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萬Kwacovski

2010-02-09 18:35:38

簡單影評《拆彈部隊》


    導演是卡梅隆的前妻,但這部《拆彈部隊》絕對比《泰坦尼克》、和《阿凡達》純爺們。

    美國近年出產的大批伊戰題材的電影作品不計其數,戰爭片、愛情片、紀錄片、喜劇片都有代表作品,有點類似於諜戰片近年來在國內的形勢,有許多深度作品,但也充斥著大批粗製濫造的主旋律片子,最典型的就是《拯救大兵里奇》和《哈迪塞鎮之戰》,倒是前年的一部土耳其電影《伊拉克惡狼谷》(土耳其,還有6天!)一枝獨秀,幾乎顛覆了整個電影界所有描寫這場戰爭的作品,幸好,侵略者的國家還是誕生了《拆彈部隊》。

    當我們已經麻木了電視新聞中每天重複的今天那個市集自殺爆炸死傷上百人的事件時,終於有人站出來告訴我們這到底是怎樣一件事了。「恐怖份子」也是一群平民,化整為零,他們也有老有小,他們也愛風趣地跟侵略者開恐怖的玩笑,他們也會殘忍地殘殺無辜的同胞,而一直被我們作為「壞人」的美國軍人,也只是決策者的炮灰而已,他們所做的,也就是如同主人公所說的「拆彈的秘訣就是活著拆了它」。

    這是一部極其純粹的男人電影,除了不到兩分鐘的美國國內場景里有主角的妻子幾個快速閃過的身影外就沒有女人出現了。而影片中幾次拆彈和遭遇戰的橋段的緊張程度更是讓人屏息大呼過癮,導演對於平行蒙太奇的出色運用在主角第一次和第二次出任務時就表現地淋漓盡致,我剛下完電影時很手賤地想拖著看看片子的攝影風格,一般電影我這個過程會持續大概30秒,但這部電影,我酣暢淋漓地看了30分鐘,把幾大橋段凝神屏息地看完了!已經許久沒有戰爭電影能這樣吸引軍事迷如此投入地看了吧,上一次,上一次應該是《拯救大兵瑞恩》裡面橋頭堡遭遇戰那場,那已經是十多年前的事了。而類似紀錄片風格的攝影更是讓人身臨其境,而大大小小的懸念包袱更是真實表現了戰場上的真真假假瞬息萬變,很多時候,長達十分鐘的緊張片段換來的只是沒有危險出現的長舒一口氣,也許會有人嫌這太不爽,但這就是戰爭。

    最後的一個拆彈任務徹底讓人體會了一把緊張刺激卻極其殘忍和無助情況下的戰爭環境,大兵們看不見敵人在那裡,面前只是一個綁滿了炸彈並被恐怖份子上鎖並且倒計時只有兩分鐘的無辜百姓,主角堅持到了最後的半分鐘,最後幾乎哭著隔著防爆服對著嚇軟了的人肉炸彈說,對不起,真的對不起,鎖太多了,對不起......然後轉身飛奔。

    戰爭中沒有那麼多偉大的犧牲也沒有那麼多驚心動魄,大多時候,我們連誰開槍都沒看到就倒下,大多時候,我們沒有那麼多時間的兒女情長就要開槍射殺老人小孩婦女一切拿著武器的人,《拆彈部隊》就是這樣一場活生生赤裸裸血淋淋的戰爭。

    縱然極其主旋律的收尾有點像在給美國軍方做徵兵廣告,幾乎糟蹋了整部作品的紀實情懷,但對一個拍出如此優秀的鐵血題材的女導演來說,這一切早已經不重要了,因為這同樣也是事實,在這樣一個追求個性平等尊重的國度,沒有什麼是應該絕對的。導演在開篇就說了:戰爭就像毒品,你會上癮的。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