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x財神爺
2010-03-19 05:27:45
太平洋戰爭的歷史進程(1941-1945),省的看不懂
歷史背景
太平洋戰爭的種子早在1898年就種下了。取得日清戰爭(中方稱中日甲午戰爭)勝利的日本在索要中國遼東未果的情況下,繼續大幅向周邊擴張,繼而影響到在太平洋地區已佔有一席之地的俄、美、英、法、德等方的利益,英國從自身利益出發大力唆使日本對俄開戰,並最終擊敗俄國取得在中國東北的利益。而日本向太平洋地區擴張的腳步卻受到美國的限制,美國通過1898年的美西戰爭,佔領了菲律賓,併吞併夏威夷王國,大大刺激了當時已經向夏威夷進行大量移民,並朝思暮想吞併夏威夷的日本。在此之後特別是日俄戰爭之後,日本海軍的發展一直就將美國作為想像敵。一戰結束後,日本佔領了德國在太平洋地區的殖民地——加羅林群島一線,與美國在太平洋地區的防禦圈已然相鄰。在對華態度上,日本一直夢想獨佔中國,而美國則要求利益均沾。1937年日本發動侵華戰爭,並逐步擴大規模,嚴重威脅西方各國在中國的利益。與此同時,為了獨霸東亞、爭霸世界,日本統治集團早就確定了南北並進的國策方針。1940年,德國侵佔西歐 。在遠東,英 、法、荷的力量薄弱;美國又忙於支援抗德戰爭,無力東顧。日本軍國主義認為,這是南進的好機會。同年,近衛內閣拋出大東亞共榮圈計劃,妄圖建立一個包括中國、朝鮮以及東亞全區,進而包括大洋洲在內的日本殖民大帝國 。1940年9月,《德、意、日三國同盟條約》在柏林簽字,嚴重刺激了當時已確定扶英抗德的美國。1941年4月日美談判開始前後,日本陸續佔領整個印度支那,使之成為戰略物資供應基地和南進跳板,進一步加劇了美日間的矛盾,美英等國強烈要求日本從中國撤軍並停止擴張,並以限制廢鋼鐵和石油出口對日本進行要挾,迫使日本就範。1941年10月18日 ,主戰派東條英機內閣成立。12月1日御前會議決定向美、英 、荷開戰 。8日凌晨(日本時間8日3時20分,夏威夷時間7日7時50分),日軍在聯合艦隊司令山本五十六指揮下,偷襲美國在太平洋最大的海空軍基地棗夏威夷群島的珍珠港。同日,美、英對日宣戰,太平洋戰爭爆發。
戰爭初期(1941—1942)
1941年12月8日黎明,日本出動飛機約360架、軍艦55艘,由南雲忠一率領,連續兩次猛襲珍珠港的美國軍艦和機場,擊沉、擊傷軍艦19艘 ,其中有戰艦8艘 ,擊毀、擊傷飛機260餘架,美軍猝不及防,太平洋艦隊主力幾乎全被摧毀,死傷3000多人。同時,由寺內壽一指揮的日本南方軍40餘萬人,分兵數路進攻香港、馬來亞、菲律賓、印度尼西亞和緬甸。
12月7日,日軍在馬來半島北部哥打巴魯和泰南的北大年(Patani)和宋卡(Singora)登陸。
12月25日,日軍佔領香港,暴行持續了整整三天。
與此同時,日本出動以航空母艦為核心的第一機動部隊向印度洋進軍,相繼擊沉了英國競技神號航空母艦、威爾斯親王號戰艦、反擊號戰鬥巡洋艦等一批英國艦艇,並空襲斯里蘭卡,重創了英國遠東艦隊,使其勢力範圍縮小至印度洋西部地區。
1942年2月15日,新加坡英軍司令帕西瓦爾簽訂投降書,新加坡棄守。1942年3月9日,印尼群島荷軍投降。1942年5月6日,美菲聯軍7萬餘人在巴丹投降,菲律賓淪陷。1942年5月8日,緬北重鎮密支那失守,中國遠征軍、英印軍全面撤退,緬甸落入日軍之手。中國與盟國的陸上交通被徹底切斷,只能靠駝峰航線空運獲得援助物資。
日軍還向盟國在太平洋中部和南部的一些戰略島嶼,如關島、威克島、俾斯麥群島、新不列顛島、巴布亞紐幾內亞島等地進攻,達到了建立空軍前進基地的目的。
1942年5~6月,日本為了切斷美國和澳洲的聯繫,相繼進攻索羅門群島和莫爾茲比港,日本海軍
掩護陸軍行動,在珊瑚海海戰中,日海軍與美軍相遇,爆發了人類歷史上第一次航母之間發生的海戰,海戰中日本損失一艘輕型航空母艦,另有兩艘航空母艦受到重創,而美國損失列剋星頓號航母,約克城號受傷。日軍未能實現其戰略目標,向莫爾茲比港的進攻被遏制。
在此之前,1942年4月,美軍大黃蜂號航空母艦在哈爾西海軍中將的指揮下,搭載16架B-25"米切爾"中型轟炸機轟炸日本東京、神戶等地,雖然造成的損失微乎其微,但刺激了日本神經。日本認為這些飛機來自中途島,因而匆忙間發起中途島戰役。而美國在此之間就破譯了日軍密碼,對日軍的下一步目標有了明確認識。在中途島海戰(6月5日—6日)中,日軍兵力分散,對美軍估計不足,且指揮混亂,被美軍突襲成功,五分鐘之內損失三艘精銳的航空母艦,元氣大傷,雖然剩下的「飛龍」號航母成功重創了美軍「約克城」號航空母艦,但也被尾隨而來的航母艦載機擊沉。此役中,日軍第一機動艦隊的4艘航空母艦被擊沉,另有1艘重巡洋艦沉沒,可謂元氣大傷,同時還損失各種飛機300多架,100多名富有經驗的航空人員陣亡。中途島海戰也是太平洋戰爭的轉折點,由此開始,日本由戰略進攻轉入戰略相持。
戰略相持(1942—1943)
1942年8月7日,美軍開始局部反攻,在索羅門群島的瓜達爾卡納爾島登陸,展開了長期的爭奪戰。圍繞著瓜島的爭奪,日美雙方在六個月的時間裡進行過大小海戰三十餘次,其中較大規模的海戰就有六次,雙方損失的驅逐艦以上的作戰艦艇各24艘,美國海軍陣亡約3300人,傷約2500人;日本海軍的傷亡則高達2.5萬人。
在瓜島的地面作戰中,美軍參戰兵力最多時達到6萬人,陣亡1592人,負傷4200餘人,日軍投入瓜島的陸軍兵力約3.6萬,戰鬥中陣亡約1.4萬人,因傷病致死或下落不明的有9000餘人,合計死亡近2.38萬人,還有1000餘人被俘。
為爭奪瓜島制空權而進行的空戰中,美軍僅駐瓜島的「仙人掌航空隊」海軍陸戰隊航空兵先後就有六個戰鬥機中隊參戰,湧現出十大著名的王牌飛行員,尤其第121戰鬥機中隊的福斯上尉,在1942年8月至1943年1月間共擊落日機26架,獲得國會勳章。在六個月的空戰中,日機被擊落427架,美軍損失僅118架。加上被高射炮火擊落的,日軍共損失飛機892架,飛行員2362人。美軍共損失飛機約250架。
在這場曠日持久的戰役中,美軍共陣亡約5000人,傷6700人,損失軍艦24艘,運輸船3艘,飛機約250架。日軍共有約5萬人喪生,損失軍艦24艘,運輸船16艘,飛機892架(也有資料說600架)。日軍不僅海軍、航空兵損失慘重,甚至開戰以來從未失利的陸軍,最精銳的第2師團等部也蒙受了巨大損失,特別是日軍的大型軍艦、飛機和技術熟練訓練有素的飛行員的損失,更是日軍所難以彌補的,戰役結束時日軍兵力上的優勢已蕩然無存,雙方的戰略態勢也隨之改變,——中途島海戰日軍的失敗是二戰中太平洋戰場的轉折,戰局開始向著不利於日本而有利於美國方面發展,日軍戰略主動權逐步喪失;而瓜島戰役,日軍不僅沒有實現重新奪回戰略主動的作戰企圖,反而其軍事實力進一步受到削弱,最終完全喪失了戰略主動權,陷入了被動的局面。從此後,日軍不得不從戰略進攻轉為戰略防禦,處處設防,步步被動,直至戰敗。而美國則通過瓜島戰役,逐步改善了不利的戰略態勢,贏得了動員人力、物力的時間,為太平洋戰場上即將開始的戰略進攻創造了有利條件。日軍殘部被迫於1943年2月從該島撤走。瓜島戰役之後,戰況較為沉寂,美軍在太平洋只展開了有限的進攻(如1943年5月奪回阿留申群島中的阿圖島);日軍雖進行反撲,但徒勞無功。由於密碼被破譯,1943年年4月日本聯合艦隊司令官山本五十六在前往布干維爾島前線視察途中被美機伏擊斃命。
戰略反攻(1943—1945)
1943年6月,美軍參謀長聯席會議正式下達攻取馬紹爾群島的指令。1943年11月22日至26日,中英美三國在開羅會商,並簽訂《開羅宣言》,確認聯合對日作戰,直到日本無條件投降。
1943年10月,為配合中國戰場及太平洋地區的戰爭形勢,重新打開中印交通線,發動緬北滇西反攻戰役,到44年7月攻克密支那為止,日軍被徹底趕出緬甸北部,戰役取得徹底勝利。這次勝利不僅打通了中國與盟國間的陸上交通線,而且揭開了亞洲戰場盟軍向日軍反攻的序幕。
1943年11月,美軍發起吉爾伯特群島戰役(代號「電流行動」)並最終佔領塔拉瓦等島嶼,雖然損失較大,但美軍逐步取得了兩棲登陸經驗,並將其應用到後來舉行的各次戰役中。
1944年1月至2月,美軍連續組織「燧發槍」和「法警」作戰,奪取了誇賈林、羅伊島—那慕爾島、埃尼威托克諸環礁,為下一步攻馬里亞納群島創造了條件,在作戰中,美軍與塔拉瓦戰役時相比,技戰術水平有了巨大飛躍,尤其參戰各軍兵種之間的配合協同,完美默契,堪稱經典。同時美軍總結出了著名的「蛙跳」戰術。
1944年3月,美軍決定實施奪取馬里亞納群島的作戰行動。美軍共投入包括航母15艘、護航航母14艘、戰艦7艘、巡洋艦25艘、驅逐艦180艘、潛艇35艘在內的600餘艦艇,飛機2000架,地面部隊四個師又一個旅,15萬人。戰役密語代號「徵糧者」。6月15日,根據預定計劃,美軍在塞班島組織兩棲登陸作戰。與此同時,日本聯合艦隊出動以小澤治三郎海軍中將為首的艦隊應戰,共有9艘航母(共搭載艦載機439架)、5艘戰艦、14艘巡洋艦和31艘驅逐艦。
6月19日,雙方艦隊在馬里亞納西部海域遭遇,爆發了激烈海戰(日方將此役稱為「馬里亞納海戰」,美軍稱為「菲律賓海海戰」)。日軍投入了聯合艦隊的全部主力艦隻和大部份岸基航空兵,原想一舉扭轉戰局,不料又以慘敗而告終。美軍僅2艘航母、2艘戰艦和1艘巡洋艦受輕傷,無一艘軍艦沉沒,艦載機損失117架。日軍被擊沉航母3艘、油船2艘,被擊傷航母3艘、戰艦、巡洋艦和油船各1艘,艦載機損失404架,佔全部艦載機的92%;岸基飛機損失247架,幾乎全軍覆沒;此外日軍出動的36艘潛艇也被擊沉20艘。雖然聯合艦隊僥倖逃脫了被殲滅的命運,但飛機和飛行員的損失,日軍在短時期里是無法補充的,經此一戰,日軍可以說其海軍的核心力量遭到了毀滅性的打擊,中太平洋上的制海權和制空權隨之徹底落入美軍之手,從此後,日軍艦隊失去了遠洋作戰的空中支援,使日軍在以後的戰爭中更為被動和困難,而美軍取得了戰略主動和戰區制海權、制空權,能夠從容選擇下一個進攻的目標,獲得了更大的主動。
在馬里亞納群島歷時三個月的登陸作戰中,美軍先後攻佔了塞班島、關島和提尼安島,並基本全殲了三個島的守備部隊約七萬餘人,導致日軍在太平洋上的戰略防禦態勢嚴重惡化,大本營規定的「絕對國防圈」由於核心地區的喪失而面臨崩潰,日本本土將遭到從馬里亞納群島起飛的美軍B—29轟炸機的直接空襲,並使美軍獲得了在中太平洋上繼續進軍的前進基地。馬里亞納群島的失陷,極大震撼了日本,加劇了其統治階層的內部矛盾,對發動戰爭的東條內閣下信任和反感情緒高漲,在國內的巨大壓力下,東條內閣於戰役進行中的下台。
6月16日,美軍B—29轟炸機從中國成都起飛轟炸日本九州,戰火直接燒到了日本本土,這樣的戰略轟炸一直持續到戰爭結束,日本主要城市除京都、奈良等外均被摧毀。日本城市居民中總計有850萬人逃往農村,工廠工人的缺勤率到1945年7月已達49%。日本的戰時經濟已經到了山窮水盡的地步——煉油工業生產下降83%;飛機引擎生產下降了75%;飛機機體生產下降了60%;電子裝備生產下降了70%;600多家主要軍事工廠不是炸毀就是遭到嚴重破壞。
在緬甸戰場上,日軍大本營於1944年1月7日以「大陸指第1776號」的指令,下達了代號為「烏」號的英帕爾作戰計劃,企圖佔領英帕爾和科希馬等要地,進而控制整個東印度地區。日軍擔任進攻任務的是緬甸方面軍第15軍,由素有「小東條」之稱的牟田口廉也中將指揮,轄有第15、第31和第33師團。英軍駐守英帕爾和科希馬等地區的是斯利姆將軍指揮的第14集團軍,下轄第4、第15和第33軍。由於後勤不濟,日軍進攻徹底失敗,在開始發動進攻時約有10萬人,結果有53000多人在戰鬥中死亡或失蹤,另有20000餘人受傷,日軍敗退回原來進攻的出發地。作為日本緬甸方面軍主力部隊的15軍,已不再具有一個戰役兵團的戰
鬥力了。盟軍在印緬戰場,從此轉入了戰略反攻。
1944年7月,美國在太平洋地區的兩位指揮官分別提出了各自計劃,麥克阿瑟提出,先攻取菲律賓,再進攻日本沖繩,而尼米茲提出先攻取台灣,並在中國東部沿海登陸。從軍事角度看,尼米茲的建議更為合理。但麥克阿瑟則提出政治上的理由,如果繞過菲律賓就等於承認日本散佈的關於美國已經拋棄菲律賓,不願犧牲美國士兵的生命來解救菲律賓人民的謠言,這對於美國在遠東地區的聲望和影響將是極其不利的。並說服總統羅斯福實施菲律賓戰役。美軍先後投入的地面部隊有美軍第6集團軍、第8集團軍和澳洲第1集團軍;海軍有美軍第3艦隊和第7艦隊,共有包括大型航母16艘、護航航母18艘、戰艦12艘、重巡洋艦11艘、輕巡洋艦15艘、驅逐艦144艘和護衛艦25艘在內的800餘艘作戰艦隻,艦載機約1700架;航空兵參戰兵力有美軍第5、第13航空隊和澳洲航空隊,飛機1000餘架。登陸作戰指揮由麥克阿瑟負責,海上支援則由尼米茲的太平洋艦隊負責。
日本方面則以「捷一號」作戰計劃應對,在菲律賓組建陸軍第14方面軍,由綽號「馬來之虎」的陸軍大將山下奉文任司令,下轄九個步兵師團、一個裝甲師團和四個獨立混成旅團,共約35萬人;海軍將殘存的所有軍艦編為四個艦隊全部投入作戰;在菲律賓的航空兵有海軍航空兵的第1航空艦隊和陸軍第4航空軍。其中第1航空艦隊在剛結束的馬里亞納海戰中損失殆盡,正由寺岡謹平中將任司令組織重建,駐菲律賓地區約250架飛機;第4航空軍司令為富永恭次中將,從6月起陸續由中國東北地區調往菲律賓,截止10月初抵達菲律賓約300架,合計作戰飛機約550架。日軍考慮到菲律賓地區的航空力量還比較薄弱,大本營決定一旦戰役開始,即從日本本土、中國大陸和台灣等地抽調飛機支援。
1944年9月,戰役打響。美軍首先攻取佩勒琉島和摩羅泰島,消除了側翼威脅。9月—10月間,美軍出動大量岸基飛機和海軍艦載機,對日本在琉球群島、呂宋島、台灣等地機場進行大規模空襲。特別是10月6日至10月14日的連續空襲,使日軍損失飛機1093架,在菲律賓的陸軍第4航空軍只剩200架,海軍第1航空艦隊僅存35架,在台灣的第2航空艦隊尚存230架。戰役尚未開始,日軍就已經喪失了在空中的反擊力量。而美軍僅有102架飛機被擊毀或擊落。
10月20日,美軍在萊特島登陸,同日下午麥克阿瑟在菲律賓總統奧斯汀納的陪同下,淌著齊膝的海水上岸,十四時在海灘上,麥克阿瑟通過大功率電台向全世界發表了著名的「我回來了」的演講。
在此之前的18日,日本聯合艦隊判明美軍企圖,聯合艦隊司令豐田立即下令實施「捷一號」計劃,日本海軍的第1、第2和機動艦隊全部出動,對雷伊泰灣美軍登陸灘頭實施向心合擊,由此從10月23日至10月26日爆發了世界上迄今為止規模最大的海戰——雷伊泰灣海戰。
這場大海戰美軍參戰兵力多達航空母艦16艘,護航航母18艘,戰艦12艘,重巡洋艦11艘,輕巡洋艦15艘,驅逐艦144艘,護衛艦25艘,運輸艦後勤輔助艦592艘,飛機近2000架。在戰鬥中被擊沉航空母艦1艘,護航航母2艘,驅逐艦2艘,護衛艦1艘;被擊傷護航航母4艘,驅逐艦2艘,護衛艦3艘,潛艇1艘;損失飛機162架,人員傷亡不足三千。
日軍參戰的兵力可以說傾其所有,共有航空母艦4艘,航空戰艦2艘,戰艦7艘,重巡洋艦14艘,輕巡洋艦7艘,驅逐艦32艘,飛機約600架。在戰鬥中被擊沉航空母艦4艘,戰艦3艘,重巡洋艦6艘,輕巡洋艦4艘,驅逐艦10艘;被擊傷航空戰艦1艘,戰艦4艘,重巡洋艦3艘,輕巡洋艦2艘,驅逐艦3艘;損失飛機2 88架,人員傷亡超過一萬。
經此海戰,日本海軍幾乎喪失了遠洋作戰能力,也就失去了戰場制海權,從而使陸地上的第14方面軍陷入了孤立無援的困境。
1945年1月美軍在呂宋島西北面的仁牙因灣登陸,日軍在抗擊登陸時首次使用了神風特攻隊對美登陸艦隊實施自殺式攻擊。美軍於3月4日佔領馬尼拉,在而後的作戰中,日本陸軍第14方面軍在菲律賓被殲滅,日軍傷亡和被俘達45萬人。在整個菲律賓戰役中,日軍損失軍艦68艘,其中航母4艘、戰艦3艘、重巡洋艦6艘、輕巡洋艦4艘、驅逐艦13艘;損失運輸船42艘,約17萬噸;飛機7000餘架,其中「神風特攻隊」的自殺飛機700架。 美軍傷亡6.2萬人,損失軍艦17艘,其中航母1艘、護航航母3艘、驅逐艦9艘、護衛艦1艘、坦克登陸艦2艘和掃雷艦1艘;損失運輸船6艘,約6萬噸,飛機900餘架。另有數十艘艦船被擊傷。
同年3~6月,美軍在付出沉重代價後佔領硫磺島和沖繩,迫近日本本土。5月 ,德國無條件投降。為了保住本土和朝鮮,日本進行了空前的戰爭大動員,叫嚷「本土決戰」。美國也計劃組織在日本九州島南部和關東平原的兩棲登陸作戰行動,代號是「奧林匹克」和「冠冕」。
7月26日中美英三國政府首腦發表《波茨坦公告》,促令日本無條件投降。日本拒絕接受。8月6日和9日美國把僅有的兩顆原子彈投在廣島和長崎,造成約20萬人的重大傷亡。
8月8日蘇聯對日宣戰,出動157萬大軍、3400多架飛機、5500多輛坦克,分兵三路向中國東北挺進。9日蘇軍對日本關東軍發起總攻擊。同時進軍庫頁島南部和千島群島。10日蒙古人民共和國對日宣戰。與此同時,中國戰場上的所有抗日武裝力量開始向日軍展開了全面反攻。
8月10日,日本政府經過漫長討論和天皇裕仁聖斷,決定接受《波茨坦公告》,並通過瑞士、瑞典等中立國通知盟國方面。
8月15日中午11時,天皇玉音播放,日本宣告無條件投降。
9月2日在美國軍艦密蘇里號上舉行簽降儀式,麥克阿瑟代表盟軍方面,日本外相重光葵代表日本政府,梅津美治郎代表日本大本營在投降書上簽字,一起簽字的還有美、中、英、蘇等11國代表。
反法西斯聯盟各國取得了太平洋戰爭的最後勝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