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巧克力情緣--Mary and Max

玛丽和马克思/巧克力情缘/玛丽和麦克斯

8.1 / 189,036人    92分鐘

導演: 亞當艾利特
編劇: 亞當艾利特
演員: 東妮克莉蒂 菲力普西蒙霍夫曼 艾瑞克巴納 Barry Humphries Bethany Whitmore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黎西西

2010-03-01 09:28:07

恰好的巧合


瑪莉 and Max
灰暗的電影,一切都如同瑪莉和Max喜歡的那部卡通片一樣,是棕色的。
沉悶的電影,旁白一字一頓的敘述,角色一搖一擺的走路。
緩慢的電影,於是我這樣總結。

這也許並不是技術高超的動畫,沒有Disney人物那樣的細膩皮膚。
這並不是愛情電影,mary不漂亮,masx更是個肥胖的老頭。
可是The End的時候,我卻哭的臉紅淚滿面。

然後我看著螢幕正中打出來:
God gave us relatives...
Thank god we can choose our friends.
於是我哭得更誇張了。

還記得剛上初中的時候,在學校訂的語文還是英語報夾縫中找到過一個人的筆友徵求資訊。
於是就稀里糊塗的寫了信去。
還記得那個人叫陳英俊。現在覺得太傻的名字,當時卻覺得夠帥氣。
那時我還不叫真希或者yisa,而有個很村姑的筆名叫夢新,並且固執的要加上姓。
李夢新。現在每次想到都覺得好好笑。
不過那個人好像沒有回我的信,畢竟那報紙也是全國數萬甚至更多的中小學生都會訂的。想必筆友還是比較搶手的。
我好像還寄了我清純的照片去,估計都當垃圾了...

那還是剛剛接觸網路的年紀,家裡的電腦上網是要撥號的,而且一上網電話就打不進來。更重要的是,網費很貴。
印象中我的記錄是一個月300多,被我mia罵了個半死。
而且當時還沒有QQ、MSN之類的東西。上網聊天,都是在聊天室裡大家一起亂聊,然後有個人突出了,再私聊。
所以我人生通信次數最多的一位「筆友」就是這麼認識的。

現在我已經想不起他的名字了。不過半年前我是記得的,只怕這還是我這US之旅的失憶後遺症。
但是我記得他是西安人,比我高一個年級,喜歡梁詠琪。
最後一點大約是我一直保持通信長達1年多的原因。因為那個Gigi,也曾在我生命中佔據重要之地。

筆友這個東西,其實是很隨意的。
都在有一搭沒一搭的說自己的事,自己喜歡的音樂喜歡的課喜歡吃的不喜歡吃的。
只是這麼暴露著自己也能發展出革命般的情誼。

只是後來不知怎麼的就不寫信了。哦對了,是網路普及了。
於是就偶爾網上聊,到不怎麼碰見,到失去聯絡。
我也是偶爾回家翻以前的東西才看到那些稚氣筆跡的信件。

那大約也是寂寞。沒朋友。圖新鮮。追流行。
總之可能促使其發生的原因太多了。

好吧,說回電影。
影片的高潮是在最後瑪莉來找Max的部份。
過了那麼久,瑪莉從一個自卑的小孩到找到自己的勇氣、到結婚、到丈夫離開她、到想要自殺、再到最後,她終於踏上了去見Max的路。
她看見了這個,如她一樣熱愛巧克力,告訴她很多很多的事情,會因為她的信變得焦慮的老人。
他卻已經,死了。拿著那本教他分辨表情的筆跡,看著那面貼滿了他和瑪莉信件的牆,死了。一臉的幸福。
瑪莉看著鏡子上那張自己第一次寫信時寄給Max的自畫像,看著那敲打出信件的打字機,也是一臉的幸福。

這一切的一切,都是開始於巧合。
如同每一份感情,都不是設定好的,總是有這樣那樣的巧合,你做了我的同桌,我打翻了你的墨水。於是打打鬧鬧,吵了一架,或是一同被罰站,分到一組打掃衛生。
總之,有一天,突然發現你對面那個人,有了不同的意義。
想讓Ta參與你的人生,記得Ta的生日,Ta睡覺時幫Ta放風,也毫不客氣的吃掉Ta的早餐。

所有的友誼源於寂寞,不是普遍意義上的寂寞,而是某一刻心底某一面的空洞。
不是所有人都需要靠那感情維繫生命,可惜,我卻無它可期。

生命中時時有人經過,有人退出。
我想,讓我們的故事,也貼滿那一面牆壁。

TenS。我一直都有的那個夢想,是因為你們。
LW、SY、GYL、CC、SXR、LEZ、LXC、ZX、ZK。

感謝上帝,讓我選擇了你們,也讓你們沒有讓我只是從你們生命經過。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