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接觸未來--Contact

超时空接触/接触/接触未来

7.5 / 293,706人    150分鐘


演員: 詹姆斯伍德 安琪拉貝瑟 製片: 羅勃辛密克斯 史蒂夫史塔基 導演: 羅勃辛密克斯
編劇: Carl Sagan
演員: 吉娜馬隆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joe

2010-02-21 23:56:13

Contact—也許這就是答案


好久不說電影,還是講一部老片子《Contact》。
 
《接觸未來(Contact)》是導演Robert Zemeckis(看過《阿甘正傳》《費城故事》的人應該記得這位大導演吧?)在1997年拍攝的一部科幻巨作(他還拍過科幻片歷史上的另一部經典作品《回到未來》),它根據美國著名的科普作家Carl Sagan榮獲普利茲獎的同名小說改編,並由Carl Sagan本人編寫了一部份劇本和擔任副製片人。
故事很簡單:女主角艾莉自小喜愛科學,長大後成為熱衷於找尋外星生命的科學家,有一天終於收到來自織女星的訊號,解碼後發現訊號竟然在指導人類建造太空船,最後艾莉被選上擔任與外星生命接觸的任務,可是無證無據地回來的艾莉卻受到了全世界的懷疑。
主演是中國觀眾非常熟悉的朱迪·福斯特(Jodie Foster),我本人也非常欣賞這位好萊塢演技派美女。
據說當年票房似乎未達到人們的預期水平,很是遺憾,我想這不能歸結於羅導的水平下降,而是這部《接觸未來》並不像有些影片那樣討巧,本片缺少一般科幻商業片的娛樂元素,比如奇形怪狀的外星人、緊張刺激的星際戰爭場景等等,這裡的外星人竟然是以女主人公父親的形象出現的!雖然本片的製作堪稱精良,——但和其他的科幻片相比,本片顯得有些冗長,節奏較慢,這是不太符合一般觀眾的口味的,但這些都不妨礙它成為一部為優秀影片。
 

而從我的角度來看,他積極探索了在我心中盤旋已久的幾個問題:
1、「人類到底存在於這個世界這個宇宙中怎樣一個位置?宇宙和世界對於人這樣一個個體到底意味著什麼?我——到底是誰?」
人在了解到宇宙的存在之後便會很容易陷入一種失落迷茫感中,如果自身是如此渺小,那麼拼命生存的價值和意義是否也相對地不值一提呢?
那麼個人的成功和失敗,存在與虛無,對於浩瀚的宇宙而言,其實一點意義也沒有吧?
我是誰?我重要嗎?我該做什麼證明白己地存在?我到底是誰?
帕默問艾莉:「為何你寧願上去,連命都不要?」
艾莉說:「我其實一直想尋找生命的意義,人從何而來,要往哪裡去?我們存在的理由是什麼?我想上去看看能不能找到答案 。」
她說:「為要尋找答案,犧牲生命,再所不辭。」

艾莉從織女星回來後,她說:"它改變了我的一生,帶給我豐富的收穫,我的宇宙觀全然改變了,我知道身為宇宙中的一份子,我並不孤獨,我渴望分享,也希望世人都能了解,面對這浩瀚的宇宙,我們只能存有敬畏、謙卑、與盼望,我會將這分享的渴望,變成我心中永遠的願望。」

片尾她對前來參觀「大耳朵」基地的小朋友們的「有沒有外星人」疑問的答案,就是——「積極探索」。

人從何而來,要往哪裡去?
這是一個讓人悲哀的話題,可是艾莉卻找到了一生積極面對的態度——窮有生之力去探索心中的答案,而不要無望地等待審判!

2、宗教和科學是矛盾的嗎?信仰這個東西,是一種虛妄的想像還是一種真實的存在?
也許宗教和科學之間的關係的探討才是這部電影的真正主題。
影片的男女主角被設計成尖端科學的天文博士和國民宗教信仰的精神代言人。這一設計必然讓影片充滿了宗教和科學之間的思辨衝突。
而兩個世界觀壁壘分明的人卻在精神世界達到了水乳交融,這種巧妙構思本身就給出了編劇的答案。

    艾莉說:「若真的宇宙其它星球上有生物,便意味著宇宙中有數百萬個文明。」
    帕默回應的話竟是艾莉父親當年說過的:「若沒有,就太浪費空間了。」
    伊莉當場感動的說: 「阿們。」
    很有意思,他們儘管信仰不同,卻能用對方的立場與語言來溝通。
    這給了我一個新奇的感受,我們總是認為觀點不同的人是很難達到共識的,但也並不表示兩者只能以衝突的面目相見,甚至有時用對方的視角看問題,得到的結論可能是一致的。
    兩個人,就是因為這種奇異的默契而相知相愛了。
  
    關於世界觀的衝突,有兩段對話很有意思,兩人可以說各勝一局。
  帕默跟艾莉說出他的宗教體驗:「突然,我感覺不再孤單,我生出一種無法形容的感動,覺得連死都不怕,我感受到上帝在我身上的力量。」
  講究科學的伊莉問:「有沒有可能只是你的潛意識作祟?你渴望,潛意識便讓自己感受到那股力量?」
  帕默回答:「但我一直是很理性的人,而這體驗,我的理性無法解釋。」
  伊莉說:「我以前小時候去過教堂,但我一直不停發問:亞當和夏娃的媳婦是哪裡來的?等等,他們就叫我爸爸帶我回家。」
  
  第二次是他們分開許久後的一次聚會上,他們在繼續談起宗教與科學的衝突。
  艾莉說:「你知道奧坎的剃刀理論吧?當觀點並陳時,簡單的理論往往是真理。當你們說科學殺死上帝時,可能答案更簡單,那就是科學證明了上帝不存在。人文思想總是會讓事物複雜化,但科學要的是簡單,它是科學進步的動力。」
    艾莉繼續說:「你們說上帝不讓人證明,有沒有可能是更簡單的答案,上帝不存在,是我們為了懼怕孤單,所以創造出上帝?」
  帕默回答:「我無法設想沒有上帝的世界,也不願活在這樣的世界。」
  伊莉說:「所以寧願自欺欺人?你如何證明呢?」
  帕默回答:「那麼,你愛你父親嗎?證明給我看。」
  
    科學重視證據,但信仰卻看重內心的體驗,這是唯物還和唯心論的論證,宗教和科學並存這麼多年,衝突這麼多年,科學雖然日益發達,但擁有宗教信仰的人卻始終有增無減。
    這又說明了什麼?
    科學讓我們放棄信仰?不,我不認為是。
    信仰讓我們枉顧科學的價值?我也同樣認為不能成立。
    他們是矛盾的,他們是天生有衝突的。但是他們是敵對的嗎?
    不可否認,他們對於社會的物質和精神層面的生活都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艾莉從織女星回來後,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境,她沒有任何證明去說明她見到了外星人。質疑他的政府官員,甚至用奧坎理論質疑她:「奧坎理論是,最簡單的答案,往往就是真理。你要我們相信妳一切奇奇怪怪的說法,還是要我們相信這只是哈登(支持艾莉的政治掮客)的惡作劇?」艾莉面臨的窘境正是她過往對宗教的質疑。
  對此,她委屈、失落,但她還是勇敢而誠實的面對自己,並且說:「我承認這一切可能都沒發生過,是一種幻覺,它完全沒有根據,也無從證明,它讓人難以相信。但我無法否認這親身經歷,也無法解釋這難以明言的一切……」
  當艾莉出席完聽證會出來,看到帕默,立刻撲上去擁抱他。現在,他們處境是如此的類似,都有篤信的事物,卻永遠無法將它實證說明清楚。
  當記者問帕默意見,帕默面對著法庭外成千上萬的民眾說:「儘管我倆信仰立場不同,但站在同樣都是追求真理的角度上,我相信艾莉說的是真的。」
    這時,艾莉緊緊地握住了帕默的手。
    這是影片令我最為感動的一個場面,兩個人到此刻才為他們的關係找到了答案,因為他們從始至終都並沒有走在兩條道路上。
    而真正的陌路人卻是自認為與他們同一陣線的人。
  當艾莉終於發現外星人時,科學界內立刻跳出爭權奪利的學閥、宗教界內也出現媚俗信仰、偏狹的信仰激進派;最有意思的是,這些人要嘛與政治權術掛勾、要嘛與商業媒體掛勾、要不就是偏激的恐怖份子,當他們出現後,反倒顯出伊莉和帕默立場是最一致的——都在追求真理。
  
    我是個沒有宗教信仰的人,但我從來認為宗教信仰的存在是有積極意義的。我也不是個迷信科學的人,因為我知道濫用科學導致的災難更其可怕。
    什麼都相信,什麼也都懷疑,這個構成了我的世界觀。
    我重視內心體驗,但更相信科學方法。
    有時我很矛盾,因為內心的體驗會產生消極的力量使我抗拒實用科學:比如,心情低落,會使我不願理智地決策。
    而科學則因為他的實證特性,總誠實地表現他無助的一面:因為這個方法還沒有被發現,還沒進步到這一步。
    這個時候,我需要用精神的力量去消化現實,去挽回我的信心。
    這其實是我一直以來的誤解。
    我的矛盾在於我認為他們是矛盾的。
    我想,這是這部電影帶給我最積極的思考,雖然我還沒有真正找到答案。
3、 什麼讓人不孤單?愛情可以嗎?
    人,生而是孤獨的,我們在母體中經歷了無數場殘酷的決鬥而獲得新生。疲憊的我們蜷起四肢憨憨沉睡,來到世間第一件大事就是哇哇痛哭,為什哭?因為恐懼?因為厭倦?因為我又要孤身面對著慘澹的人世了!等到好不容易過完一生,還是要孤伶伶去到另一個未知的世界!
    這當然是消極的論調,卻很真實。
    很多人認為愛情不一樣的,也許可以挽救點什麼
    許多人相信愛情,因為它能使人相信人可以不孤獨。
    但也有許多人懷疑愛情,因為它使人得到更加孤獨的生存體驗。

    艾莉在父親去世後,一直獨自默默地承受著思念父親的傷痛,世上唯一能夠和他溝通的人,她愛的人,不在了。
    她獨立堅強了那麼多年,內心的陰影卻被帕默一語道破:「我很可以感受到你成長過程的失落感。」
  艾莉於是在倉惶中離開了帕默。
  那是因為她對愛情缺乏信心,她不知道能否和這個人分享她的孤獨,如果不能,她不知能否忍受再次揭開自己傷口的痛苦。
  
  當她決定去織女星時,帕默找到了她。
  在表明了自己的決心之後,她和帕默緊緊擁抱在了一起。
  這時,她卻困惑了,因為她清楚感受到了愛。
  「此時我很迷惑。」她說。帕默回答:「我也是。」
  她尋找的答案是否就是她眼前唾手可得卻要被她狠狠拋離的呢?

  來到織女星,變成她父親模樣的外星人對握著她的手說:「你的手像你媽媽的。」
    他說: 「只有接觸,才不會寂寞。你們是很特別的生物,人人都不同,但卻一致的感受到失落、空虛、疏離、孤獨。其實你們並不孤獨。」   
  
  接觸!這就是比我們更高等的生物給我們的答案。
    人類對於宇宙的探索和對於自身的探索,原來答案也只有一個——接觸!
    如此淺顯啊。
    我不知道對我而言,這算不算是一個答案。
    但我想,這可能是一個積極的方法。
    文明的發展讓我們擁有了智慧,我們懂得羞愧,懂得掩飾,我們學會保護自己,縮起觸角。
    但文明也讓我們陷入前所未有的孤獨空虛之中。
    靈魂的接觸日益成了奢望,我們放低交流的門檻,只想尋求身體上的彼此依賴。
    當失落一陣陣襲來,我們不知道該質疑自己還是質疑生活?
    羨慕劇中人可以有精神上交流,在關鍵時刻彼此扶持,彼此信任。
    僅僅是羨慕。
    我記得看過衛斯理的一本書,他講到外星人看到人類竟然有愛情這樣東西覺得很詫異,他們是更高等智慧生物,他們生存就是為了更進步地生存。
    感情,是很浪費的一件事。他們有很好地方法控制自己的消極低落的情緒,所以不需要藉助情感這一動力。
    我們當然也無法期待或不願期待那樣一種文明世界,彷彿少了一種詩意的美感。
    如果人生必需要承受的,除了肉體的痛苦,慾望的折磨,情感的失落,那恐怕是無法避免的吧?
   
    最近,有人說我是個不怎麼開朗的人。
    我說:我向來如此,只是調子比較低沉,與人無尤。
    現在想想,低沉可能比低落更可怕,好像不肯走出自己設定的心靈桎梏的樣子。
    所以才會想起這部積極的電影,重新看了一遍。
    我確實是個懶得去接觸的人,這是問題的癥結所在?也許。

    希望,大家能找到自己的答案,找到積極的方向。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