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名媛教育--An Education

成长教育/少女失乐园(港)/名媛教育(台)

7.3 / 138,365人    100分鐘

導演: 瓏雪兒菲格
編劇: 尼克宏比
演員: 凱莉墨里根 艾爾菲摩里納 彼得賽斯嘉 多明尼克庫柏 羅莎蒙派克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已註銷]

2010-03-25 06:16:29

淑女養成手冊及防狼指南

************這篇影評可能有雷************

每年奧斯卡提名完了,總會引起一陣照單觀影熱潮。奧斯卡對我的全部意義在於,可以讓我發現一些僅憑片名難以引起觀影興趣的片子,比如今年的《成長教育》。我在拷貝的時候,有人不懷好意地看成了《成人教育》,日本愛情教學片的意味躍然紙上。而實際上,這是一部地道的英國電影。
我對拿腔拿調的英國電影有一種莫名其妙的偏愛,這種偏愛應該來自於起獨特的陌生感:來自古老帝國的英倫口音,陰暗潮濕的倫敦街道,古板守舊的戴高帽的紳士,這樣的特色場景,從《理髮師陶德》到《左輪手槍》,再到《福爾摩斯》,一次又一次地被強化。
成長教育(groth education)是西方心理學和社會學裡的一個概念,其實就好比我們國內的「素質教育」,只不過我們扯犢子做戲的成份更重一些。在這樣一個大而空的題目之下,講的卻是一個洋溢著小清新氣息的少女的故事。這個故事放在國內,就該是「二八少女迷情已婚大叔,迷途知返再圓名校之夢」的知音式的惡俗故事了。這是為什麼呢?這是因為不但月亮是外國的圓潤,就連大叔也是外國的帥。
16歲的珍妮生在一個典型的英國家庭,平日聰明活潑兼多才多藝,就讀於一女子學校預科班,滿心嚮往著去牛津求學,家長老師都抱以很高的期望。當然正如同全世界的所有處在高考之前的孩子一樣,他們的生活都是水深火熱的,胖乎乎的老爹刻板而家教甚嚴,凡是對考大學無關的東西,一律不准學,甚至珍妮躲在閨房裡偷偷抽出一張黑膠唱片放一曲法國情歌,胖老爹都要喊一番。在老爹眼裡,French式的這類教女人浪漫的東西,都是不安全的,甚至整個continent都是危機四伏的,只有安心蹲在不列顛島的鄉下小城裡看拉丁語,才是淑女應該幹的事情。
在大叔出現之前,珍妮一直是淑女的樣板,身著校服,素麵朝天,和倆閨密吵鬧一番,和青澀小男生早戀一番(在英國,16歲早戀已經是允許的了,所以青澀小男生才會衣冠楚楚地出現在珍妮家的飯桌上),一派青春無瑕的氣息,讓我們這些青春不再的老人看在眼裡,急在心裡。Carey Mulligan身為22歲的大姐姐扮16歲無知少女,一板一眼的滿是那麼回事還。
一切交待妥當,該萬惡大叔出場了。天下的大叔一樣壞,天下的大叔卻不一樣帥。這個叫大衛的大叔開著紅色四門轎跑車就出場了,最可恨的是我不知道這是輛什麼車。下面的情節可視作導演剪輯版經典大叔搭訕教程。
開車路過的大衛被雨中等車的珍妮吸引了,換做你你也走不動:細雨中的少女秀眉微蹙,大提琴斜倚在腿上,一股古典的淑女氣息撲面而來,撲倒的慾望油然而生……當然,大叔是木有這麼色迷心竅的,而是搭了一個十分有技術含量的訕,充分體現了從大處著眼小處入手的精神:I really worried about your cello.如此高超的搭訕技巧不禁讓人擊節,那些「美女,能留個電話號碼麼」的人,可以含羞自殺了。大叔從大提琴入手,此種憐香惜玉的方式,讓香和玉都要感動了。
大叔停下車,一本正經地提議他可以送大提琴回家,至於姑娘麼,可以跟在車後跑。姑娘也假裝一本正經地說哎呀那可不行,萬一你載著我的琴跑了,人家又追不上。大叔更加一本正經地掏出錢包,數啊數,數出了15塊說要不這錢放你這抵押著。一把大提琴可是一千五百英鎊都不止,大叔這種裝傻充愣的幽默言行,贏得了淑女的信任,標誌著一次搭訕的正式成功,也標誌著淑女向一個女人轉變的正式開始。
接下來一些俗套的環節被大叔使得出神入化,送花,請吃飯,聽音樂會,送生日禮物,旅行,這其中的關鍵是大叔贏得了珍妮父母的信任。別問怎麼贏得的,你要是有跑車有錢又認識牛津的名教授,還撒謊不臉紅的話,你也能辦到的。
大衛帶著珍妮看遍了這個城市的奢華,享受了她夢寐以求的自由生活,帶她去了所有女人都魂牽夢繞的巴黎,顯然了,失身這樣的微末細節是少不了的了。
其實大叔並不是個玩弄無知少女的壞種,儘管他確實是那麼乾的。我倒覺得他像段正淳,他對每個女人都是真心,說要跟妻子離婚娶小三過門也是真心,但是做不到罷了。做不到卻許下承諾,那是什麼?那是謊言。看到了吧,謊言不一定非得昧著良心才能說得出,信誓旦旦出自真心的謊言也不少。
當然,這部電影並不是在揭露大叔的罪惡,那樣也得不到奧斯卡的提名了,影片意在展現青年一代在面臨人生抉擇時的成長。珍妮立志上牛津,得到她想要的美好生活,但當生活出現捷徑的時候,你是相信自己呢,還是相信捷徑呢?教育的意義何在?難道僅僅是實現物質理想的途徑嗎?當然導演追問的深度遠不止於此,但我文筆拙劣,做不了更深層次的闡釋了。我只是又一次的提出了這樣一個命題:女性最可貴的品質,就是保持人格的獨立,沒有之一。
其實這個問題在我們身邊也有所體現,大學入學之初,美麗的輔導員就告訴過我們,說一些女生在面臨畢業的時候會比我們想的更多。但在中國,你拿導演的這種口吻質問這些問題顯然是很扯淡的,因為這是中國,而且這還是一部文藝片,把文藝搬到生活里,理應死得很慘。
影片的結局是美好的,輟學的珍妮在善良老師的幫助下,終於如願以償的被牛津錄取。看著通知書的珍妮平靜而淡然,顯示出成長的痕跡。
當然,這部電影對家長們的啟示是,吾家有女初長成之際,千方百計防大叔之時,畢竟走彎路不是成長的最優途徑。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