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放牛班的春天--The Choir

放牛班的春天/歌声伴我心(港)/唱诗班男孩

7.8 / 68,021人    97分鐘

導演: 克里斯巴哈蒂
編劇: 克里斯巴哈蒂
演員: 法藍柯波蘭德 尚巴堤莫里耶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SKY

2010-02-15 08:15:39

生命因你而動聽——評《放牛班的春天》 轉 烏爾沁


生命因你而動聽——評《放牛班的春天》 轉 烏爾沁

影片《放牛班的春天》的故事並不復雜,有的時候看上去甚至顯得比較直白與單純。往往單純是經典的優勢。這部《放牛班的春天》講述的是第二次大戰之後的法國,一位名叫克蒙特馬修的教師用音樂開掘了被大人們遺棄的孩子們童年的樂趣和童年的人生價值。1949年冬季裡的一天,新到任的放牛班學監克蒙特馬修來到了他的新崗位報到,這是一所青少年男生的寄宿學校,剛剛進入校門,馬修就看見一個小小的男孩子若有所失,惆悵地守望學校大門跟前,等待著什麼。馬修老師走上去問小男孩叫什麼名字。這六歲的孩子回答說:「我叫佩皮諾,今天是星期六,到了星期六我爸爸會來接我的。」聽到這話,馬修一皺眉頭心裡難過的想到,可是今天不是星期六啊……看到這個電影鏡頭時候,我不免想到了關於孩提時代的童真,關於孩提時代的生命,關於孩提時代的渴望,等等有關孩提時代的現實而又渺茫的希冀。

    我們看這部電影的時候可以注意到,這一部《放牛班的春天》有—個交待整個電影故事背景的序片,這段序片大約只有五分鐘時長,手法洗鍊,鏡頭自如地演進了一位世界級的音樂指揮家皮埃爾莫安琦(雅克-佩蘭飾)的現在時空。幾個比較藝術化的切換映示了皮埃爾的個人音樂生活,功名成就以及他重回法國故地出席母親的葬禮的過渡場景。與此同時皮埃爾莫安琦的同窗老友佩皮諾(戴迪亞費拉蒙飾)前來登門探望,並且送給皮埃爾一冊陳封許舊的老日記本。皮埃爾看著這本日記,遙想起了孩童當年的音樂啟蒙老師克萊門特(傑勒德-尊諾飾)。摩挲著音樂老師遺留下來的日記,皮埃爾的思緒慢慢進入了自己童年,細細品味著自己年少時候的每一幅活著的畫頁。電影由此正式打開,一幕幕童年的回憶浮出自己記憶的深潭。這一組序片乾淨內斂,容涵廣大,閃回交待過電影故事生髮的主要人物背景後,電影在充溢著淡灰色的晨曦當中,揭開了一個春天的篇章。生命因你而動聽。
  
  電影《放牛班的春天》的新任班主任克蒙特馬修是一個不修邊幅,頭頂略禿的男性老師,他身段普通,其貌不揚,心事重重,他唯一的愛好大概就是喜歡音樂了。馬修是一個邊緣的音樂愛好者。他手邊有個皮包,裡面裝的都是自己的樂譜。馬修偶然發現班上頑劣的孩子編著小曲罵人時,馬修歇頂的腦瓜靈光一現,組織了放牛班合唱團,目的是重塑這一群放浪孩子們的心靈。馬修老師從零開始,對放牛班孩子們進行試音。因才適教把他們編成了男女聲部,把實在五音不全的孩了當成有用了的樂譜架,把那個年齡最小也最孤僻的孩子佩皮諾則抱到教師講台上,讓他擔任了樂隊的總監。馬修老師的這一抱,欣慰之餘又是令人心酸的。馬修先生憨厚質樸的言行當中,或多或少蘊含著一種逆反的師道尊嚴。實在又無怨言的說,在我個人的十數年的上學生涯里,怎麼就沒有遇見過馬修這樣一位這樣可敬可親的師長呢。
  
  馬修用音樂展開教化的路徑應當不是順利的。因為馬修面對的是一些頑皮無規的問題少年,說白了,他們其實還是一些沒有什麼家教的失足孩子。在這樣一個號稱「池塘底部」的寄宿學校,馬修開始了自己的新的執教生活。校有校規,一上講堂,馬修便知道了,這所「池塘底部」的寄宿學校是封閉且酷戾的,馬修自己面對的這些孩子不但孤家寡人,而且心靈殘缺。同時馬修發現,這個所謂的放牛班所以放牛,更是這間私立學校的校方多數時間裡,都是以暴制暴的。善良忠誠的馬修渴望著,能夠積極理治一次頑皮孩子們沒有章法的生活。但是問題來了,克蒙特馬修普通平凡,他不是聖人,他甚至不知道真理握在誰手。於是馬修一出場便連連遭措,觀眾大致可以看出,馬修應當屬於一個不怎麼路順的下等小人物,不知道怎麼東碰西撞,才混到了這般鄉間田原裡的放牛班學校。我不知道可不可以這樣講,西方電影這裡所謂放牛班的「放牛」,恐怕跟中國老百姓們常講的所謂「放羊」如出一轍?
  
  按照我們東方人的習慣常規,中國古人是講究天地君親師的。這一點西方也不例外,按照常理,馬修一旦當上了教師這個頭銜的孩子王,一旦站在講台上面,馬修便應當基本成為了某種神聖真理的化身,所以馬修這個教職的代言人,就應該必須保持他的表態端莊,肅穆緊張,還有師道尊嚴什麼什麼。這似乎是為人師表的起碼架子吧。然而《放牛班的春天》裡面們克蒙特馬修卻不是這個樣子。他的為人師表是獨特與親和的,他一上來,就差不多顛覆了所謂的師道尊嚴以及居高臨下。通過影片的進程我們知道了,在這樣一個名叫「池塘底部」的封閉嚴厲的寄宿學校里,缺乏關愛的孩子們在他們的音樂老師馬修的良苦幫助下,孩子們通過美的音樂得到了心靈的救贖。以其放浪情感的真實歸位。影片演繹到,每當馬修拯救了一個孩子的靈瑰時候,電影畫面裡的陽光就顯得那麼溫欣可人,膠片的光輝是一種透明的關懷。生命因你而動聽。
  
  影片《放牛班的春天》裡面,馬修老師面對於「池塘底部」中的孩子的關愛是精心竭力的,馬修只是通過籌劃和成立學生合唱團的方式,激發孩子們音樂潛能的同時,也讓這一群調皮的孩子從曼妙有序的歌聲中感受到某種心的啟發,影片在直敘故事情節的表面下,寫出了師長的心,寫出了愛的教育,同時也展示了師生互為溝通的一個契合點。音樂具有啟發人性的力量。這部電影是浪漫的,是理想化的,也是現實的。就像影片當中孩z的歌聲那樣,生命因你而動聽。我記得影片《放牛班的春天》主題曲之一《別忘了追念》,是這樣的詠嘆:
  
  在那暴風雨中
  你高昂著翅膀
  別忘了飛回我身旁
  風中飛舞的風
  請你別停下
  別忘了追念
  
  這首主題歌曲是當今法國樂壇首屈一指的青少年男高音尚巴堤莫里耶(Jean-BaptisteMaunier)進行領唱。尚巴堤莫里耶為首的聖馬克教堂兒童唱詩班(LesPetitsEnfantsdeSaintMarc)首席領唱。影片《放牛班的春天》當中,Coulais與保加利亞交響管絃樂團用以和煦動人的鋼琴拌奏,溫暖感人的交響樂曲搭配著影片當中童星天籟般唱詩班的合唱,在影片中飾演少年皮耶爾的童星尚巴堤莫里耶精采的男高音獨唱,差不多應當是屬幹盡善盡美的了。因為童星尚巴堤莫里耶在這部電影中的入情歌詠,以及感人演出而深受世間矚目。加上影片《放牛班的春天》的超人旺氣,尚巴堤莫里耶還不失時機地展開了個人的巡迴演唱,據知這個唱詩班的們的演唱檔期已排滿了2005年。
  
  電影《放牛班的春天》的最後一組鏡頭是感人心懷而又意昧情長的,馬修老師離開學校的那天,放牛班上最小的孩子佩皮諾跑來追上他,孩子執著地要求老師帶上他一起走,馬修遲疑地講了一句話:我沒有這個資格呀。於是馬修登上了長途汽車,汽車走不多遠又停下來,馬修又下了車,抱上了佩皮諾,帶著孩子一起走了。這個細節是整部影片最為精彩筆觸之一,馬修領走了六歲的佩皮諾,在這個故事情節上,這是一個極端寫實又入鏡的畫頁。表面上看,小佩皮諾執意跟著馬修老師逃離了學校。實際上呢,這是馬修老師完成了這孤苦孩子的一個心願。或許馬修想了起來今天是星期六。因為早在馬修第一天來到放牛班報到時候,他就己經注意到了,小佩皮諾正在星期六的慾望中等待著他的父親。雙雙攜手出走,歷來都是一種法國式的民間浪漫,浪漫同時也把人性親情完整抵達到了應有位置。六歲的佩皮諾被這新的父親領走了,這個小小頑童終於新生了。《放牛班的春天》最後,雖然馬修老師被迫革職,但是放牛班的孩子們卻因馬修老師的存在而生輝著。孩子們在影片《放牛班的春天》的主題歌曲《眺望你的路途》這樣唱道:
  
  海上面的青城
  托起了輕盈的飛鷲
  停落在孤島的礁岩上面
  冬日稍瞬即逝的氣息
  你的呼息終於遠去了
  身影融人群山中
  藍藍的海面上寧靜如煙
  
  這是孩子們的心聲,生命因你而動聽。實在講,在看《放牛班的春天》.之前,我差不多從來沒有注意,一部電影裡的音樂,居然會有這麼這麼大的救贖力量?影片《放牛班的春天》讓我能夠聯想起來,上海譯製片廠七八十年代譯製的一部德國經典電影《英俊少年》。其實可以說,早在《英俊少年》當中,我就己經略微聽見了音樂救贖心靈的神聖樂符。文藝的復興以及十九世紀中葉以來,歐洲社會上的許多名貴名家一直首肯以為,一個國家文明程度的上下位置,甚至是由於它的音樂的高品味而著稱於世。這個觀念乃至延續到了現代社會生活。乃至一直影響到了今天現實的每一處角落,早在八十年前,英倫島國的諾貝爾文學獎收穫者蕭伯納認為,在所有門類的藝術當中,恐怕只有音樂才是最具精神化的人類財產。蕭翁的話讓我更多的想到了電影藝術,比如這一部法國影片《放牛班的春天》。音樂在這部《放牛班的春天》裡面成為了師生情的一種溝融媒介。看過這部電影我才隱隱綽綽知道了,和人一樣,原來音樂也是有生命的。生命因你而動聽。
                                                作者:烏爾沁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