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Luc

2010-03-09 08:45:10

在政治正確保駕下的動機辯護


《拆彈》橫掃奧斯卡,完勝《阿凡達》,當然有其技術上的優點(手持攝影的紀實性)。但我認為最終出現這種局面,是《拆彈》中宣揚的美式戰爭立場和個人英雄主義的勝利。它可以不去追究為什麼美軍去參戰,為什麼伊拉克人對他們如此憎恨,而僅僅抓住排彈救人這一點,為所謂英雄主義的「正義」辯護,為美國部隊再次出現在他國土地上辯護。

 最佳原創劇本,最佳聲效這些獎項,更像是奧斯卡賣一送一的人情。 偶實在是為昆丁可惜,本國無知己,那些錄影帶白租這麼多年了。

附錄: 說這部電影表現真實戰場的人看看吧:

  【轉載一美軍士兵的評價】奧斯卡電影頒獎禮還有一小時就開始,《拆彈部隊》很可能擊敗《阿凡達》獲得最佳電影獎項,不過,個人卻對這電影不大感冒,很多真正了解情況的人都不看好,《拆彈部隊》很多情節都是導演一廂情願的想法,跟真正的現實相差太遠,有些更是嚴重違背常識,作為一部戰爭電影的製作,肯定會有軍事顧問把關,但我不明白為什麼還會出那麼多的低級錯誤,可能是要遵循原著吧,不過我沒讀過原著不清楚是否真的這樣寫的。
  
  看這部電影是去年4月,在戰馬營的伊斯蘭商店買的翻版DVD,當時第一次看就覺得很一般,很假,中間部份還很累贅煩瑣,其實駐伊美軍沒幾個喜歡看《拆彈部隊》,大部份人都覺得太假了,完全就像是玩過家家,不過評獎的絕大部份的評委對這方面都是外行,他們或許會認為電影符合他們心中的固有概念。
  
  電影的硬傷很多, 在這只是列出其中的一小部份:
  
  一,美軍幾乎不可能單獨一輛車離開基地執行任務,每次離開基地至少要三輛車以上;
  
  二,真正的拆彈人員更像是科學家而不是一名牛仔,而且所有時間都是團隊合作,包括從加入這個專業學校的第一天到平時訓練到執行任務都是如此,部隊絕不允許像片中男主角那樣無視規定程序的隨興亂來,有這種行為的人連在拆彈專業畢業也難,就算可以畢業按這樣的處理方法幹上幾天要不被炸死要不被踢出拆彈單位;
  
  三,曾經在拆彈單位見過各種IED,雖然材料簡單,但有不少是製作極為精巧細密的,其中有一個的觸發裝置是把平時喝飲料汽水的吸管剪成若干截大約3毫米象蔥花狀的小圈,兩根極細的小銅線固定在小圈的兩面內壁,每10公分一截鋪在路上,小銅線被沙子覆蓋,小圈半覆蓋,誰不小心踩在小圈上,小圈內兩壁的銅線一接觸馬上引爆附近的炸彈,試問像片中男主角那樣粗曠硬拽強拉的拆彈方式,會有多少引爆的機會?
  
  四,拆彈人員絕大部份都是用遙控機器人拆除炸彈引信,除非萬不得以,極少會穿那身防護套裝,用最快時間排除危險是首要任務,穿防護套裝會浪費太多不必要的時間,而電影則給人一種錯覺拆彈人員一直要穿那玩意兒。
  
  五,拆彈組的人只負責專心拆彈不需要負責附近環境的警戒,有專門的護衛隊;
  
  六,拆彈時周圍都會有磁頻干擾裝置,對方就算按遙控也引爆不了,而且肯定是馬上清場,不會有閒雜人員在附近看熱鬧;
  
  七,在男主角出現第一次任務時,在巷子裡找到8個155毫米炮彈改裝的一組IED,而片中暗示控制炸彈的是旁邊樓上一名男子,常理上,隨便單獨一個155 都可以把半條街炸上天,8個一起的威力有多大?如果不是自殺襲擊,若果不是打算把自己和家人一起炸死,恐怖份子總不會把炸彈放在自己家門口引爆吧,至少也要放遠點呀
  
  八,在那麼空曠偏僻的地方絕對不會跟敵人對狙,只需要通知一下直升機或者炮兵單位就可以了,直升機雖等久一點但也不需要耗上整天,而炮兵接到通知後最多只需等兩分鐘,一發155毫米就徹底轟掉解決了,炮兵單位非常樂意出手幹掉這種不用擔心誤傷無辜的野外獨立目標,而且現場有人員傷亡,不管是美軍或友軍甚至是敵方戰士,行動指引都是馬上通知醫護救援和現場搶救,但片中他們居然連探一下對方的脈搏也沒有;
  
  九,巴雷特M82的彈夾絕不可能被血黏住動不了;
  
  十,傭兵(賞金獵人)絕對不會這麼傻,這麼笨,他們大多是從特種部隊退役的軍人,比一般的正規軍還要專業和有經驗,就跟鏢師會比一般的官兵厲害一樣,肯定不會出現電影裡面象傻子一樣的衝上車頂用重機槍毫無目的的亂掃的弱智場面,而且憑什麼賞金獵人被狙殺而趴在同樣位置的主角平安無事?剩下那兩人在之後那幾小時象嚇呆似的,只拿著槍傻站著無所事事,不但沒有對同伴施救,而且連碰都沒再碰他們。

   
  十一,美軍絕不會兩個人進去一間不明建築物搜查,至少4人或以上。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