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巧克力情緣--Mary and Max

玛丽和马克思/巧克力情缘/玛丽和麦克斯

8.1 / 189,036人    92分鐘

導演: 亞當艾利特
編劇: 亞當艾利特
演員: 東妮克莉蒂 菲力普西蒙霍夫曼 艾瑞克巴納 Barry Humphries Bethany Whitmore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即使你走啊走

2010-03-18 03:34:29

保持自己,寬容別人。


昨晚上看了部電影,叫瑪麗與馬克思。我是看到狂風同學的Q簽名:信中馬克思原諒了瑪麗,因為他認識到每個人都不完美。我以為是講小時候課本上的那個馬克思,但是我還是找來看了。
為什麼狂風同學說「有看點,很好的一部片子」,我就相信了呢,因為他去年二月住過我客棧一段時間,卻在今年二月居然借給了我一筆裝修款。雖然那時我們一致認為他是一位素質很好的客人,但就借錢這件事通常所需要的關係來說,他無異於一個陌生人。但是因為在我這裡通常也沒有什麼常理可言,我也沒有感到很不可思議。
但是看到電影結尾的時候,我哭得不可思議地慘。有人解釋說,電影如果跟你的人生經歷有某種契合,比較容易產生哭點。但我覺得情況是不同的。
看到瑪麗接二連三失去親人,我一點聯想起自己的意思也沒有,不,不是這回事。

其實對於人一生裡的苦痛,我已經沒有多少感傷了。關於這一點,已經不能對我有所羈絆。我覺得人生無常,充滿了無法被預知的悲痛,看到這些我不會同情,也不會難受,不管是別人,還是自己。天地不仁,以萬物芻狗,這句話的意思,並非說天地仁或是不仁,天地無謂仁愛,萬物有它自然的軌道和規律。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神不會因為你的善良對你賜福,也不會因為你的罪惡對你降災,命運,對每個人都是一樣的。懷著慈悲之心,是因為你慈悲,不是因為用慈悲來換取什麼。不作惡,是因為你不願意作惡,並非因為害怕招致禍害。生老病死,跟良知或道德無關。
當然我們知道,老莊的這套,對於治國安邦,是不太現實的。
但是如果只是代表自己,只要不影響到別人,你希望用怎樣一套理論來作為指導方針,或是沒有方針,都是可以的。

但是瑪麗與馬克思的哭點在哪裡呢,結尾其實看哭了很多人,在我們曾經的夢想里,也渴求有一個人,是你的知己,是你的精神寄託,是你的靈魂伴侶。我們追求情感最大的動力,來自對虛無感的恐懼。
曾經我說:怎樣的關係才是我喜歡的呢,兩人之間必須有理解,信任和寬容。
「我明白。我相信你。沒事的。」如聞天籟。
但是年紀漸長,我們明白了,每個人生來孤獨。孤獨感是伴隨人一生的。劉亮程說,落在一個人一生中的雪,我們不能全部看見。每個人都在自己的生命中,孤獨地過冬。我們幫不了誰。

片裡面講,馬克思被診斷出一種病,叫阿斯伯格,類似自閉的一種。但我覺得,孤獨是人類的本質,阿斯伯格症候群,不過是對這種孤獨感的一種深刻認識和強烈捍衛。
馬克思同瑪麗一樣,擁有一顆赤子之心,對日常無聊生活中那些毫不起眼全無意義的小事充滿興趣,比如他鍾愛的各種巧克力,他的晚飯食譜,還有他不信上帝也還堅持戴著的那頂猶太小帽。而那些對常人來說驚天動地的大事,重病、中獎、死亡,都被他一筆帶過,輕如鴻毛。
如果這是阿斯伯格,我覺得,這也是保持自己的一種特別方式。孤獨感並不可怕,許多時候,我們需要跟這世界保持一定距離,這是保存真正的自己,最好的方式。

最後的信里,馬克思寫道:每個人的生命就像很長的人行道,有些很整潔, 還有的,像我一樣,有裂縫、香蕉皮和菸頭。你的人行道像我一樣,但是大概沒有我這麼多裂縫。我希望有朝一日我們的人行道會相交。
馬克思原諒了瑪麗,因為他認識到每個人都不完美。接受對方的優點是多麼容易,困難的是連對方的缺點也一起接受。人與人之間的不和諧,不是因為有這樣那樣的缺點,而是因為不夠寬容。
保持自己,寬容別人。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