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已註銷]

2010-03-18 09:29:17

反戰到底該怎麼操作

************這篇影評可能有雷************

    今年的奧斯卡頒獎完畢,《拆彈部隊》載譽而歸,所得的六項大獎中一舉囊括最佳剪輯、最佳原創劇本和最佳影片三大項,徹底的全面勝利。雖然已經好長時間沒看電影,這次還是滿懷期待的迅雷了一個比較不錯的版本。

    影片劇情並不復雜,主角以拆彈員的身份中途加入一個駐紮巴格達的拆彈小分隊,這個小分隊此前因意外事故導致拆彈員犧牲。在他加入後的兩個多月裡,小分隊輪勤期間共有一次遭遇戰,數次炸彈拆除任務以及一次爆炸評估。最後輪勤結束,其他隊員選擇返回故土,而主角卻選擇加入了另一個拆彈小組,開始新一輪的365天輪勤。

    由於影片採用全程手持式攝影機的拍攝,晃動不停的畫面、極少甚至沒有背景音樂的氛圍讓我感覺好像在看紀錄片。拆彈小組的這幾名美國士兵在這樣一個看誰都像恐怖份子,看什麼都像炸彈的巴格達過著心理上極度高壓的生活,到最後甚至是一向堅強的黑人副組長精神也幾近崩潰。據說這部影片是該片編劇的回憶錄改編的,我沒有上過戰場,不知道影片描寫的是否客觀,但我相信任何人都不是一開始就願意成天和爆炸、仇恨、血肉模糊的屍體生活在一起的。

    許多影評說本片如何如何反戰,當然了,反戰是奧斯卡一貫的風格。有人說主角最後的一番話,道出了很多美國士兵的尷尬,更激發了本片的叉叉反戰情緒,要說二戰題材的反戰影片,我還能接受,伊拉克戰爭?算了吧。難道美國大兵比國家被肆意侵略的伊拉克人更慘?我只知道,美國無論什麼時候,軍工都是一大支柱產業,而整個產業要靠戰爭來刺激。而且,伊拉克戰爭似乎就是美國挑起的,我甚至又想,奧斯卡獎領獎台的台上台下的奢華和高雅,大概有一部份是軍工帶來的利益所營造的。其實比起拆彈部隊,我更多的想起了戰爭之王和血鑽這兩部電影。

    說真的,有些事想的太多會讓人心灰意冷。我無比支持反戰,我也真的非常同情美國大兵們,說難聽點,他們要嘛像主角一樣啥都明白,要嘛是大腦里都充滿肌肉,啥都不明白。只是不管他們明不明白,槍枝每天都在有人生產,恐怖主義每天都在更嚴重,太陽每天都在照常升起。

    從影片開頭的旁白「在戰爭中的狂飆突擊往往能上癮,因為戰爭就是毒品。」和主角的一句話「我所鍾愛的事物,大概只有一件」,我猜想導演是不是想表達一種主角為逃避什麼而沉入何處的消極想法,如果是,不好意思,影片被我看跑題了。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