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隔離島--Shutter Island

禁闭岛/不赦岛(港)/隔离岛(台)

8.2 / 1,458,588人    138分鐘

導演: 馬丁史柯西斯
編劇: Laeta Kalogridis 丹尼斯勒翰
演員: 李奧納多狄卡皮歐 馬克魯法洛 班金斯利 艾蜜莉莫蒂兒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小斑

2010-03-04 16:55:46

Total Eclipse 配樂師傅很想紅啊~~~好吧,你在我這裡紅了!(結局分析補完)


世界上有那麼多的電影院,電影院裡有那麼多的電影,我卻偏偏不早不晚趕上了這一部。這就是傳說中的猿糞啊,想不到,我一直以為自己和老馬是無緣的,天可憐見好歹握手了一回。

有緣是各種各樣的緣份,無緣歸根結底一句話——不是我的菜。老馬就不是我的菜,因為我這個假清高,裝X犯總是嫌他太過直白,不夠含蓄,不留餘韻。直白比較刺激,比較鮮活,比較有衝擊力,就像體育系的小正太一樣,不過攤上我這個喜歡一臉褶子要笑不笑,一句話不多只是窮盯著你看的大叔的bt來,就是個無解。

首先,他挑到了——以老馬的話,動詞前面應該加上「居然」——一個非常中我意的本子。這種前塵往事糾葛,夢裡現實纏繞,創傷救贖並行,最後迎接真相帝的tone就是我愛的那支調啊。而且老馬這次彈得也很subtle——至少有好好的忍到影片的最後二十分鐘,這個老頭很聰明很活潑,但說到底還是聰明佔了大上風。

影片一開始煙霧彈扔很大。這有一半功勞應該是原著的——雖然沒有看過小說,但我堅信男主的第一句台詞「Teddy,振作點!不過就是tmd漫天漫地的水罷了」(大意),絕對出自原著,另一半則是老馬的玩心——玩觀眾的心。影片開始的部份我還拼命在猜:「我說這後面的海和天怎麼這麼像佈景板搭出來的啊?這是怎麼個玩法?什麼意思?堂堂老馬,不是連個島也不能實地拍吧?」「這又是孤島又是逃犯又是風暴的,難不成要仿阿婆?——還是金田一?」「啊咧,這個從半空中zoom in過去的鏡頭是怎麼回事?The Shinning啊?該不會恐怖片後面還有靈異事件發生吧」(說實話想到這裡的時候我是很想走了)


也就是在這個部份,我很想問候配樂師傅——儂是多想紅啊?!儂到底有多想紅啊?!不就是偵探上個島滅,儂也要上這種配樂?!生怕別人不知道這部電影有配樂師傅是怎麼的?

當然,當Mahler的四重奏出來的時候,我知道配樂師傅職責所在,而且能力非凡,雖然本人是沒有習慣去check這個項目的cast名單,不過下次我會把這位師傅認出來的(對,指的就是你)。其實放別人的我估計也就不知道了,但馬勒先生不知道為什麼在電影配樂界就是這樣一種存在——一定跟死亡事件和心理問題聯繫在一起(或者愛寫這種故事的人都愛馬勒?),老是這樣老是這樣麼我就本能了。如果以這首四重奏為主題的話,可以說全片最為出色的就是圍繞這一主題展開又在節奏上把握甚佳的配樂了,包括幾個突顯沒有配樂的地方——比如男主炸車,還有撞進燈塔頂間的前夕——時間點和留白的部份也是在氣氛正好中。

作為導演的老馬除了挑了一位非常稱職的配樂師傅,外事在開頭以各種方式玩弄了一下我的心情之外,伴隨四重奏出現的也是極限審美,有幾個鏡頭我穿越去了《美國往事》,尤其是男主第一次拜訪醫生寓所,也就是Mahler第一次出現的時候,整個房間的佈置,燈光的打法,色調的處理,很一種義大利式的美國味道——不是完全的復古,且帶有夢幻與不真實的tone調。後來Teddy再進入這個房間時,老馬更是如Leone上身了一般——Teddy一轉身時跳剪到全景,香菸的霧氣環繞在他的四週(後來再剪回到特寫明顯就沒這麼多煙,不知道那個全景裡的煙是不是後制上去的);Teddy夢中那如雪花般散落的灰燼和窗外的雨水正相對比,醫生寓所里富膩的顏色,外面灰暗的天空,夢境中東方風味的擺飾……你們應該拿男主與妻子在那個房間裡相擁然後她著火的鏡頭送來當海報的,海報還是直白帝+驚悚帝了。

雖然這次老馬表現得有點邪門——無論是題材(好吧,救贖這種主題對他來講也不算偏),還是拍攝的手法,但是御用男主角還是那一位(這,應該說老馬痴情滅?還真是無論貧賤富貴英俊肥胖都對Leo不離不棄啊)。我不曉得Leo什麼時候就跟老馬看對眼了,這副架勢儼然是想要產出量上超越T.Burton與J.Depp這好萊塢哥德雙寶!Leo童鞋瘦下來了,而且本片中還大放送賣肉,看得出身材也很fit了,這個時候就不是要討論美貌的問題——長這樣其實放在人堆里也沒什麼嫌的了,可是為什麼我每每看到他還是習慣性地在心裡告慰一聲「Rimbaud啊,好險你死在少年時啊!!!不然你變成大叔也就這麼滅!」(Leo的fans請不要打灑家的臉,謝謝)。我研究再研究,總結下來還是個氣質問題——Leo童鞋,你趕緊去問問看這個娃娃臉能不能整,你的臉·太·短!頭·太·小!(Leo的fans真的請不要打臉)
演技方面,這位童鞋不僅沒有像我預想的那樣沉著下來,反而有越來越緊繃的趨勢。我真想伸手進去揉平伊的眉心,跟伊說「噓~~~人生如戲,戲如人生,沒有端著的人生,也沒有端著的戲,rela~~~~x,演員有時候只需要暗示,暗示就好了,不用所有情緒都做到如此飽滿的。這也是講個節奏啊」。當然,Leo童鞋有屬於他的時刻,那個踢掉德國軍官手槍的鏡頭,不知道是不是因為仰著拍的緣故,就剛剛好,非常好。今年小金人,我還是會十指交扣為你祈禱的。
嘎,我為小皮都沒費過這心,希望老馬真的能領你拿到一座吧。

-----------------------劇透很大!沒看電影的請迴避下文-----------------

這部電影——或者說小說,很妙的地方就在於,它一開始就是從一個精神病患的視角切入的。等於說觀眾在大部份時間裡只接受到這個病患腦中的現實。這不同於以往很多解夢,或者有關精神病患的作品,雖然《機械師》也是從主角視角切入的,但因為那部作品走的神叨路線,謎團一開始就圍繞主角展開,所以觀眾大部份時候還是在分析主角及其行為,還是「旁觀者」而不是「同路人」,而在這部電影裡,相當長時間就像偵探或者懸疑電影一樣,讓觀眾跟隨主角去觀察周圍的環境,去下意識地合理化所有的事情,最終達成跟主角完全同一陣線,將他的視角當成真相帝,以便在最後真相揭開時達到百分百顛覆效果,非常刺激。而這一切刺激的前提就是前面必須鋪墊得非常小心,那些關於水的,關於暴力的台詞,還有一開始被我嫌棄說像佈景搭的環境(整個封閉的而且風暴滔天的外界環境其實也代表男主對現實封閉的內心),這些暗潮要有,要在最後讓觀眾擊掌「原來如此」,但不能多——至少把我騙過去了,可謂成功吧。

我對涉及到心靈創傷與錯亂記憶的主題特別感興趣。精神病人的大腦里到底是一個怎樣的世界也是我很好奇的問題。這一遭,不管距離真實有多近吧,至少難得有機會去精神病患的腦中世界一遊,還是很有趣的。同時,又要想到那個很惱人的問題——在我們的感知之外,真實到底是否存在呢?當然,作為一個被唯物主義教育大的大好青年,肯定應該回答「有」。可是什麼叫做「有」呢,即使外界的真實不以人意志為依附地確實存在著,但我們所能知道的仍然僅僅是選擇性記得,選擇性遺忘,選擇性扭曲的大腦中的資料而已,如果我們無法確知哪些是真的哪些是假的,「有」和「沒有」又有什麼差別呢?而我們去求取真假的唯一途徑,有很多時候只能依靠他——如果全世界都說你是瘋子,你還敢確認自己真的清醒嗎?

ps:上個月斷影。本來想說就恢復到電腦上看好了,馬上發覺——習慣了大螢幕,在電腦上看電影怎麼弄怎麼彆扭。所以趁ugc還在活動中把卡給辦了
第一天入到ugc才發現他們家是藍色主打的。這下真如某人所說「除了皮膚是黃的還有某些內臟器官是紅色無法改變之外,但凡能選的,你都挑藍的啊!」我徹底偏執了。同樣19.8的月費,感覺上ugc的自動售票機比gaumont多,而且觸屏更加敏感,介面也更友好。內部裝修感覺很美式~~~過道里都是明星的黑白照,也挺有那種fu的。椅子也全是藍的。就是座位是U型排的,坐偏一點就感覺不大舒服,這個設計上不如gaumont。而且gaumont的片頭我甚是懷念啊……畢竟陪伴了我這麼多年,我的電影list上有我的全部也有你的絕大部份啊。我會深深深深地懷念你的(你也只能對天去問為什麼mk2紅杏出檣罷鳥)

-------------------結局(在我看來沒必要的)分析----------------------
其實關於那個結局,至少在D君提出另一種可能之前,我覺得是沒什麼懸疑的。

首先,導演的名字叫做馬丁 Scorcese,而不是David Lynch。可以說人性不是老馬的專長,英雄才是(不然也不會把無間道改成那樣來拍)。不管原著小說里寫什麼,至少就電影語言來看,導演是很堅定認準了男主就是精神病,最後留下的問題不是他這幾年當中是否清醒,而是最後當他迎向(至少自己心靈的)死亡的時候是否清醒。如果犯下的錯誤無法挽回,無法救贖,究竟應該如何來面對和對待自己——這,才是問題。

從台詞和細節上講,一開始Edward對水的巨大反應,他上到島上之後就開始有強烈的暈船與頭痛反應(第一片阿司匹林是他自己要的),他們上岸之後要交槍的時候Chunk有一段時間拔不下槍套,還有當審問病人時,他知道如何使得對方發狂。假Rachel無厘頭地抱住他,先是哭訴,接著突然質問他是誰,等等看似有的沒的這些細節都是在鋪梗。
情節上,其實就在Edward對Chunk信誓旦旦說自己上來是為了救Andrew,不是為了殺他,而一回頭卻不斷在夢境中見到妻子要求他手刃Andrew的時候我就已經開始懷疑這人有雙重人格(只不過還是沒猜到這結局,被忽悠了),發展到後來他幾乎掐死襲擊他的病人時,他本身的人格已經佔據上風了,這個發展是順暢的。
如果放到小說環境裡來講,他的心理變化也對應著島上的天氣變化。他的真實人格越顯露,離真相越近,他的情緒就越是起伏,而同時島上的風暴也越是劇烈。而且很有意思的是,要把他對Chunk和盤托出自己計劃的情節放在墓地的小教堂里,其實對應到現實中可以理解為病人Andrew以Edward的身份在對他的主治醫生懺悔自己的過錯(雖然精神病人活在自己的世界裡,但每個想像中的情節都還是跟外界刺激對照的,比如Chunk給他看Andrew的入院證明,他死活不肯看,其實看一眼在當時的條件下於他並沒有損失,這其實是病人在現實中否認自己的身份,不願意去面對證據)。
從邏輯上講,如果Edward才是真實的,那麼那張關於Law 4和67個病人的字條就完全的講不通了。事實上,在山洞中遇到Rachel醫生的時候,他也沒有問這個問題,如果他是偵探,這就是技術性失誤。如果他是病人,那是因為這張字條是他在潛意識裡藏的真相,當然後者的解釋更為通暢。而且那個小女孩,是Edward自主夢到的,誰也沒有給他看過Rachel孩子的照片,而這個孩子後來在他炸車的時候卻與他的亡妻站在一起,這個時候他已經意識到Rachel和他的妻子其實是同一個人。
還有Mahler最有名的是交響曲,而且他是猶太人,納粹上台之後之所以在那種場合下出現本身已經是一種衝突,而且還特地要用鋼琴四重奏,跟4個double到的人名是對應的。而且這一主題有兩個版本出現,也是和兩種人格對應。

當然最明顯的就是色彩。當Andrew把自己想像成Edward的時候,整個畫面都是灰色調的,而且有霧汽在,當他重新記起過去的回憶時,畫面的顏色和亮度都恢復了正常,既沒有夢境中那種過於飽和的顏色,也沒有想像世界裡那麼灰暗氤氳,完全是真彩表現,從電影語言來講,很明顯導演認定回憶,包括回憶結束之後,認清真相之後的部份,才是真實。這也是扭曲的記憶與真實的記憶之間的區別,扭曲的記憶里總有那麼一點不真實的,模糊的,不願意過度去觸碰的地方,而真實的記憶是實際存在那裡,在一定的條件下可以被還原並且在每個細節切合的。
有鑒於這片子的結局我沒看出哪裡有疑問,大家都看了二十年的電影,如果硬要我提供童年陰影以為現實例證資以證明的話不僅有傷感情,也有辱大家的智商。

小說我有空會去看的。不過目前很忙啊,ugc的les halles有15個廳,我在趕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