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lac
2010-02-08 05:28:42
《硫磺島書信》的真真假假——zz from 薩蘇的部落格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76745f6010007kq.html
看完伊斯特伍德的《硫磺島來信》,不能不為伊斯特伍德在運用戰爭題材方面的能力所震動。這部美國人拍的片子「從日本人的角度」銓敘太平洋戰爭中最慘烈的硫磺島之戰,可算體現了一個獨特的視角。
然而,這部影片涉及到的歷史事實,卻是撲朔迷離,真假間雜的,這使我產生了對其進行考證的興趣。
栗林忠道
影片的主角日軍將領栗林忠道,是在現實中存在過的人物,並且如電影所述死於硫磺島之戰。栗林忠道也確實曾從硫磺島寄出頗多的信件,在日本,他的四十一封信件被收集成一本書出版,其中頗有一些他自己畫的漫畫,顯示這個軍官是一個受到西方影響相當重的人物。據說伊斯特伍德就是看到這本書以後,對他產生了興趣。影片選取他和獲得過洛杉磯奧運會馬術冠軍的西竹一來演繹這個故事。與此相似的日軍將領還有一個人,也曾被美日雙方選作電影主角,就是日本聯合艦隊司令山本五十六。他們共同的特點就是西化嚴重,價值觀上於美國人比較接近,並反對與美國開戰,但最後卻作為美國的敵人「不情願」而又固執地死在戰場上。
這樣的將領是非常符合日美兩國觀眾胃口的。它很容易讓美日雙方都認為自己是高尚的一方,只是由於某種原因(這個也是不能深究的,不然天皇就麻煩了),發生了一場誤會的戰爭。從這部電影中,美國人看到了自己的征服,看到了日本人中的優秀分子原來是不願與自己為敵的,他們有一些偏執,可是最終在麥克阿瑟的改造下現在日本人已經沒有這種偏執了 – 更顯示美國精神的強大和先進;日本人則看到了二戰中自己是一種「榮譽的戰敗」,「雖敗猶榮」,而本質上戰爭雙方並無區別。既然殺死盟軍最多的日軍將領都是 「好人」,照這個思路演繹下去,早晚日本人在二戰中是找不到一個壞人的。
實際上栗林忠道並不是一個很光彩的將軍,他的人性只是對於自己家庭的(當然比大量日軍陸軍將領六親不認要好一些),他在日美開戰前任在中國廣東方面作戰的第二十三軍參謀長,且無論他的部下在廣東清鄉掃蕩,搶擄大量婦女充當慰安婦等種種劣跡,單是攻佔香港後放任日軍在香港犯下的罪行,就足以讓他上法庭(這些罪行經過了東京國際法庭的確認,23軍指揮官酒井隆因此被判處死刑,栗林如果活著也難逃審判)。可以說,二戰中的日軍將領,凡到過中國很少有人能夠經得起道德的審查。這個電影中,導演忽略這些事情,無非是因為電影的題材已經「與時俱進」了。在這樣的影片中,正義不再重要,重要的是伊斯特伍德想拍日本兵的人情味了。
當然,要是死在硫磺島的將近七千美國兵看到這樣頌揚打死他們的日軍有人性,只怕氣得靈魂再次出竅是不免的。
《硫磺島書信》劇照
具體到影片的細節,有這樣幾點值得注意。
影片中,硫磺島守將栗林忠道的表現有點兒奇怪,那就是日軍節節敗退,整個影片中美軍好像沒遭到多大損失,他卻很高興地表示美軍上了圈套,令人感到莫名其妙。其實,這是因為影片對硫磺島之戰的描述類似於珍珠港那個片子 -- 《珍珠港》裡面倉促起飛的兩個美國飛行員,擊落的日軍飛機就大大超過了日軍在珍珠港的全部損失。這兩個片子,都是把自己丟人的事情當作英雄業績來拍,沒有完全真實反映當時的情況。實際上硫磺島之戰美軍打得並不好,損失很大,栗林忠道說美軍「上了圈套」是一點兒也沒錯的。
可能,伊斯特伍德也怕硫磺島老兵的冤魂找上門來,誇大一下美軍的戰鬥力,先給這些美國兵拍拍馬屁吧。。
歷史上栗林採取的防守策略就是把美軍拉入陣地戰的泥沼,耐心地造成美軍的大出血。他很明白硫磺島最終是守不住的,唯一目的就是儘量增加美軍的傷亡,而使美軍對和日本繼續進行戰鬥產生畏懼。他達到了目的,此戰也是美軍在太平洋戰爭各大奪島作戰中,唯一傷亡高於日軍的戰役,作為沒有海空權,也缺乏裝甲部隊和自動火器的日軍來說,達到這個目的,戰術角度非常不簡單。這一戰小小的硫磺島,讓雙方付出了四萬七千人的傷亡(日軍兩萬一千,美軍兩萬六千),這種血腥的戰爭,並沒能阻止盟軍的腳步或者嚇退盟軍,日軍在必然戰敗情況下無意義的瘋狂,只是讓美軍在此後使用大殺傷力武器如原子彈時更少了一些阻力。從這個角度說,栗林的使命,戰略上是徹底的失敗,與他在影片中表現的願望正好相反。
硫磺島,只有這樣大
同時,為了刻畫日軍的「人情味」,影片中的日軍並沒有表現多少敢死精神,絕大多數的日本兵都怕死,玉碎也是長官逼得。實際上硫磺島日軍的亡命徒精神,與影片中是大相逕庭的,因為栗林屬下是關東軍老兵,109師團屬於日軍中最兇悍和頑固的部隊。日軍的頑抗加上美軍大量傷亡後的報復心理,使日軍俘虜數量很少。戰役結束,兩萬日軍中被俘的不過千人,而且絕大部份是在失去知覺狀態下被俘的。要知道這時已經是1945年春天,日軍大勢已去,連國民黨軍都能抓到大批日軍俘虜的時候。
日軍將領逼迫部下去死倒是當時普遍現象,但硫磺島也有另一面,就是栗林下達命令絕對禁止日軍發動一錘子買賣式的「自殺衝鋒」(這個影片中也有提及)。這倒不是日軍指揮官多麼慈悲,而是認為這種衝鋒遠不如暗暗隱蔽,忍耐到能夠有機會給美軍一擊的效果。這些瘋狂的日軍抵抗意志極為堅定,實際上硫磺島上日軍最後的抵抗一直持續到一九四九年!這時已經是日軍投降三年多的時候了。想想硫磺島只有二十二平方公里,這種漫長的抵抗就令人吃驚了。所以,影片中的日軍居然是和平主義者,顯然是今天美國人的臆想,應該去看看奔尼迪克特的《菊與刀》。
至於登陸戰給美軍的當頭一棒,在影片中似乎是日軍戰鬥中唯一的一個閃光點。實際是栗林的一個失誤。在美軍的狂轟濫炸之下,日軍始終不暴露目標,所以美軍以為日本兵都被炸死了。於是派出掃雷艇隊清掃登陸航道,這時栗林誤以為是美軍大部隊開始登陸了,命令重武器猛烈開火,將美軍掃雷艇擊沉一批,美軍馬上反應過來,知道日軍在隱藏實力,於是變本加厲重新進行火力準備,使日軍火力點在美軍真正登陸之前就損失慘重。從日軍角度說,這是個不值得誇耀的戰例。
看看電影,看看歷史,可以看出文學作品與歷史真實的相同不同,大片也不例外,對比一下,挺有意思的。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