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驚狂--Lost Highway

妖夜慌踪/妖夜荒踪/迷失的高速公路

7.6 / 154,034人    134分鐘

導演: 大衛林區
編劇: 大衛林區
演員: 比爾普曼 派翠西亞艾奎特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克萊因瓶裡的貓

2010-02-12 01:13:41

林奇,你他媽的可以去死了




       拍罷此片,林奇確實可以去死了。
  
  上次有個攝影愛好者的朋友和我探討藝術家的自我拔高方式。他開始說是應該從作品的思想性上來入手,我說應該從形式上來入手。後來說也沒說服誰。
  
  2008-12-23 11:52:57 3125 info@pandio.org dp1, 一個月不到,跌了600
  2008-12-23 11:53:09 3125 info@pandio.org 數位的就是騙錢
  2008-12-23 11:53:34 3125 info@pandio.org 2k以下的時候,我們一人買一個
  2008-12-23 11:53:37 3125 info@pandio.org :D
  2008-12-23 11:59:34 info@pandio.org 3125 a?
  2008-12-23 11:59:41 info@pandio.org 3125 現在多少錢了?
  2008-12-23 11:59:55 3125 info@pandio.org 5200
  2008-12-23 12:00:50 info@pandio.org 3125 奧
  2008-12-23 12:00:58 info@pandio.org 3125 好像前一陣就這個價錢阿
  2008-12-23 12:01:07 3125 info@pandio.org 上個月我問的58
  2008-12-23 12:01:38 3125 info@pandio.org 明年這個時候,哈哈, 1800
  2008-12-23 12:02:13 info@pandio.org 3125 呵呵
  2008-12-23 12:02:32 3125 info@pandio.org 看看昨天出來的照片
  2008-12-23 12:02:48 3125 info@pandio.org http://psycho.yangzi-a.org/main/preview/04/1.htm
  2008-12-23 12:36:13 info@pandio.org 3125 都是景物阿
  2008-12-23 21:51:35 3125 info@pandio.org http://www.kanakosasaki.com
  2008-12-23 21:54:12 info@pandio.org 3125 8-|
  2008-12-23 21:54:39 3125 info@pandio.org 看的書不多,沒有沉澱就拍不好
  2008-12-23 21:55:26 info@pandio.org 3125 啊?
  2008-12-23 21:55:47 3125 info@pandio.org 我說我自己
  2008-12-23 21:57:20 info@pandio.org 3125 奧
  2008-12-23 21:57:51 info@pandio.org 3125 這應該沒什麼大關係,影像作業和書本知識關係不大的
  2008-12-23 21:58:22 3125 info@pandio.org 還是需要深入圖像本質,這樣我覺得才不至於覺得無法前進
  2008-12-23 21:59:35 info@pandio.org 3125 no
  2008-12-23 22:00:19 3125 info@pandio.org 說說你的看法
  2008-12-23 22:00:25 info@pandio.org 3125 你是準備尋求什麼樣的前進呢?創作形式上的還是思想內容上的呢??
  2008-12-23 22:00:40 3125 info@pandio.org 後者
  2008-12-23 22:01:27 info@pandio.org 3125 那當然需要沉澱阿
  2008-12-23 22:01:50 info@pandio.org 3125 但大多人追求的都是形式上的創新
  2008-12-23 22:02:46 3125 info@pandio.org 我覺得,形式都會消亡,或者說是不斷變化的流體,一種載體,本質的存在狀態是不變的
  2008-12-23 22:06:04 info@pandio.org 3125 形式才是藝術的本源。在藝術中,內容服務於形式。否則就沒有必要單獨將藝術和其他學科進行劃分了。大家只須關注思想即可。形式上的載體將被最簡化到一張紙或一張光碟
  2008-12-23 22:08:10 3125 info@pandio.org 也許你是對的, 但我堅持自己的觀點. 不管形式與內在,都要面對一個如何表現的問題, 內在通過形式,形式讓內在更突出力量
  2008-12-23 22:12:56 info@pandio.org 3125 恩。其實就是資訊和載體之間的關係。資訊需要載體才能傳播。載體的形式創新將帶來更好的傳播效果。一部份農耕的北京猿人開始研究起載體,於是誕生了世界上第一批藝術家。第一批藝術家就是像形文字的創造者
  2008-12-23 22:13:09 info@pandio.org 3125 因為文字就是資訊的最初載體
  2008-12-23 22:16:58 3125 info@pandio.org 選擇圖像音樂等等其他的載體來反映同一個世界系統裡的無論本質真實或者誇張的,每一種傳播途徑,都在解釋
  2008-12-23 22:17:11 3125 info@pandio.org 解釋,而不是掩飾
  2008-12-23 22:17:51 3125 info@pandio.org 這一點我覺得是評判藝術作品的一個標準,我不知道是不是可以算唯一的
  2008-12-23 22:20:59 info@pandio.org 3125 是啊,圖像的本質屬於符號系統。但又是邏輯鬆散的。音符也可以算是符號系統。符號系統是形式系統的一種。形式系統都是用來描述資訊(規律)的。這種描述就是你所說的解釋
  2008-12-23 22:24:16 info@pandio.org 3125 但因為是邏輯鬆散的,所以每個人對同一個符號系統會有不同的理解從而形成歧義。這是自然語言(包括藝術)無法迴避的弊端。因為它不是一個定義嚴謹的形式系統。因為它會導致歧義
  2008-12-23 22:24:51 3125 info@pandio.org 恩
  2008-12-23 22:25:39 3125 info@pandio.org 但這樣的歧異,是必要的嗎?對藝術載體的變化而言
  2008-12-23 22:26:03 info@pandio.org 3125 所以我們可以發現同一藝術品,每個人會有不同的解讀。不像1+1=2那樣沒有歧義。不過這也是自然語言的魅力所在,也是藝術的魅力所在啊
  2008-12-23 22:31:23 info@pandio.org 3125 當然是必要的。如果藝術品引不起歧義,那就說明該作品的創造者意欲扮演造物主的角色,他認為自己的作品是真理的形式復刻。而我們都知道這世界上沒有人能掌握起碼一條真理。因為連1+1=2都不是真理。人類始終不可能掌握終極真理。所以這樣的引不起歧義的作品是不可能存在的。
  2008-12-23 22:32:59 3125 info@pandio.org 沒有歧異就不存在作品的必要性,或者,沒有歧異,就沒有各種形式的存在必要
  2008-12-23 22:39:57 info@pandio.org 3125 恩。因為形式系統的存在意義始終是依附於他所描述的資訊的。但因為形式系統的創造者也就是人,是智能有限的。這樣的生物是不可能抓住終極真理的。即使他們能抓住,他們所創造出的描述工具(也就是形式系統)因智商問題,也必定是錯漏百出,無法完全精準的用來描述原本資訊。而只能達到一個精確度相對接近的描述結果。在現有的學科中,數學和邏輯學利民的形式系統是最接近這種結果的。所以這兩門學科中最不容易誕生出藝術
  2008-12-23 22:40:56 3125 info@pandio.org 深刻
  2008-12-23 22:41:15 info@pandio.org 3125 而其他學科裡面容易誕生出藝術,社會科學是最容易誕生的
  2008-12-23 22:41:20 info@pandio.org 3125 哈哈
  2008-12-23 22:42:53 info@pandio.org 3125 我書看的也不對,最近看了一些邏輯方面的介紹
  2008-12-23 22:43:22 info@pandio.org 3125 我覺得藝術可以從不同的知識領域當中去擴展
  2008-12-23 22:44:08 3125 info@pandio.org 因為藝術沒有定義
  2008-12-23 22:45:04 info@pandio.org 3125 是啊,她本來就是一個一團混亂的邏輯鬆散的形式
  2008-12-23 22:45:59 3125 info@pandio.org 圖像,聲音,任何通過人為來呈現的形式,不管什麼風格派別時候可以加工,都不可避免的是一種欺騙
  2008-12-23 22:46:13 info@pandio.org 3125 那天藝術變的嚴謹了,那天就是社會科學失去存在意義的日子了
  2008-12-23 22:47:32 info@pandio.org 3125 你說的是對原本藝術品的後加工是一種欺騙?
  2008-12-23 22:48:08 3125 info@pandio.org 所有的把事實納入載體的行為
  2008-12-23 22:48:31 3125 info@pandio.org 因為沒有一個載體龐大到與事實平行的位置
  2008-12-23 22:49:19 3125 info@pandio.org 當然欺騙是一個主觀的詞彙,準確地說,精確,就是我們說的歧異
  2008-12-23 22:49:34 info@pandio.org 3125 你是說任何號稱反映事實的藝術品都是在欺人?
  2008-12-23 22:50:31 3125 info@pandio.org 反映事實,首先得問題就是解釋真相的話語權歸屬
  2008-12-23 22:51:05 3125 info@pandio.org 既然受眾從一開始就失去話語權,沒有真實可言
  2008-12-23 22:53:10 info@pandio.org 3125 恩,有這樣的的欺騙也許是無意的。因為創造者可能會老糊塗到認為自己就是理所當然的真相詮釋者。也不管自己是不是真的合格。很多藝術家都很自大。他們容易犯這個錯誤。但相信他們都是無意的。由個人所做出的形式系統都會帶有個人主觀性
  2008-12-23 22:55:19 info@pandio.org 3125 不過也會有很多偽裝成個人意見的集團利益代理人性質的個人陳述
  2008-12-23 22:55:53 info@pandio.org 3125 比如一些政治性質濃厚的文藝作品
  2008-12-23 22:56:26 3125 info@pandio.org 或者我覺得用假像來代替欺騙這個詞彙
  2008-12-23 22:59:09 info@pandio.org 3125 不管假像還是欺騙,都是違心的。謊話總是比笑話離真相更遠,
  2008-12-23 22:59:19 3125 info@pandio.org 藝術,消磨時光而已
  2008-12-23 22:59:41 info@pandio.org 3125 8-|
  2008-12-23 23:01:15 3125 info@pandio.org 根本原因,沒人知道這個宇宙是怎麼回事
  2008-12-23 23:01:22 3125 info@pandio.org 沒人知道所有的一切是怎麼一回事
  2008-12-23 23:02:27 3125 info@pandio.org 所以滿目所見都可能是假像
  2008-12-23 23:04:53 3125 info@pandio.org 死亡的魅力這樣產生,資訊無法傳送回來
  2008-12-23 23:04:53 3125 info@pandio.org 並且產生恐懼,崇拜等等情緒
  2008-12-23 23:09:07 info@pandio.org 3125 是啊,對宇宙的探索就是對真理的探索。對死亡的著迷就是對未知領域的好奇。
  2008-12-23 23:09:53 3125 info@pandio.org 永遠不能發現那個根本原因,無論經過多少歲月
  2008-12-23 23:11:00 3125 info@pandio.org 正是因為這樣,能夠真實的努力的活在當下,多麼重要而難能可貴
  2008-12-23 23:11:42 3125 info@pandio.org 知道所有的一切一切都可能無意義但還是繼續著
  2008-12-23 23:12:23 3125 info@pandio.org 人把死亡看作一個終結,這是一個太美好的設想了
  2008-12-23 23:14:30 info@pandio.org 3125 生命是一次有效的,我們得惜命
  2008-12-23 23:17:37 3125 info@pandio.org http://www.nphoto.net/news/2008-12/23/d4bb3f1db111479d.shtml
  2008-12-23 23:18:57 3125 info@pandio.org http://www.nphoto.net/news/2008-12/23/7a5e93db9c400bb3.shtml
  2008-12-23 23:22:02 info@pandio.org 3125 恩
  2008-12-23 23:22:19 info@pandio.org 3125 又一個破產了
  2008-12-23 23:22:27 3125 info@pandio.org 我有120的打算
  2008-12-23 23:22:59 3125 info@pandio.org 因為更加嚴肅和嚴謹,對後期的放大也更有力
  2008-12-23 23:25:02 info@pandio.org 3125 恩
  2008-12-23 23:25:25 info@pandio.org 3125 那就直接上哈蘇巴
  2008-12-23 23:25:40 3125 info@pandio.org 也可能等以後中大畫幅的數位相機研製出來後,也可以考慮
  2008-12-23 23:28:19 info@pandio.org 3125 可以更換數位後背的
  2008-12-23 23:28:47 3125 info@pandio.org 那太貴了,真的承受不起
  2008-12-23 23:29:38 3125 info@pandio.org 真的買了那樣的機器,我覺得不弄台imacon來掃瞄也對不起它
  2008-12-23 23:31:13 info@pandio.org 3125 恩
  2008-12-23 23:31:51 info@pandio.org 3125 哈蘇套機好像現在2、3萬的也有
  2008-12-23 23:33:24 3125 info@pandio.org 我覺得弄一台祿萊雙反或者fuji6x7比較實際
  2008-12-23 23:35:02 info@pandio.org 3125 奧
  2008-12-23 23:35:32 info@pandio.org 3125 我覺得可以更換後背的更有實用價值阿
  2008-12-23 23:36:52 3125 info@pandio.org 貴啊
  2008-12-23 23:38:36 info@pandio.org 3125 恩
  2008-12-23 23:41:48 3125 info@pandio.org http://www.nphoto.net/news/2008-10/10/947d82d6ee4641097.shtml
  2008-12-23 23:41:58 3125 info@pandio.org 這台也是我做夢想要擁有的
  2008-12-23 23:43:34 info@pandio.org 3125 哈哈
  2008-12-23 23:43:40 info@pandio.org 3125 這個好
  2008-12-23 23:43:48 3125 info@pandio.org 好極了
  
  
  
  
  形式系統的創新才是藝術家應該真正關注的,當然這不包括簡單的對於底層公理的修改。
  
  拍罷此片,林奇確實可以去死了。
  因為之後的他似乎已江郎才盡。達利似的時空切割氣質蕩然無存,新作充斥著莫名其妙的象徵元素和譁眾取寵的反邏輯氛圍。
  這同樣適用於拍罷花火之後的 北野武、十二隻猴子之後 泰瑞 Gilliam、Snatch之後的 Guy Ritchie、2001之後的 Stanley Kubrick、Pulp Fiction之後的 Quentin Tarantino。。。
  
  註:上述並非皆是形式系統的創新者
  
  
  
  
     舉報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