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天堂信差--The Messenger

信使/亡情使者/天堂信差

7.1 / 34,061人    113分鐘 | Germany:105分鐘 (Berlin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

導演: 歐林穆佛曼
編劇: 歐林穆佛曼
演員: 班佛斯特 吉娜馬隆 伍迪哈里遜 史蒂夫布希密 莎曼珊莫頓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風之影

2010-02-13 06:30:10

《信使》:帶來傷害的雙重受傷者



在戰爭時期,雖然說傷亡不可避免,可是誰也不願意悲劇最終發生在自己的親人身上。當某一天,兩個部隊來的人面色凝重的告訴你,你的親人已經在戰場上不幸身亡,你會是怎麼的感受?悲痛欲絕,抑或是難以自控?即使作為一個旁觀者,也能夠體會他人失去親人的痛苦,和那種長期難以消失的傷害。有時候,親人的因悲傷而失控,會把怒火發洩在來告知自己這個不幸的消息的士兵(即這部電影的片名「The Messenger」)身上,不過,可能都會忽略了,這些帶來不幸消息的士兵的內心中,會是怎樣的一種痛苦和悲哀。
這部於2009底出品的美國影片就是這樣一部以反映專門負責給陣亡家庭送去不幸消息的士兵的影片。從一個比較特殊的角度,來解讀戰爭給人們(包括士兵和家屬以及送信者)帶來的種種傷害。自從美國在新世紀發動戰爭以來,對於戰爭的爭議就一直沒有停止過,尤其是在伊拉克戰爭業已陷入泥潭的情況下,對於戰爭的反思和批評就越來越激烈。僅在電影界,也僅在2009年,就有多部電影對戰爭進行了探討。包括反響熱烈的、以真實戰爭場景來震撼人心的《拆彈部隊》,還有「蜘蛛人」Tobey Maguire改變形象、重點描繪戰爭中人性扭曲的影片《兄弟》,以及一向對政治感興趣的George Clooney主演的、以戲謔的方式來調侃戰爭的《以眼殺人》等等,這些電影,大都以反映戰爭對人的傷害為主,這在民本思想比較濃厚的美國,體現了民眾對於戰爭下每一個生命的重視和珍惜,以及對於無休止的戰爭的譴責。雖然在態度上,有的電影並不與政府的態度相違背,卻在對戰爭的反思和批判性上毫不遜色,這也體現了在民主氛圍比較濃厚的美國,民眾對於國家行為的言論自由程度。
本片選擇了一個相對比較狹窄的角度和範圍,來表達對於戰爭的認識和反思。不過,這個狹小的範圍,卻恰恰能夠深刻體會戰爭的影響。以本片的主人公Will Montgomery來說,他本身就是戰場上的一名士兵,是戰爭的親歷者,又因為在戰爭中受傷,在服役期未滿的情況下不得不回到後方擔任一名「陣亡烈士家庭通知者」的任務。在這裡,他自己本身就是戰爭的一名受害者,而且這種傷害,絕對不僅僅是身體上的損傷,還有心理上的傷害。影片中,一開始雖然他的女朋友來醫院探望他,兩人也度過表明上美好的一天,卻最終在離開時選擇了分手。這個細節,就是在戰爭中受過傷害的士兵不能回歸正常生活的一個暗示。影片中,我們注意到,他幾乎沒有親人出現,這又是一個暗示。在他的生活中,只有震耳欲聾的搖滾樂來發洩心中的情緒,甚至在晚上睡覺時也不能在床上安然入睡。電影中特別處理了他的生活環境:大都是永遠掛著窗簾的屋子,顯得黑暗而壓抑;獨自一人的房間,即格格不入而又排斥周圍。這一切的造成,不單單是他的受傷,重要的是他在戰場的遭遇和所見。影片最後安排了一場十分多鐘的二人在車上的對話,說是對話,其實就是Will Montgomery自己在講述在戰場的遭遇,雖然是慢聲細語,聽起來卻是震撼人心,甚至令人難以承受。值得一提的是,這一段是Ben Foster發揮最為出色的一幕,在一個不間歇的十幾分鐘的段落里用不同的語調和表情來講述戰場上的遭遇,把一個深受戰爭傷害的士兵的內心的痛苦清晰而又深刻的表達出來,令人動容。這之後,作為聽者的Woody Harrelson陷入深切的悲泣中,其實,這段話,打動的絕對不僅僅是他一個人。
不過,作為一個有著特殊任務的士兵,Will Montgomery的痛苦絕對不僅僅在於此。他所從事的這項尷尬的工作帶來的卻是更大的傷害。帶著戰爭上的痛苦歸來,卻還要把不幸的消息傳達給戰友的家屬,然後,看著他們在自己的面前痛不欲生,痛哭流涕,自己所能做的,卻只有一句「Sorry」而已。這已經不僅僅是一種悲哀,而是一種更大的對於自身的痛苦。Will Montgomery作為一名新手,這種痛苦更為直觀,在馬路上開車失控超速其實只是一個簡單的發洩的暗示而已。不過,在這方面,Woody Harrelson所飾演的角色'Tony Stone卻更為典型。這個似乎粗魯、滿口髒話的老兵,實際上也是一個戰爭的受害者。長期從事這一項「The Messenger」工作,也使得這位士兵的生活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多次的婚姻離異已經暗示了他的不幸,在一些細節上也看得出他所受的影響:頻繁的聯繫Will Montgomery似乎無聊,其實也體現了他內心的孤獨;放蕩的生活也在說明他對於生活的絕望和無助。作為好萊塢常青樹的Woody Harrelson在這裡出色的飾演了一個性格相對比較複雜的老兵形象:粗魯而又細心,放蕩而又敏感,還有他和Will Montgomery在共同的任務行使過程中所建立起來的那一種似乎不著痕跡而又深切的關懷和依靠。影片最後他在房間裡吃著麵包失聲痛哭的鏡頭,即令人動容,又體現了一個資深演員的演技,令人稱道。Woody Harrelson已憑藉這一角色獲得今年的奧斯卡最佳男配角的提名,這已經是一個極大地肯定了。
影片令人動容的地方還在於直白的表達了戰爭噩耗下不同家庭的反應,雖然也有「將別人的痛苦拿出來展示」的詬病,但是在衝擊力上確實不容小視。我們看到的是,老邁的父母失去了愛子,熱戀中的女孩失去了男友,還沒出生的孩子失去了父親,還有牙牙學語的孩子失去了母親……。在噩耗的打擊下,不同人表現出了不同的反應:憤怒,失望,難以置信,痛哭失聲,還有失控等等,可是這時候,這些不同的反應已經沒有什麼區別,相同的是它帶來的都是一種深切的傷害,對於親屬來說,是一種晴天霹靂的打擊,可是對於這些傳播消息的士兵來說,內心的痛苦更是難以表達。在2009出品的一部同樣出色的土耳其電影《呼吸》中,也有類似的鏡頭:後方的信使把前線士兵陣亡的消息帶給家屬,家屬在得知消息的那一刻,就和前線的士兵中彈是一樣的鏡頭和反應。這個蒙太奇鏡頭的切換,將戰爭對於家屬的傷害和士兵的傷害等同起來,深刻的揭示這種傷害的深切痛楚。相比之下,這部電影不是依靠戰場上的慘烈來震撼人心,主要是通過側面來反響戰爭對於普通士兵和家庭的傷害,不過,同樣深刻而令人反思。
影片比較敏感的一個細節是主人公Will Montgomery和一名烈士遺孀發生了比較微妙的感情的處理,也成為這部影片的一個「噱頭」,實際上這種微妙的感情對於受過感情傷害打擊的雙方來說,只是一個相互心理上接近和獲得安慰的需要和結果。就像《兄弟》里,哥哥死後,弟弟與嫂子之間在長期相處過程中產生的情愫一樣,原本也是無可厚非。只不過在道德放大鏡下,變得有些敏感和令人不安。對於大部份來說,很難去體會那種突然失去親人的痛苦和無助,所以這種感情也就變得模糊起來。不過,影片中導演還是很好的控制著情緒的發展,最終的結局也是讓人在失望的安慰中帶著一絲希望而已,也是一種最為恰當的處理吧。值得一提的是,Ben Foster也貢獻了他從影以來非常出色的一個角色,把一個在戰爭中從肉體到心理受傷害的士兵角色演繹的非常出色。記得他在《阿爾法狗》里飾演一個歇斯底里而又窮凶極惡的癮君子角色,最終將自己的弟弟性命送掉,給人印象深刻,在其他多部影片裡雖是配角居多,卻也顯示了其年輕演員的極大潛力,值得期待。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