電影訊息
血世紀--Daybreakers

嗜血破晓/猎血都市(港)/黎明时分

6.4 / 135,090人    98分鐘

導演: 麥可斯派瑞格 彼得斯派瑞格
編劇: 麥可斯派瑞格 彼得斯派瑞格
演員: 伊莎貝拉盧卡斯 威廉達佛 伊森霍克 山姆尼爾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卓一居士

2010-02-06 09:15:36

還我一個德庫拉


1月4日伊桑•霍克在科南脫口秀上推廣《嗜血破曉》時放了一段片花,片中吸血鬼揮舞雙翅、面目猙獰,重歸經典路線的形象讓人對影片充滿了期待。故事發生在不久的將來,背景是人類數量銳減,使得日益成為多數民族的吸血鬼糧食短缺,身為不死族中的科學家,伊桑扮演的愛德華肩負研發人血替代品的歷史重任,一旦研發成功,吸血族可以就此與劣根性作別。由於面臨大饑荒甚至滅絕的威脅,吸血族的武裝部隊仍然全力搜捕人類,一方面為科研儲備,另一方面則為富人提供黑市人血,故事便在雙方的對抗中層層展開。
從劇情來看,這是一部重新賦予吸血鬼題材社會寓意的電影。近些年來,人們受《暮光》的影響頗大,吸血鬼在他們的眼中已經不再是往日令人恐懼的醜陋妖魔,而是搖身一變成了托比扮演的蜘蛛人式的陽光男孩。吸血鬼這個種族似乎一夜之間成了少男少女cosplay時的道具,種種令人毛骨悚然的吸血鬼特徵,紛紛被導演(或者作者)轉化為極具性吸引力的氣質來吸引眼球增加票房。對於此類拋棄了吸血鬼本色的電影來說,只要跟鬼能搭上邊的都可以作主角,吸血鬼只是碰巧拉到籃子裡的菜。
說來可笑,我對吸血鬼的認識長久以來一直停留在《怪鴨歷險記》的水準。而第一次讓我對吸血鬼產生恐怖印象的經歷源自奧特曼,從此睡覺都不自覺地把被子蓋過脖子。直到讀了勃拉姆•斯托克的《德庫拉伯爵》(Dracula)。
吸血鬼題材真正脫離民間傳說而在文藝領域獨立門戶便是始於這部作品。書中所描繪的經典吸血鬼形象,是一個為愛而拋棄塵世生命而將靈魂獻給魔鬼的男人,而他最終的命運又是因強烈的復仇之心而招致毀滅。慘白的皮膚、直勾勾的眼神、紅潤的雙唇、駭人的力量等等特徵成為後人描摹吸血一族的程准。而德庫拉與喬納森之間的衝突也被後人視為作者力圖體現的,前朝遺老和資產新貴之間的鬥爭。
在這一點上,也許《夜訪吸血鬼》才能稱作經典,昔日的兩大巨星在那部電影中的演繹幾乎已經窮盡了這個傳說中才存在的種族在鏡頭前的表現方式。這個種群的傳染方式也奇詭無比——有一種說法是夜晚穿透受害者臥房窗前吸血,次日受害人除脖頸處微微兩小點紅印之外並無異常,然則每下愈況,直至旬月之後暴死,下葬後若再開棺則不復見死者——這便是吸血鬼的製造過程。據說古希臘人將硬幣放在死者口中,其一部份原因並非為了給那個後來被星矢亂拳打死的阿格隆河船老大行賄,而是為了防止惡靈使死者復生。
《嗜血破曉》雖然並非盡善盡美的佳作,但是導演忠實地融入了上述這些從德庫拉伯爵身上繼承而來的元素,還原了吸血族的本來面目,並且賦予了全片深遠的意味。在電影和現實中,吸血鬼和人類互為平行關係,分別位於食物鏈的最高端,電影中的血液危機對應的便是在現實悄悄迫近的人口和能源危機。男主角所面臨的抉擇也是危機籠罩下的群體成員的共同抉擇。生存還是死亡?信仰還是利益?親情還是責任?這些人類在自己社會中都沒有釐清的亂麻貫穿於電影始終。對於解藥,愛德華始終沒有給出一個合乎邏輯的推理,這也許是電影的一處不足,也許不是。或許導演試圖借這個deus ex machina暗示科學史上的偉大發現大多出自偶然。總之,除去沒能自圓其說的地方,這是一部不錯的電影。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