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軍
2010-02-12 00:21:22
關於青春的符號
樓下是跟奶奶鬧彆扭坐在門前的小正太,樓上是跟姐姐沒心沒肺打鬧的衰小孩。隨著一顆口香糖的劃落,落在小正太的頭上,這道淺淺的弧線,彷彿預示著命運的交織。
在學校幫忙出頭,在公園玩尋寶遊戲,不禁勾起兒時玩伴的記憶。午後陽台下的一聲呼噢,然後是拖鞋發出的噼里啪啦從樓道傳來,小巷院子儘是沒命奔跑的小屁孩。
然而,每個人都逃不過長大。作為等價交換,長大總是得付出一些什麼。
姐姐的失蹤,父親的頹廢,母親的忍韌,所有應該在飯桌分享的快樂或者困惑都不得不吞回肚子裡面,獨自面對。
父母的離開,奶奶的逝去,還有鄰裡的嘲弄,偌大的房子裡面,只有一扇窗戶,漏出泛黃的燈光。
所以,那個叫tong的男孩,目無表情的上著補習班,而那個叫mew的男孩,若有若無的敲打電子琴鍵盤。天知道,關燈以後,都是一樣的孤單和寂寥。
青春就是,或許,只是一種羈絆,逼迫你邁步前進的羈絆。不知道自己是什麼,不知道自己想要什麼,不知道可以走去何方,一連串的疑問,加上漆黑的天花板,可能就是人們所說寂寞。
而某時某分,在暹羅廣場,一場機率甚低卻命中安排的相遇,讓兩個寂寞的少年有了交點,儘管你我都知道,相交過後,便是離開。於是,剛接觸保持的距離,在回憶,在談笑,在那首曖昧的情歌唱出的時候,在大段的沉默後,終於化成關於寂寞的碎碎叨叨,化成輕柔的擁抱,最終是說不清感覺的吻,一吻傾心。
少年有關於寂寞的煩惱,大人也有關於痛失和罪責的內疚。
Tong姐姐的去世本來跟父親並無太大關係,然而他選擇了沉溺和自我放棄。我相信June的作用遠不是一個替代品。作為一個局外人,她有權利說話,可以跟tong母親發飆,可以大聲說出這個家庭的荒誕:死者長已矣,存者且偷生。活著的家人難道就不需要tong父親的愛和關懷?雖然最後june的離別留言略顯矯情,卻點出主題「或許有時候因為太在意家人,偶爾會有小摩擦,但我相信,你們以後會明白的,家人之間的關愛,是對的,是出於善意的。我們都因為愛犯過錯誤,值得慶幸的是,這都是為了我們所愛的人。生命總是給與我們很多機會,讓我們重頭再來,改正我們曾犯過的錯,希望你們能夠一直保持這份真愛」
與其自怨自艾,何不把愛和關懷給與身邊切切實實的存在?
天意弄人,這句被用爛的台詞,在電影裡卻一直很見效。我可以很快忘記大團圓結局,忘記《十七歲的天空》那個誰和誰幸福在一起,卻忘不了一些糾結的沒有句號的結局。於是我記得十分清楚那句「我不能跟你在一起,但不代表我不會愛你」,那個不合size的鼻子,那句帶哭腔的謝謝。有情人不能終成眷屬,王子和王子不能在一起,美好的東西裂成碎片···以上種種倘若把故事換成是異性戀的,可能只能算是一場並不出色甚至拗口造作的拒絕,甚至,整部電影變成落入俗套的青春偶像劇。觀影者,看電影,也是在看自己。我們看到的不是mew和tong令人惋惜的結局,而是作為一名同志,和某個「他」,曾經歷的種種坎坷與曲折,然後不自覺的投射到兩個主角身上。
所以,暹羅之戀,與其說是一部電影,倒不如說是一個符號,關於青春,關於迷茫,關於每個人心中的種種,然後看著這個符號,幸福著別人的幸福,悲傷著自己的悲傷。
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