飛洋
2010-02-17 00:10:17
愛 永不止息
本文僅從劇本和劇情的角度精細剖析《入殮師》,同時獻給喜歡這部電影的朋友。
入殮師讓我想起多年前曾經看過的一篇新聞紀實報導,內容是說前蘇聯時期,有一位十一二歲的小女孩在放學回家的路上給幾名匪徒順手拉上火車,從此音訊全無。從小就叛逆蠻橫的女孩在火車上嚴正警告綁架她的人,她父親一定會找到她,好好收拾這幫混蛋!
原來女孩的父親來頭可不小,是當地的警察局長。女兒不見了,把父親急得馬上命令部下全力搜索,哪裡還能找到人。兩年過去了,所有的人都認為女孩死了,不久,傷心過度的母親也在無盡的思念中離開了人世。
事實上,小女孩給匪徒帶走後,暗中收藏在地窖里,倔強的女孩受到毒打後,毫不示弱,一再聲稱父親一定會找到她。
時間過去了五六年,長大成人的女孩被拉去賣淫,激烈的反抗伴隨著殘酷的折磨,這種情形持續了好幾年。
父親確如女孩聲稱的那樣,一直在尋找女兒的下落。局裡的同事早已不抱任何希望了,直到有一天突然來了一通電話,語焉不詳,說什麼要找爸爸,很快又掛斷。父親懷疑是女兒打過耒的,但沒有人相信。
電話正是女孩打過來的,女孩趁看守之人不備,找到打電話的機會。但很快被發現,後果可想而知。
在父親的追查下,匪徒們不得不帶著女孩輾轉東歐多個國家。而時間又過去十年,當年的小女孩已變成三十多歲的婦人,父親也己經退休了。
終於有一天,在一位好心的嫖客幫助下,女孩拿到偽造的護照,藉機逃過邊境。在途中,她遇到一名牧師,牧師聽完她講的故事,大為震驚,懇請她千萬留下來,別走開。牧師馬上去打電話核查資料,不過女孩給的警局號碼不復存在,警局早就遷移別處。牧師幾經周折才找到父親所在警察局號碼,知道消息後,局裡的人萬分驚訝!不料,當牧師回來之後,卻發現女孩不見了。
擔驚受怕的女孩離開後,在一間修道院安頓下來。
那時候,前蘇聯早已解體,網際網路正在興起,女孩竟亳不知情。
女孩在修女的幫助下嘗試上網,在一家知名的專門尋找失蹤親人的網站上,赫然發現自己的照片和資訊,原來父親從來沒有放棄尋找她的希望。她試著打電話過去,電話另一頭傳來父親的聲音。
看完這篇報導,一種感動油然而生,父女之間的深情感染著我身體裡每一個細胞。這種至死不渝,無處不在的親情溫暖人心,永不流逝。
入殮師正是一部講述家庭倫理親情故事的電影,溫馨細膩,優美動人。
看完全片,我一直在思量,它到底如何感人呢?按理說,這部片子故事內容極其簡單,情節也基本是平鋪直敘,大的懸念更是欠奉,簡直就是悶片的代表作。假如前面半個小時沒熬過去睡著了,那你真的錯過一部好片了。
影片講述一名入殮師的成長曆程,開頭半個多小時主要交待男主人公入行前的情況,他是一名大提琴手,樂團解散失業後,回老家找工作,被人半騙半蒙的進了入殮師這行。估計編劇知道找工作這個過程比較枯燥無味,弄點笑料才不至於悶壞人。於是安排失業缺錢用的男主人公被師傅騙去拍入殮師的廣告宣傳片,剛進公司時,師傅還故意隱瞞職業性質,弄得男主人公身不由己,一步一步被帶進入殮師這行。
別小看這些看似簡單無用的情節,實際上,這些情節直指一個目標,就是讓男主人公成為入殮師有了充實合理的依據,也就是要有一個站得住腳的理由,要不然好端端的,誰願意長期給一些陌生冰冷的屍體化妝呢!
故事的合情合理,使觀眾看得舒服,也投入到情節當中,更加確認故事真實可信。而不會在看片過程中,產生種種疑惑,進而懷疑故事虛假造作,那影片離失敗也不遠了。
入殮師之所以偉大還在於影片在高潮戲來臨之前精心安排多場有效充分的墊場戲。 比如,男主角得知自己從事的何種行業後,在面子和金錢之間的內心掙扎,隱瞞妻子真相後的種種不安。而最重要的一場鋪墊戲是男主角跟隨師傅去收殮一具腐敗多日,惡臭熏天的屍體,不僅是男主角事後看見生雞肉嘔吐不止,甚至於觀眾也產生嘔吐心理,不約而同認為入殮師實在是一種令人厭惡、低賤、骯髒的行業。看到這裡,所有人都會跟劇中人物一樣,情緒低落,慨嘆命運之不公,但同時也一起在思考,究竟應不應該延續這種職業,無論從哪個角度看,入殮師都不是一個曾經是優秀大提琴師的人所應該從事的行業。
觀眾情緒達到此種程度,全在編劇意料之中,影片的最高潮部份也隨之千呼萬喚始出來了。
我一直很欣賞這場高潮戲的謀篇佈局,精妙細緻,匠心獨運,甚至可以列入電影教科書,成為經典範例。
某日,男主角還在猶豫幹不幹入殮師,師傅突然過來找他。原來師傅接到一個活,有一戶人家妻子過世不久,丈夫正急等著他們過去。等到男主角和師傅趕到時,己經遲到多時,丈夫黑口黑臉責備他們不守時的行為。
且慢,大家略想想,幹嘛非得讓師傅和男主角遲到呢?遲到招來的是戶主的白眼和一頓臭罵,自己也不得不連連鞠躬道歉,難道表現兩人知錯能改的謙謙君子風度,但前面戲分早將兩人的性格展露無遺了,這裡用得著重複嗎?不是表現他們,那肯定是展示戶主的性格,從他的表現看,給人嚴肅迂腐,不講情理的壞印象,凶神惡煞般的表情更是讓人敬而遠之。為什麼要如此描黑戶主呢?隨著下面一系列精彩劇情的展開,答案自然呼之欲出了。
師傅在嚴厲的戶主以及眼睛紅腫的女兒等眾多親屬注視下開始工作,他給屍體清洗,換衣服,動作輕柔冷靜,準確諧調,表情莊嚴肅穆,彷彿他正在從事一項偉大藝術作品的工作。
戶主妻子焦青發黑的臉與她光彩照人,靚麗清秀的遺像相比,簡直有天淵之別。觀眾都在感慨死亡的恐怖時,不料師傅輕輕施展妙手,轉眼間死者變得容光煥發,臉色紅潤發亮,唇紅齒白,整個人好像活過來一樣。
觀眾看得如痴如醉,嘆為觀止,戶主也是目瞪口呆,好像從未看過如此美的妻子,女兒更是如見母親復活,悲不自禁。師傅得勢不饒人,乘勝追擊,故意向戶主借取死者生前所用唇膏,戶主還在看著美麗的亡妻發愣,聰慧的女兒起身拿來唇膏。
這段戲演員演得好,編劇寫得更好。按常規寫法,師傅還沒動手工作,屋內早已聽取哭聲一片,試問觀眾與你等非親非故,就算你哭得昏天黑地,我自穩坐泰山,巋然不動!但是這段戲別開生面,先由入殮師處著手,通過他的巧手,回復死者生前之美,那麼戶主思念亡妻之情,女兒追憶母親之愛就有了對比和參照。說白了,死後之丑與生前之美在短時間的變化,讓觀眾體會了解到美好事物失去的悲傷,對他們深表同情。觀眾一旦產生此種感情,那麼劇中人物再傷心痛哭,自然得到觀眾的共鳴,戲內戲外自然聽取哭聲一聲。
拿唇膏的細節充分表現女兒的聰慧乖巧,引發觀眾的好感,女兒適時而且毫不造作的上前哭泣,正是對母親的最大懷念,從而激發觀眾的最大同情,觀眾己經被母女的深情打動。而女孩上前哭泣這一小動作,難道都是編劇任意而為嗎?肯定不是,以上所有一切都是為了戶主的終極表演鋪墊最濃的感情氣氛,就是讓觀眾的淚水在眼睛裡打轉,然後再掉淚。正所謂,先感動後掉淚,沒感動,何來掉淚。
當入殮師想蓋上棺材時,戶主幾步上前趴在上面,哽噎著喊出妻子名字之時,那一刻,我的淚水也湧出來。原來先前對嚴厲粗暴戶主形象的刻畫,都是為了展現此時此刻硬漢柔情似水,脆弱感性的一面。他嚴厲令人敬畏的外表下隱藏著脆弱受傷的心,對妻子深深的眷戀激發他最原始的衝動,不顧體面在眾人面前哭泣。正是:男兒有淚不輕彈,只是未到傷心時。雖然我不懂日文,這部片子也是一年前看的,但直到現我依然記得戶主呼喚亡妻時的日文發音,"友乜!友乜!"。
這場戲的最後,戶主的感謝也在意料之中,他坦誠這是妻子最美的一天,對於入殮師來說,沒有比這更高的讚賞了。男主角與師傅吃著戶主送給他們的地方特產,臉上掛著勝利者的微笑,其實這何嘗不是編劇和導演勝利的微笑呢?
正是得益於導演和編劇出色的工作,才使觀眾震憾於入殮師平凡低微的工作竟然如此偉太重要,慰藉著生者的心靈,傳遞親人無盡的追思,也使死者得到安寧和尊嚴。
這場高潮戲成為影片的分水嶺,一掃前面略顯沉悶的氣氛,帶給人們極大的心靈震憾,真正使人慾罷不能,沉醉其中,全身心享受一次靈魂的洗滌。
影片剩下的幾段戲可視作本場戲的延續,慘死男友摩托車下的女兒與父母之情,澡堂老闆娘與兒子的深情,老闆娘與殯儀館火爐工的黃昏戀應該是激發母子情的催化劑。影片最後,男主角與父親的陰陽重逢,可算作男主角身世的解密,也說明男主角成為入殮師或許是命中注定,最終他還是成為失蹤多年父親的入殮師。
如果你錯過入殮師這部電影,你也錯過人生一次重要綵排,畢竟我們總會經歷同樣的階段,早晚而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