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珍愛人生--Precious: Based on the Novel Push by Sapphir

珍爱/珍爱人生(台)/天生不是宝贝(港)

7.3 / 116,300人    110分鐘 | Canada:109分鐘 (Toronto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

導演: 李丹尼爾斯
編劇: 傑佛瑞佛萊契
演員: 寶拉巴頓 嘉柏莉西迪貝 莫妮克 瑪麗亞凱莉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Luc

2010-03-03 23:09:23

悲劇版的《天使愛美麗》


        非洲裔的歐巴馬當上了總統,這對於美國的少數族裔來說,已然是場勝利。然而這種勝利的曙光,還無法普照到每一個生活在底層的卑微個體身上。在歐巴馬改革醫療和福利制度遭遇阻力時,還有很多和《珍愛》一樣的女孩生活在苦難之中,從家庭到社會,她們都在生活的漩渦中掙扎。

        因為奧斯卡的提名,聖丹斯、多倫多電影節的獲獎,也由於瑪利亞•凱利的參演,奧普拉的推薦,本來只是獨立電影的《珍愛》,獲得了難得的關注度。這對於導演李•丹尼斯來說是幸運的,來自對原著小說《推》的喜愛,他東拼西湊籌來資金,改編並完成了這部《珍愛》,終於在頒獎季里廣受好評。比起曾執導的驚悚片,作為黑人導演的丹尼斯在此片執導手法和劇情把握上更加純熟。《珍愛》里本來悲慘到極點的人生,並沒有像好萊塢主流影片那樣淪為煽情素材,導演舉重若輕,借用少女的內心獨白,避開了本已沉重的命運,給觀眾帶來了一種淡然視之的期望。

也可以說,《珍愛》更像是個「悲劇版」的《天使愛美麗》,在表現手法上,可以看到導演丹尼斯借用了熱奈那種輕靈的幻想手法。尤其是影片前半部份,逐步交代出了這個扭曲的家庭構成。亂倫的父親,失業的母親,肥胖而又幾乎文盲的少女,幾乎可以用悲慘的最高級別形容詞來標註。閃回、臆想和「場景扮演」式的剪輯插入,在這部基調沉重的生活悲劇里,更顯出其背後的諷刺意味。影片中隨處可見這種無奈的對比和嘲諷,來源於家庭,擴展至整個社會,又在珍愛的樂觀之中被悄然忽略。母親粗暴的打罵,女兒先天痴呆的悲劇,被父親強姦後的心靈創傷,換做他人可能已經崩潰,編導依然不肯罷休,還要讓珍愛換上愛滋病這樣的絕症。珍愛的人生軌跡,從一開始就有預設性,她的獨立和反抗也應該是註定的,關鍵是在於反抗之後,以何種態度生存下去。大悲之後,影片轉而歸於一種平靜,連配樂都沒有去渲染哀怨,反而更顯出冷靜的真實感。

        導演就是依照這種心理軌跡,來處理影片最後的高潮戲。母親、女兒和社工三人,面對面展開對話,從珍愛的童年來挖掘悲劇的根源,解剖母親扭曲的家庭觀。這個室內場景段落中,丹尼斯轉而運用紀錄片手法,強調近景和特寫,把鏡頭前推,捕捉人物的表情和動作細節。而母女之間的矛盾關係,正是推動本片劇情的最大動力;加布里•塞得貝和莫•妮卡既細膩又飽含爆發力的表演,也成就了《珍愛》最觸動人心的演繹。與去年另一部描寫破碎單親家庭母女情的《魚缸》所不同的,是珍愛本身並不算叛逆,她的反抗來自於肥胖、膚色和教育水平下的自卑感,同時又在生育後萌生的母性催化下,得以更加堅強的昇華。反過來看珍愛與母親的關係,又不純是憎恨,否則她也不會翻看舊照片時遐想兒時的甜蜜,最後同意與母親見面。影片中也借用電視裡放映的《烽火母女情》,暗示了二人的這種微妙關係,莫妮卡扮演的母親,當然不如索菲亞•羅蘭那麼偉大,但一場外祖母、母親、女兒和外孫女的室內戲,也再次強調了這個母系家族的血緣承襲。

        在這個家庭,乃至於整部影片中,男性角色始終處於缺失的狀態,即便是強姦珍愛的父親,也從未正面出現過。救贖和被救贖的,都是女性,鏡頭站在單一性別的視角,把觀眾融入到並不完整的世界中。無論是珍愛的家庭成員,還是她的班級同學,都是社會邊緣者,哪怕是近乎完美的瑞恩老師,也屬於「女同性戀」這個弱勢群體。作為窮人、黑人、肥胖女、單身母親,以及愛滋攜帶者的悲劇大集合,珍愛終於在課堂上找回了做人的尊嚴和自信。「我考了8.7分,將來可以上大學」點明了影片中隱而不發的勵志主題,也培育了群族之間的溫情,一如前些年的獨立佳作《半個尼爾森》。在勇敢如珍愛的面前,觀眾給予的不僅是同情,更是一種欽佩和敬意,而這一切的正面效應,莫過於激發全社會的反思,關注這些弱勢群體,不再出現下一個珍愛。

Luc,2010年2月28日
發表於《東方早報》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