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空氣人形--Air Doll

空气人偶/空气人形(台)/援胶女郎(港)

6.9 / 7,540人    125分鐘 | Canada:116分鐘 (Toronto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 | Hong Kong:117分鐘

導演: 是枝裕和
演員: 裴斗娜 ARATA 小田切讓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プン

2010-02-11 04:48:29

精神見於空氣

************這篇影評可能有雷************

開場之先,背後傳來一段對話。雖然即時反應是這個人也真任性,偏要於寧靜上留下名字,彷要證明己存在。但卻頓時想起電影作為公民教育工具,正正帶出本我與超我的二元論。可以說反面效果是予想以外的,因為製作者出於善意,給予閱聽者反思的機會,然而延伸至自私、無知與無聊,卻是資訊解讀錯誤的悲劇,但從詮釋角度看,那是資訊階級化,未完全發揮作用,工作未完,帶來善意的製作人突然幪上陰影。我看那不過交流方式不同。


海報事件暫且未有延伸,但場內觀眾對電影較敏感的片段,還是會有不同反應。當底片走到全片我最愛的一段,長了心的吹氣公仔望美與初戀情人相互輸氣,場內卻被笑聲充滿。雖然畫面是半點不合邏輯的惹笑,但二人的肢體動作卻映照著絕望與希望交織,道出了精神交流即愛是必不可少的訊息。坐著學習的我們又領略到多少,還是如上所說,延伸至無知與無聊。這差異大概不影響人理解電影,但卻是與導演的不完全交流,洩了氣。同樣地遇上這個情況,我費煞思量,死待在椅子不動,也要貫通經脈,紓解鬱結。看場電影罷,有必要嗎?所以我得出一個結論。凡是我第一時間去接收的資訊,往往是娛樂性豐富但虛浮表面的。相反考慮良久,準備充足,培養心情後才接收的,卻是一個學習的機會。但當我憶起起始的一段對話,我執著於場內氣氖的精神狀況,稍稍改變了,一下口氣隨氣團上升。


《援膠女郎》承載了日本社會之餘,也探討了生命的意義,但也不是她特別的地方。電影最教人意外的是以「空氣」貫穿故事,滲透了大量象徵,進一步解釋了表象看到的日本社會形態。空氣意指氣氛,而單氣一字則泛指人的精神。電影初段提到空氣雖然看不見,但存在,眼下那不是必然的廢話嗎?實在卻是對人忽略了精神,縱慾放肆的控訴。日本人常提到要注意空氣,則氣氛,卻又製造了二元對立「解讀不能」與「腹黑」,注意到空氣也好,注意不到也好,都受責備。那何不放棄?久而久之,或許會有一種顧存整體,但放棄個人的想法,像老伯所說人人的內在也是空虛的,電影中人物大多放棄交流,放棄面對複雜的社會,不再存有精神,只剩下軀殼。


失卻靈魂是生存不了的。一即是全,全即是一的道理也於電影出現,說明人本有缺憾,唯與不同事物結合,歸為世界萬物,所以人必需要精神上互補,互相扶持。電影中「神」的角色吹氣公仔製造者,教化迷途的望美,說縱然公仔表面無情,看她的表情還是會知道她的心情。又提醒望美,只要存在,人人的精神都有其作用。結局以望美最後一口氣與死亡即是出生(望美生日一段是意外收穫)去帶出生生不息、萬物歸零的道理。那看不見的空氣,在改變著所有人,而呼出空氣的卻是我們自己,電影對交流的描述,可謂極之直接但適當。我們出生是為了與人相處,責怪、絕望、封閉只會換來寂寞,如此不是自己選上寂寞,而是被她擊敗。所以補元是必須的,無論對像是人還是物件。


因此說最愛是相互輸氣一段,是因為電影對空氣的解讀。起初以為男的會刺穿望美,好讓沒有吸入過污染空氣的望美,隨空氣成為人類的希望。但光影過後,卻發現自己想得太多。相信那男的極渴望直正交心的精神結合,但意興闌珊,面對望美,只管單方面呼出空氣,情況如像對馬桶也好,樹洞也好等對象的情感發洩。但問題是望美長了心,她被空氣充滿時,也明白到這是充滿愛的交流。這是一個悲劇的起始,原來真正懷有靈魂的人只剩下長了心的公仔、垂垂老矣的老伯、與視洋娃娃為人,不是替代品的小女孩。說起小女孩,她面對垃圾所謂沒有生命的物體,也抱著交流的心態,算是電影對未來的盼望。跟最後各人命運的轉變一樣。


這電影出發是衝著獵奇而來的,但卻以反思生存作結,恰巧與不少大製作唱反調。吹氣公仔與大叔的關係,儘教人聯想到一些社會現象,想到性好像異常變態,意圖孤立脫罪之際,卻發現原來自己也是一個空虛的人,只在不斷呼出傷害人的空氣罷。同樣,縱使解不透也好,不盡心去解讀,也只會帶著空虛,離開座位。   舉報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