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cjy

2010-03-23 04:02:16

《第四類接觸》:怪力亂神的另一種玩法


 

   偽紀錄片大抵都是形式大於內容的產物,君不見那殭屍喪屍,孤魂野鬼,變種怪獸,天外來客通通資歷不淺卻又能藉助第一人稱視角的東風捲土重來煥發第二春。可以毫不誇張地說,它們動輒幾十年的歷史,不管什麼樣的故事都被前人講敘過,《第四類接觸》的故事甚至也比不上前幾季當中任意一集的《X檔案》,它們的票子和褒獎還不是是背後那種很DV很臨場的錯覺支撐起來的。那些很次的故事套件DV外衣竟然就能升價百倍,還「厚顏無恥」地對外宣稱此乃真人真事(《女巫布萊爾》);成本過低搖身一變被提煉出生活質感來(《靈動:鬼影實錄》);有的還喜歡混搭,用一流音效搭配粗糙畫面(《科洛弗檔案》);那些宗師級人物也甘願招安(喬治·羅梅羅)。編劇們大可不必削尖腦袋想故事,勸服老總把以後十年內的恐怖片全拍成偽紀錄片,要不咱們再罷工一次。

 

    當然以上乃是戲言,誰敢說形式創新就不是創新呢?話說回來,其實有時候形式大於內容也並不一定是壞事,不是編劇水平有限是編劇故意為之,比如這部《第四類接觸》。首先在形式上它跳出了由DV所定義的偽紀錄片框框,它是一檔訪談節目,一檔由演員重演案發經過的奇聞故事。米拉·喬沃維奇所飾演的女主角在一開始就表明白己的演員身份,潛台詞就相當於客觀存在著真實發生過的原版。觀眾在一開始就掉進了編導所設下的圈套當中,隱隱約約就將那些特殊處理過泛黃畫面跟真實二字扯上關係。在這方面它比《女巫布萊爾》時代硬生生地在網上散佈流言以欺騙觀眾入場的勾當更配得上談技術含量,儘管這種方法本來就是從電視節目當中模仿過來的。《第四類接觸》在模仿的完成度和相似度方面同樣格外有技術含量。可以說編導們是相當具有自製力的,作為一台外星人唱主角的大戲,「老外」的小臉不小漏一番似乎不足以平民憤。而影片一直都是將尺度保留在猶抱琵琶半遮面的水平,以不明力量干擾的緣由叫人淺嘗即止。到頭來回想一下看到了什麼,但似乎什麼也沒看到,但實際上該看到的都看了。即使是「老外」驚艷現身難保不會被批為不外如是,一般外星人長什麼樣子大家都清楚,何必冒這個險,獻這個丑。

 

   影片最值得稱道的地方是其結局,它的目的不是要告訴你外星人多麼可怖,案情的真相有多門駭人。影片的故事為了配合訪談的形式徹底放棄了一貫慣用的懸疑結局。它是在自打嘴巴,在某種程度上推翻自己的論據,讓整個故事的可信程度備受爭議。偽紀錄片的奧義就是要「強迫」觀眾去相信,但偏偏都是用死腦筋不懂變通的思路,不斷在正面渲染其真實性,到頭來還是不可信其無,殊不知用「苦肉計」效果會大曾。有真有假,孰真孰假,使得整個故事更加立體逼真,迫使你去反觀全片,最終有沒有結論不要緊,參與其中就足夠了,編導的目的大抵就達到了。正如影片所說的信不信由你。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