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小斑

2010-03-23 04:13:09

但凡涉及戰爭題材的片兒都tmd是羅生門(應求罵人補完——真實個P啊)


中文翻譯的片名叫《拆彈部隊》,法語的翻譯比較搞笑,如果直譯成中文的話應該是「掃雷者」。anyway,甭管是彈還是雷吧,有掃的就得先有要掃的目標,實際上這部片子從始至終有一個問題圍繞在我心頭就沒有被正面回答過:tmd這些炸彈是誰放的啊?目的何在啊?

大約是這個背景對於美國人來說是「地球人民都知道的」,所以導演懶得講,不過我不是地球人,我是火星人,我是真的不知道,也不懂。這在阿富汗的國土上阿富汗人放炸彈——甚至剖開自己國家花朵的肚子,把自己同胞做成人體炸彈——就為了折騰一下美國大兵?!靠,阿富汗抵抗組織太喪心病狂了。相比之下美國大兵太善良太博愛了——話說他們前隊長犧牲那一段我就不斷地感嘆「換成老娘早就開槍了!自己隊友生死一線的時候,你難道還非等對方按下按鈕滅?!猶豫個P啊!」。

之後劇情的發展不斷印證了「阿富汗抵抗組織是滅絕人性滴,不顧自己同胞死活滴。而美國大兵是最有人性滴,是拯救阿富汗小孩和大叔的天使」這一點——這未必是導演在此片中關注的論點,但這個氣味就跟脫掉襪子的香港腳一樣讓人迴避不掉忽視不了啊。

我當下在想,假如60多年前日本人贏了,東亞共榮圈了,是不是《地雷戰》就該變成一群長著胸毛的游擊隊員不顧中國平民的死活到處在村子裡亂埋地雷,或者乾脆把地雷綁在中國小孩的身上當陷阱。而英勇無畏善良的皇軍們為了救支那人民於水火如果不顧自身安危地深入險地拆炸彈云云……想到這一層我打了兩個冷戰,決定不能再繼續想下去。

當然阿富汗抵抗組織是否真的如此喪心病狂,美國拆彈部隊是否真的如此英勇犧牲,我沒去過當地眼見為實,不好講。但是侵略者硬把自己塑造成這種救世主的形像是很表面的,我想大部份阿富汗人民——至少目前——是不會同意的(畢竟導演這點常識還在,有拍到一群小孩往美軍車上扔石頭)。
別的國家人看到此片什麼感受不好說,但是作為一個自己國家不久前就有曾經差點被侵略經歷的國民來講,我只能呸一句「tmd太表面了!」

什麼叫做tmd語言霸權啊,什麼叫做tmd強X真相,什麼叫做tmd歷史只是個花姑娘~~~看美國人拍的侵略他國的片子就行了。除了像越戰這種最後輸得灰頭土臉的二十年後會反思一下,剩下的……總歸他們都沒錯,而且都還很善良,都是被逼才去侵略人家的,如此就對了。所以說中國電影人要爭氣啊,否則將來就跟阿富汗似的,因為自己拍不齣電影,搞不好就活活地被X了還被人家說是因為你裙子穿得太短之類的~~~

撇去這表要臉的意識形態部份,就電影論電影。

電影有兩個非常突兀的鏡頭讓我很不能理解。一個是一開始第一隻慢鏡頭,不得不說這個鏡頭拍得很漂亮,應該是全片最漂亮的一隻鏡頭,從車上的土開始震,到炸開,穿著locker的隊長彈飛起來,一氣呵成,氣氛甚佳。最後隊長飛起來那一定格是法國版的海報,如果不是戰爭題材的話,衝著這漂亮程度,我都會去收。大概也是因為這樣導演省不得刪。
這就很不痛快了。
因為接下來很快發現這部片子是屬於「紀實風格」(還是那句話,沒有調查沒有發言權,我不知道伊是否真的「紀實」,故此以下凡出現此詞一概只在形容「風格」)。紀實的好處是取信觀眾,比如從來不想把現實和電影攪和在一起的Godar常常會在電影裡塞兩個鏡頭提醒觀眾說「這是電影」,而走紀實路線的就得完全迴避這一點,讓觀眾一心以為自己看到的是資料片,甚至是戰地一線報導最好。所以這個一開始的鏡頭,因拍得太美所以就情緒化,一有情緒就變得假,與後面立圖表現「我很客觀,我很局外,我很冷峻」的態度格格不入。也不知道是不是為了抵銷這個鏡頭的不協調感,導演在後面的狙擊戰中又加了一隻子彈落地的慢鏡頭(或者是想向《戰爭之王》致敬?),那也是一個很漂亮但是我個人很厭惡的鏡頭。
導演第一手則:要捨得。因為鏡頭漂亮就捨不得刪也是要看場合的。這兩隻鏡頭放花絮里還不錯,擺電影裡彆扭,顯得不絕斷。明明凌厲果脆樸素的整體風格就這兩下搞得娘掉了。

男主角Jeremy Renner很適合去演美國大兵。首先他屁股很翹(眾:你~~~)其次他的臉在美國說得好聽是「鄰家男孩」說得實在就是「路人君」,這一來放在一走紀實路線的片子裡就很融合,不會像《壯志凌雲》裡的阿湯哥——儘管我不覺得他哪裡帥,但他的口碑在全世界範圍內一向很帥——觀眾一見他出場就做心理建設說「好嘛,英雄來了」。JR飾演的也不是個英雄,而是個在現實的生活,平靜的環境下,找不到樂趣,找不到自己位置的人。他嚼著口香糖,聽著搖滾樂,脫掉 locker爬去拆彈,不是因為他多勇敢多英雄多奮不顧身,而是因為他反正不在乎活著,當然也就不怕死,只有拆彈的挑戰性,還有那種九死一生的快感才讓他有活著的感覺。

這個設定很妙。因為這恐怕是時下年輕人——包括我自己在內——常常有的感覺:不知道自己每天睜開眼吃飯,閉上眼睡覺是圖什麼。

這不禁讓我這隻「港奴」第一時間聯想到TVB~~~TVB和香港政府有協議每年會拍一些宣導片,所以就我看港片的這二十幾年來,幾乎把香港警察的各個部門都逛了一遍(從O記實錄到反千組,掃黑組,掃黃組,鑑證科,商業罪案調查科,交通部,就差失物歸還處了,我汗!),對香港警察的職務組織甚至招考條件比對我們家小區的片兒警還要熟,另外當然還有ICAC(我人生的第一個職業理想就是看《火槍柔情》來的),消防隊,北斗星(社工),飛行服務隊,等等等等等等等等。所謂「宣導片」除了向市民介紹與該部門相關的知識之外,還有就是幫政府招人,基於這兩個目的呢,片中的主角——不像某地區拍的 「主旋律」似的——往往也不會設定成「高大全」的角色,有個性魅力的同時也會有一兩個小缺點,男的帥女的美也要保持在「合理」的程度內,就是讓觀眾既有嚮往之心又有認同之感,而且在介紹到工作內容的時候也不會太著重在福利這些問題上,會把現實可能遇到的困難真的拎出來做做樣子,也會揭示一些職場上的黑暗面 ——當然大方向還是要把牢的。

所以當男主最後一臉好像剛剛解決便秘的表情重新踏上阿富汗去「解救」活在炸彈危險下的阿富汗人民時,我一口可樂差點沒噴出來~~~敢情本片是就個大型宣講會來的。話說TVB高層陳志雲近日涉嫌貪污被捕了,不知道捕他的人裡面有沒有當初受到TVB的宣講片的號召而考入司法部門的。不知道二十年後,有沒有被這片感動入伍去阿富汗的大兵退伍回來拍一部什麼不是全金屬的外殼控訴戰爭的虛偽與殘忍。

這種某A打某B的片子,某A硬要說自己是好人,看看小機器人挺可愛的,男主屁股很翹,locker還蠻cool的,也就罷了。要緊的是在心裡記得以後假如在自己身上發生這種羅生門事件,一定要抓住發言權,不管你事實上有理沒理,反正道理是可以硬拗的,事實是可以扭曲的,歷史是可以塗改的,真相是可以掩蓋的。人不要臉,就是天下無敵的。

補完部份:
這片的確是「紀實」風格的,該有的紀實要素都有了:沒有背景音樂,搖晃的跟鏡頭,與主角保持一定距離不做過多特寫。

但是「紀實」不代表「真實」。只紀錄一邊的、部份的、實,那叫做」選擇性收錄「。我看其根本目的是打著紀實的旗號,用爆炸啊,牛仔啊,那股子汗吧啦嗒混和著火藥的氣味來刺激雄性動物的荷爾蒙吧。

狙擊戰或者巷戰,美國大兵開槍的時候,對方受傷倒下的別說特寫了,很多根本連個臉都見不著。這就是典型的」物化「手法,因為鏡頭從來沒有站到過」敵人「這邊,所以跟著鏡頭的觀眾很自然地跟美國大兵站在同一視角,而不把對方視為具體的」人類「,而只是打擊的」目標「。其實那些當地抵抗者——或者按照美國人的叫法」恐怖份子「,也有家庭有兒子,也被困在戰場上殺人——他們才是真的叫」被迫「,美國人滋要撤軍就毛事情沒有了,美國人那叫」犯賤「;他們也會在撂倒了幾個美國大兵之後開party跳支舞,但是觀眾都看不到這些~~~只看到美國大兵的血肉之軀在全片最漂亮的鏡頭裡飛起來,血濺出來……

反過來,美國大兵這邊不要說正規兵,就連賞金獵人這種醬油角色都是洛夫 Fiennes來客串的,全程鏡頭跟的那叫一個緊,讓他跟觀眾相處了一會兒,才一槍崩飛了,崩的時候還貼得很近,那槍打的一個紮實,我都嚇了一跳。

至於被美國大兵解救的當地群眾,那更是多角度全方位展現其多麼可憐,多麼渴望美國救世主的救助,這個時候鏡頭也不晃了,距離也不要了,恨不能讓觀眾看清楚他們的血有多粘乎,眼淚有多咸乎~~~~

這就好比一個人寫了篇號稱」寫實「的作文,但是在某A身上用的全是褒義詞,在某B身上用的全是貶義詞。當讀者沒看過作文,智商負數滅?!真實?真實個P啊……真實是你家開的豆腐坊滅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