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小斑

2010-03-21 13:51:36

看到什麼吃什麼


這片名一看,宇宙人都知道跟一部叫做《八部半》的電影沾親帶故——即使對方很有可能不想認這個親戚,所以我就省下了去看劇情簡介的工夫,只是聽聞是《芝加哥》的導演弄的歌舞片,反正沖這幾位美女也是要看的。

不過呢也就是因為cast過於華麗,所以我對它的期望抱得不大——這就好比一部動畫的CV里出現森川智之,石田彰,子安武人,綠川光,神谷浩史,平川大輔,櫻井孝宏,福山潤,杉田智和,三木真一郎,中井和哉,千葉進步,鈴村建一,谷山紀彰,雪野五月,釘宮理惠,高橋美佳子,折笠愛這一系列的名字的話~~~那只有兩種可能,一:這部是銀他媽,二:這部將在三話內崩壞。而銀他媽本身就是個崩壞的產物,所以總而言之就是如果cast過於的閃亮到連醬油君都是Sohpia Loren這種殿堂級女神的話,那其他的地方就一定會崩壞。

帶著純粹為了看美女的心情入場,看到後來我樂了——因為這部電影裡有一句台詞居然是我以前講過的。

我小時候很反感大人送我《莎士比亞全集》之類的爬蟲殺手,連帶anti占掉我書櫃太多地方的莎翁,因為我根本不懂有哪種一眼瞬間值得拋爹棄媽尋死覓活的。基本上看書重要的不是看「過」什麼,而是看「到」了什麼,所有人看到的只能是我們業已多少理解一點的東西。只有經歷過「時間暫停」那一招的才能看到「一見鍾情」,只有昨夜西風凋碧樹才能看到「悔不當初」,只有在夢裡不斷見到相同的臉才能看到「逝如斯夫」,如果本身不曾經歷過,那些詞語都只是腦中的想像自己的生造,有時候跟現實差得很遠。這就叫「看到什麼吃什麼」,好比我深愛的O'hara小姐也會被某些人輕蔑地叫做「小三」,因為伊拉都是些幸運的伢兒。

這是電影比書好的地方。因為電影有畫面,有音樂,有男男女女的演員又哭又笑的,把他們用人生經歷得來的感悟貢獻出來融人人物情節里來幫你想像,幫你接近現實。就好比《廊橋遺夢》,看書的話即將新婚的人看到的是出軌的中年男女——男小三女小三,我媽那一代的人看到的是情感在人生責任前面的無奈與杯具,我當時一介小屁孩,就根本不理解這種站幾個晚上拍拍屁股走的事情有什麼好那麼懷念那麼傷感的。但是看電影的就不一樣了,儘管我還是小屁孩,但Meryl Streep撥撥頭髮然後在裙子上擦擦手,Clint Eastwood在餐桌的另一邊定定地望著,我也知道這兩個人——大人管他們當時的情況叫做「相愛」。

電影是這樣一個如同某些人說弗洛伊德理論所提供的「虛假記憶」一樣混和了別人的和自己的記憶,夢境與現實,真相和謊言的地方。這是它美好的地方。雖然不知道為什麼很多人以為我喜歡「有才華」的男生,但實際上我對男生的智商從來沒有要求,只求他們夠沉默而且夠執著——這種人比較會對自己說的話負責。儘管社會主流似乎認定女生好像是得了斯德哥爾摩症候群似的喜歡被騙喜歡被虐,但身為M我卻不喜歡嘴巴太甜的人,甜言蜜語跟花言巧語是絕對意義上的同義詞,聽到一些太離譜的話會讓我覺得被當成傻瓜。

而男生的確好像比較喜歡傻瓜。很早的時候,就有人預言我會變成剩女——當然那時候還沒有「剩女」這個詞。我們拿自己40歲的人生來打賭。伊告訴我說男生的劇本里給女生安排了以下角色:
媽媽,這是男生對女人的第一印象。在她的懷抱里尋求溫暖、保護和依靠。也從反抗和叛逃中得到力量感,得到長大的喜悅。但是最終,仍然是會回去的。她勢必優雅、美麗、聰明而且強大。
妻子,這是一個會得到一定程度的尊重——也即是值得騙的角色,願意為一個人說一輩子有技術含量的謊也是件很累人的事。她要承擔他兒子的母親,和他母親的替代品的雙重角色,所以是個雙重的母親。要美麗,純潔,肯犧牲,能忍耐,捨得一切。因為母親的愛是絕對的,不求回報的,總是在家等著遊子歸來的,所以妻子也要沒有自我,寬容大量,耐心地等著浪子回頭。
情人,滿足所有弗洛伊德認為被壓抑的人類慾望的任務就放在這個角色身上了。那些慾望之所以被壓抑是因為它不符合社會主流道德觀的要求,既然如此,那這個角色與妻子相反,是完全不被尊重的,也不值得被騙——這不是說她能聽到真話,只是對她說的謊要更少點技術含量,更不持久而已。選角的唯一要求是性感——「性感」跟「美麗」不是同一個意思,前者是指吃起來很好,後者是指看起來很好。
最後,初戀/女神。這兩個角色有時候會合一。這是一個承載著理想的角色,是以,是得不到的。至於她要具備什麼樣的品質完全取決於幻想者對女性有怎樣的理想。藝術家,或者自認為有過人才華的人,似乎會比較容易肖想一個在智力、才情、個性上都非同一般的征服對象。她們有的時候會被某些人稱為「我的muse」。
然後,我被問道會想要挑哪一個角色來演。我立刻回答說——如果是這樣,那我要演男主角。
從那個時候起,我確信自己是個攻。並且跟一個受打了非常可笑的賭。

回到電影的部份,其實用歌舞來分開真實和想像,又用剪輯將它們混合在一起是一個很好的idea,我相信——我認識——有人分不清「理想中的愛」與「真正的愛」,畢竟「愛」不是那麼簡單的詞,它不僅只有「愛情」這一味,也不受社會道德甚至個人頭腦的控制,而它有時甚至可以跟慾望截然地分開。作為一個資深奼女,當然我相信一切美好的創作都來自於「有愛」,是以看到有人同樣抱如是想,還引用(眾:喂喂,動詞用錯了吧!)我講過的台詞,會很開心。Rob Marshall也不是不擅長處理「浮艷」的畫面,恰恰相反,他最大的長處似乎就是這個——燈光、場景、那些好像左岸在賣的二手明信片的黑白效果,那些彷彿古早招貼畫上的煙霧、羽毛、流蘇,儘管浮艷不是我的菜,不過他有自己的style,有自己的taste. Bravo!

問題在於,問題在於,這人明顯是個自戀狂!太自戀的男生無法正確地捕捉到女性的美,因為在他們眼裡,異性只是獵物是戰利品是軍功章,他們只是不懂罷鳥。所以儘管這部片裡美女如雲,卻一個個魅力盡失。我們不如來對比一下François Ozon的《八美圖》,同樣齊聚了代表法國各時期各風格美女的電影,每一美都風味獨特,各花入眼。這一部Nine卻絕對不是「九美圖」

擔綱「女神」這個角色的Nicole Kidman理應體現的是靈性之美(男主明顯當伊是自己靈魂之投射,世上的知己)。當然演員本身有這種程度的美,而且電影開場第一個放給她的鏡頭就借鑑了那隻讓我YY良久的mv or廣告——Nicole穿著一身薄紗,幾乎全裸地跑向鏡頭~~~這是我第一次看到她,當下的反應幾乎是跟第一次在louvre見到斷臂的Venus是一樣的。從那個時候起我就堅信如果說好萊塢有哪個女明星可以出演Venus的話,那將只得有一個人選——儘管Drew Barrymore從外形上更接近。但是,實際上,只有The hours讓我重溫了初見時的震撼感,而在餘下的大部份電影裡,這位具備了女神之一切條件的,至少在我眼裡是世界上最美的女人之一的,女星卻始終處在一種「機械娃娃」的狀態下。

由於NK的「很美但是難得有靈魂」之情況由來以久(我不覺得是她演技有問題,畢竟她也有閃光的時候,只是ms絕大部份的作品都處在鬼打牆的狀態),就很難講這是演員本人還是導演的問題。可是Penélope Cruz就一定是導演的問題了。她是屬於個人認為「不美,但是很性感」的類型,我覺得是男人都多少肖想過與她春風一度。與NK的冷艷相反,PC的每個毛孔都散發著熱情和荷爾蒙,Manolete的預告片裡她一個模仿鬥牛士甩斗篷的動作就魂魄予奪。這種難以抗拒的性吸引自然很適合「情人」這個角色,可是哭哭涕涕要生要死就難免消磨了那種渾然天成如烈馬一般的奔放魅力。那段好像什麼巧克力/內衣廣告似的演出無疑是低級趣味化了Cruz的魅力,這又是毀了一個美女。

順便bg一下,我是不知道男生和曾經挖過自己牆角的人再見面會是如何心情。但我就以女生的立場來說,如果對方仍然同自己的ex在一起,自然是有些尷尬。但假如對方也已經同自己的ex分手了,那也就沒什麼了,也許還能聚在一起講講ex的壞話什麼的。女人說變心就是真的變心了,過去既然無可留戀無需懷念,那自然也沒必要存著芥蒂,既然當初出軌的那個是男人,女人又何苦為難女人——至少我個人是這樣以為的。所以跟前情敵同台演戲應該也沒什麼吧。

Kate Hudson和Sophia Loren是純粹來打醬油的。

如果我是導演,要跪下來流著眼淚感謝Marion Cotillard和Fergie。只有這兩位,在一眾被毀的美女的中間,堅持了自己原來的樣貌,拯救了那麼難看的歌舞(我必須得說,這部電影裡大部份的歌都不好聽啊)。MC自從la môme之後我就偏心她偏很大,連帶偏心她的現任男友,如果她肯跟我站的話,那我是會毫不猶豫往上撲的~~~她的美不在五官,不在氣質,全在於一種「愛」的感覺,無論是哪部電影,哪個角色,只要她出現,都有一種浪漫的懷念的彷彿初戀的甜美感,多麼多麼動人的女人。而在這樣一個完全不解風情的導演手下,在這樣一個幾乎沒有個性的妻子角色上,當Take it all響起的時候,那雙眼睛仍然閃亮得如星星一樣讓人移不開目光,多麼多麼優秀的演員——不過,我還是覺得她更適合法國電影的自然與自由。尤物啊,Cotillard,你是我心目中的尤物啊。

Fergie明顯的又胖了。不過在這部電影裡,在她飾演的角色上,那是將將好的肉感,釋放出原始的力量與肉慾。Be Italian從編舞到演唱,大概是除了Take it all之外唯一讓人有記憶的一首了,而且我當下還很賞臉地起了雞皮疙瘩。Fergie大概當這是mv在拍,她的聲音配上她的身材,是全劇中唯一襯得起全紅+分身+網襪+吊襪帶的女人。看到這一幕的時候,我在想,這個社會如此病態地要求女人減肥應該是瘋了,你看看Fergie多誘人~~~

這不是部糟糕的片子,如果站在男人的角度來看,應該是訴說了很多人的困擾——有關於幻想中的愛和現實中的愛,有關於慾望與愛情,有關於理想中的美與真實的美,有關於愚蠢的客戶對自己事業的掣肘(casting那一出里producer堅持要一個明明完全沒有演技而且一看就智商很低的女演員很明顯是承載了導演本人的怨念的),有關於婚姻與自己脫韁的心。如果站在導演的角度來看,應該也表達了很多人的煩惱——有關於靈感與虛榮,夢境與現實,追求與不得。但這也不是一部優秀的作品,站在觀眾的角度來看,它有一個好的開頭,好的演員,好的構想,只是完成的不盡如人意,舞步有些凌亂,歌聲有些俗耐,話說得有些表面,而且有太多的吊襪帶。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