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名媛教育--An Education

成长教育/少女失乐园(港)/名媛教育(台)

7.2 / 138,794人    100分鐘

導演: 瓏雪兒菲格
編劇: 尼克宏比
演員: 凱莉墨里根 艾爾菲摩里納 彼得賽斯嘉 多明尼克庫柏 羅莎蒙派克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拜著啊

2010-02-08 20:10:22

成長教育 ——不僅僅是表演

************這篇影評可能有雷************

在雜誌、網站上粗略統計了一下對本片的評論,基本上與它imdb7.8分的評價相當,但當仔細觀看了各方評論,不禁讓人有些出乎意料:大部份的溢美之詞都留給了本片的女主角——凱瑞•穆雷根
我之所以說出人意料並不是認為凱瑞•穆雷根的表演有任何不妥之處,她對角色的塑造的確十分到位。從一次對演員的採訪中,我能很明顯的感覺到演員本身的聰資與本片主角的天生麗質有著某種不謀而合的匹配。所以,從這點上來說,凱瑞•穆雷根對角色塑造上的成功有著一定的必然性。由於眾多影評人已經對她評論的夠多了,所以在此無須贅言。對於我本人,比較關注的卻是本片另一些問題。
正當媒體們如星探般追捧凱瑞•穆雷根的時候,他們忽略了本片最重要的一位幕後主角:尼克•霍恩比。當我在片頭看到:screenplay 尼克 Hornby時,著實詫異了一把,我之前看得那麼多評論,竟然沒有一個人告訴我這片的編劇是他!只知道本片劇本被評為「2007年未被拍出的最優秀的英國劇本」卻沒有人追問它優秀的原因。更讓人出乎意料的是一個善於以男性視角解析兩性關係、成長曆程的作家竟然開始講述女孩變女人的城故事了。
請大家不要怪罪我一味強調編劇在本片的作用,也不要因他是真人故事改編進而忽略其作用,在故事的細膩營造和對白的深刻剖析方面,霍恩比做的都十分到位,使得這個主流意識形態已經註定結局的故事充滿了強烈的思辨精神。
首先,作為一個有志考取牛津拉丁文系的優等生,我們的女主角可以被基本認定位為菁英教育生產出來的優良」產品」。不論是他高雅的品味還是她活潑、開朗的性格都能感受到一股溫室培育出的氣息,而她那水靈靈的大眼睛不停地在提醒著我們她擁有一顆比其外表更為精緻的內心。
當然這一切的一切都無時無刻的不在向我們印證著父母、老師這些教育者在她成長教育過程中的成功。
但是,我們這位完美的女學生偏偏就被一位30多歲的「老黃瓜」給「勾搭」走了。他可以給她想要的一切:你興趣高雅,會拉大提琴?好,我們就去聽頂級音樂會,再去拍賣行買拉斐爾的畫。你青春萌動,追求刺激?那更好了,我們去賭馬、逛夜店,順便再開個房。你還喜歡浪漫奢華?也沒問題,我們去法國看電影、買Chanel。這些都不是事,在影片前3分之一的時間裡,我們非常清楚的了解了一個成熟、風趣善於事故並且有錢的男人泡一個極品正妞是多麼的容易,甚至連她的家長一起糊弄都不在話下。於是乎,在突如其來夢幻般的愛情面前,學校裡的小男友、小孩子都懂得生活道德底線都成了浮雲。當然你可以不把這種情感解釋為愛情,因為你認為他太過膚淺、兩個人的人生閱歷完全不在同一個水平線上,女主角對那個熟男的感情更多的是一種崇拜,她已經被種種成人世界的誘惑衝昏了頭。但是我請問:那種誘惑真的不是在我們生命中的大部份時間裡一直追求的嗎?那僅僅是誘惑嗎?如果你對這兩個問題心存疑慮,那麼不妨我們換一種說法解釋女主人公的行為,當物質、精神(這很重要)都可以無限的滿足你時,那些在得到這種佔用大量社會財富權利之前所需遵守的富麗堂皇的規則都失去了存在的意義。就像我們可愛的女主角所說:你劍橋畢業了不也還是坐在這裡教書嗎?你們讓我去牛津不過也是為了能有機會參加上流社會的舞會。上學、工作、娶妻、生子這些人生歷程到底是為了什麼?我如果能在17歲時就擁有它,那這些繁瑣、痛苦的過程還重要嗎?尤其是大部份的人經歷了這些所謂充滿意義的人生歷程後也未必能夠達到「made by chanel」的水準。於是乎,在殘酷的現實面前所有教育者口中高尚的人生目標都枯萎了,他們變得就如同那個「熟男」的工作一樣虛偽、鄙陋,他們的教育生產線上所生產出的最優良的「產品」也不過是為了填補成功人士永不滿足的征服感和處女情結。
於是,眼看未成年少女走向「歧途」,我們的教育工作者們不幹了,校長、老師紛紛出面阻止,想挽救這隻迷途羔羊。
我認為這是本片中最精彩的段落之一,兩代人的對話針鋒相對,帶有極強的思辨精神,未感說教,卻引人深思。相對於老師們的苦口婆心,孩子的另兩位教育者:父親母親,就顯得坦然許多,當女主角問到自己上學究竟是為了什麼時,此刻父母的回答,讓從小向她灌輸的價值觀徹底崩塌:如果你不接受良好的教育,就不可能有現在的聰明伶俐和高雅的品味,那你覺得沒有了這些,他(男主角)還會看上你嗎?平靜的對白,解釋了殘酷的本質:不是真的不想讓你們接觸社會、傍大款,大款總是少數,不夠你們這麼多人傍的,但要真是有機會,那可千萬別錯過。若沒那個命或是錯過了,至少還念了那麼多的書,也能在這個社會中活下去。這是我們從小到大所有的教育這都知道,但都沒有說出口的一句話。生活不是沒有捷徑,而是捷徑的成功率太低,不能適應所有的人,所以,大家還是都去走「正道」吧。
在我看來本片的最佳結尾有兩個地方。第一、當男主角還沒有露餡前。第二、當男主角露餡後。至於後面她如何得到到原諒考上牛津,純屬是主流意識形態限制的結果。所以我們不妨拋開這部電影的結局,大膽假設一下:
1. 如果說男主角不是一個已婚男人呢?
根據這個假設我覺得有兩方面的話題可以探討,第一、他們之間的關係到底是不是愛情?第二、本片對這種人生沒有捷徑的論調的批判性還成立嗎?
2. 如果說他能在17歲的時候能夠抵禦住這次成人世界對自己的誘惑,那到了牛津,面對更多的花花公子和成熟帥男的誘惑,他會不動心嗎?
其實我認為,這個假設本身就有問題,誰說花花公子和成熟帥男就是誘惑了?只有那些會影響到我們最終目的的行為才能被稱之為誘惑,那麼也許被「誘惑」就是最終的目的,而17歲和20歲被「誘惑」又有什麼分別呢。
    最後,我想說這個故事發生在英國的嬰兒潮時期,所以說他們現在看這些過往的經歷能夠稍微欣慰些,畢竟,那個時期已經過去了(金融危機又來了),但是就我們國家的國情而言也許一切才剛剛開始。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