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太平洋戰爭--The Pacific

太平洋战争/雷霆战海(港)/血战太平洋

8.3 / 131,951人    52分鐘 (approx.)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玖玥..

2010-03-27 00:42:26

細節


第一集:

1,瓜島登陸日為1942年8月7日,美軍登陸部隊達1萬人,而日軍之所以沒有抵抗,是因為島上日本守軍只有2800,而且其中絕大多數還是韓籍勞工,戰鬥部隊只有幾百人,而且還都在機場附近;同時日軍也根本沒料到美軍會突然開展登陸,所以在美軍登陸過程中未遇到抵抗。
2, 那場海戰是1942年8月8日晚進行的薩沃島海戰,此戰美軍大敗,損失了4條重巡,另有1條重巡和2艘驅逐艦被重創,1000多名美海軍戰死;而日軍無一 艘軍艦沉沒,只戰死58人。(美海軍和美陸戰隊在太平洋戰爭的境遇是相反的,美陸戰隊在開戰初期打得挺順,但越到後面遇到的阻力越大;美海軍在戰爭初期比 較背,但越到後面越順)。
3,那場夜間的戰鬥是1942年8月21日凌晨爆發的泰納魯河口戰鬥(事實上美軍搞錯了,該地其實是伊魯河的河口,當地土著人稱伊魯河為鱷魚溪,因此此戰稱為伊魯河河口戰鬥才對;後來美軍也發現了這個錯誤,所以在影片中美軍並沒有寫Tenaru River「泰納魯河」,而是用土著人所稱的「鱷魚溪」來表述)。
4, 泰納魯河口戰鬥日軍參戰部隊為一木支隊,兵力900,美軍參戰部隊算上防禦兵力和反擊兵力,約2000—3000;由於美軍在此前意外得知了日軍的主攻方 向(首先是一支美軍偵察兵伏擊了一木的巡邏隊,繳獲了一份日軍地圖並因此了解了日軍的可能發起進攻的方向;其次是一名親西方的當地土著在被日軍抓獲後設法 逃回了美軍防線,提供了日軍的有關情報),所以在日軍的必經之路上機槍火炮全部校正,工事加強,炮兵觀察員全部在一線待命,就等日軍上門。
5,影 片中是黑夜中爆發戰鬥,很多朋友覺得拍夜戰不過癮,但沒辦法,歷史就是這樣。還有朋友質疑怎麼日軍都像發瘋一樣送死,其實不然,日軍的戰術核心就是滲透+ 夜戰,在前期的東南亞戰場這招屢屢成功,因此也就沒把瓜島美軍放在眼裡,還是就這麼進攻了,殊不知美軍此時無論在兵力、火力、情報搜集、準備工作等各方面 早就佔了優勢。影片中戰鬥時幾個細節把握得很到位,一是戰鬥圍繞在一條沙堤進行(日軍想通過這條沙堤衝過來,但是都被美軍的機槍掃倒),這是符合歷史的, 鱷魚溪的入海口其實是一個瀉湖,有一個環狀的沙堤,日軍要想跨過鱷魚溪進攻對岸的美軍,必須通過沙堤,因此也就在這裡死傷慘重(影片中到了白天可以看到日 軍在沙堤上死亡枕籍,那個自殺的日軍就在沙堤上);還有一個細節是美軍互相提醒日軍從側翼攻擊,這也是對的,因為一木支隊的進攻分為好幾波,主攻部隊是通 過沙堤的向心攻擊,還有一波是試圖涉水從沿海泅水繞到美軍側翼進行攻擊(這也就是影片中為什麼到了早上在海邊會有大批日軍屍體的原因)。
6,到了 白天,海中和海邊的屍體如前所述,並非是有些朋友所說的是被擊沉的日本軍艦上的死亡人員,而是一木支隊的部份試圖通過海邊繞道迂迴攻擊的戰死人員。那名自 殺的日軍也是可考證的,歷史在泰納魯戰鬥接近尾聲時,美軍醫護人員曾試圖救治日軍傷員,但日軍卻拉響手榴彈與美軍同歸於盡,為此美軍下令對日軍傷員不予救 治,直接坦克輾過。不過影片中似乎此次戰鬥結束得稍快了些,事實上此戰要持續16個小時,到當天傍晚17:00才結束。此戰日軍戰死777人,美軍死 34,傷75。
7,其他幾個細節:影片中第一集的主角Robert Leckie是陸戰1團2營的機槍手,該營也正是參與泰納魯河口戰鬥的部隊;那個美軍喝日本啤酒的也是歷史上確有其事,當時美軍佔領機場後意外發現日軍留 下的幾十箱啤酒並好好享用了一番;陸戰7團是1942年9月18日登陸的,其中就有後來一戰成名的約翰-巴斯龍。
8,最後,此片是以三名陸戰隊員 為原型拍攝的,分別是陸戰1團2營的Robert Leckie(第一集的主角),陸戰5團3營的Eugene Sledge(第一集中那個得心臟病不能參戰的),陸戰7團1營的John Basilone(第一集中與父親告別的)。其中John Basilone是榮譽勳章獲得者,後來加入陸戰5師,在硫磺島戰役中戰死。Robert Leckie和Eugene Sledge都於2001年去世。
9,大家可以把影片拉到22:22,即美軍登陸艇出發時的那一刻,注意看畫面左後的那艘大船,這艘船名為 George F. Elliott號,是一艘運輸船,當時它運載了陸戰1師1團2營(即主角Bob所在的那支部隊)。大家可以看看我下面貼的那張Elliott號的歷史照 片,你是不是覺得影片裡的這艘船居然和照片上的幾乎一模一樣?!
10,有人問為什麼主角所在的登陸艇上岸時已經有美軍登陸了。因為主角所在的是陸 戰1團,在其登陸前,當天9:38,陸戰5團已經登陸了;陸戰1團是在11:00登陸的,比兄弟部隊晚了一個半小時,而且登陸點正好在陸戰5團登陸點偏 右。可見在這個細節上此片是絕對尊重史實。
11,關於那個叢林裡美軍發現的兩具屍體,個人認為不是美軍士兵的屍體,而是之前在瓜島做偵察任務的海 岸警衛哨(coastwatcher)。海岸警衛哨大多由澳洲、紐西蘭、英屬索羅門群島的士兵、武裝平民等組成,這批人裝備有電台,深入敵後,為盟軍 提供情報。在太平洋戰爭中,這些人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往往在日軍調兵的同時,他們就將消息發給盟軍;但同時他們也承受了極大的危險,一旦被日軍俘虜, 所遭受的絕對是比普通盟軍士兵更殘酷的刑罰。
12,關於那個誤傷友軍也是有歷史記載的。由於美軍缺乏戰鬥經驗而且不熟悉環境,雖然日軍並未採取行動,但是在美軍陣地中卻因為風吹草動爆發了多次槍擊,無論陸戰5團還是陸戰1團均有多人遭誤傷。
13, 影片的33:55提到的Elliott,就是主角所在的陸戰1團2營登陸前乘坐的運輸船。而Turner是當時瓜島戰役中美海軍的指揮官。Elliott 是1942年8月8日,即瓜島登陸後第二天沉沒的,它沉沒於下午一點,與當晚爆發的薩沃島海戰是兩件獨立的戰鬥。Elliott是遭遇空襲沉沒的,而影片 中美軍說「Zero crashed into her midship」是指當時一架日軍飛機(其實是一架魚雷機並非零式機,但當時的美軍可能不那麼清楚)被擊中後掉在了該船上引發大火,正是這場大火導致 Elliott被迫被放棄,由美軍自己鑿沉。Elliott載著陸戰1團的大量補給,所以主角所在部隊會對此感到沮喪不已。
14,片中美軍在收拾陣亡日軍物品時說「他們是佔領關島的日軍。」這不是無心之言。一木支隊原計劃在中途島戰役中參與登陸作戰,但由於日軍在中途島戰敗,一木支隊不得不撤回關島,並在那裡做了短暫停留。因此美軍在翻閱日軍物品時發現這批日軍去過關島,繼而認為他們就是佔領關島的日軍。(不過歷史上真正佔領關島的是南海支隊,和一木支隊沒啥關係)。
15,影片結尾出現了 陸戰7團,主角所在的部隊向一名叫Chesty Puller的軍官打招呼,這名Puller就是陸戰7團1營的指揮官(巴斯龍也在這個營),一位傳奇的陸戰隊軍官。他一生獲得過5次海軍十字勳章,在美 軍陸戰隊中絕無僅有;在瓜島戰役中他即將帶領陸戰7團參加血腥的馬坦尼考河戰鬥(9月23日-27日,陸7團登陸後第5天)和亨德森機場戰鬥。在馬坦尼考 河戰鬥中,美軍中了日軍埋伏,由於其機智果斷,拯救了3個連的美軍;在亨德森機場戰鬥中,Puller更是挫敗了日軍的瘋狂攻擊。在整個瓜島戰役中,身為 營指揮官,他一共受傷三次,兩次是狙擊手,一次是彈片傷。
在第二集中,個人估計除了眾所周知的亨德森機場戰鬥之外,可能還會有馬坦尼考河戰鬥,讓我們拭目以待。


圖1是電影截圖,圖2是George F. Elliott號的歷史圖片。感覺上層建築基本一致;船舷花紋除了艦首有些許差異外也幾乎一致。圖1中「P13」寫得較大,可能是為了方便觀眾能認清(這艘船的編號為AP-13,但編在船上時就是P13);圖2中P13就是艦首那一點白,基本看不清。



第二集
1,開頭的小規模戰鬥應該是1942年10月7日-9日間的第二次馬塔尼考河戰鬥。馬塔尼考河位於美軍環形陣地的西面(第一集的鱷魚溪位於陣地東面,我們所熟知的血嶺位於陣地南面),在該河對岸當時有不少日軍集結,給美軍陣地造成不少威脅。因此美軍於1942年9月23日渡河組織了第一次馬塔尼考河戰鬥,但此次戰鬥遭日軍埋伏而失敗。而1942年10月7日的攻擊則取得了成功,重創了日軍第2師團的第4聯隊,美軍以傷亡約200人的代價殲滅日軍約700人。
2,登陸的美陸軍部隊是第164步兵團,他們於1942年10月13日登陸。同時運上島的還有足夠陸戰1師60天之用的補給品和大量其他物資。此時瓜島上美軍總兵力達到23000多人,日軍此時兵力也接近2萬,但裝備和補給無法和美軍相提並論。第164步兵團在後來的機場爭奪戰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3,影片中陸戰隊員「盜竊」陸軍補給的事是真實的,當時164團剛剛登陸,幾架日軍轟炸機照例前來對機場進行轟炸;陸軍士兵急忙四散躲開尋找隱蔽,而習以為常的陸戰隊員料定日機不會對灘頭物資實施攻擊,於是對陸軍兄弟的補給來了個順手牽羊。此時陸軍164團已經裝備了M1步槍,但不少陸戰隊員卻認為春田步槍更有準度而對M1不屑一顧,不過仍有少數陸戰隊員偷拿了陸軍的M1嘗鮮。
4,164步兵團的登陸給瓜島的陸1師帶來了希望,但是就在1942年10月13日當夜,這些步兵和陸戰隊員們一起品嚐了日軍對瓜島機場最猛烈的一次艦炮攻擊(即影片裡的那次夜間炮擊):兩艘日軍戰艦共發射了918枚360毫米炮彈,炮擊持續了整整80分鐘。此次炮擊給瓜島機場造成了極大損害,共有48架飛機被擊毀或擊傷,41人死亡上百人受傷,大量燃油被毀。
5,在戰前動員中,陸戰7團1營的Puller中校(就是那個乾癟老頭)說日軍試圖從馬塔尼考河附近進攻,這是對的。當時美軍判斷日軍的進攻方向是陣地西面的馬塔尼考河,因為那裡日軍部署有重炮和坦克部隊;而且日軍曾在此發起過數次小規模的攻擊,更讓美軍堅信這裡將是日軍的主攻方向。(事實上日軍的主攻方向是位於陣地南面的血嶺地區,即1營的防區。)
6,動員中Puller提到的Hanneken的部隊其實是陸戰7團2營,Hanneken是營長,這支部隊當時正從陣地南面調往位於陣地西部的馬塔尼考河一線增援陸戰5團以防止日軍從那裡進攻。影片裡提到的sector 3不是像字幕裡所說的是「三排」,而是指第三防區,即血嶺一帶的防區。當時美軍將瓜島分為5個防區,陸戰7團1營所防守的血嶺一線即位於第3防區。
7,影片中提到的Briggs是指陸戰7團1營的一名排長洛夫 Briggs,他當時帶領46個人在美軍主陣地前方建立了一個前哨站。在日軍攻擊機場那晚,Briggs的前哨站最先發現日軍的動向,但按兵不動,日軍在黑夜中也未發現他們。Briggs隨後和Puller聯繫(影片中有敘述),Puller要求所有火炮靜默,以保證Briggs等人安全撤回。最終Briggs等46人有42人撤回美軍防線(其中一人直到2周後才逃回),有4人在途中被日軍發現而被殺。
8,這裡主要提點日軍進攻瓜島機場(亨德森機場)的情況,同時談談為什麼日軍會採取影片中的那種「自殺」戰法。日軍在遭遇泰納魯河口戰鬥和血嶺戰鬥失利後,於1942年10月上旬陸續將第二師團主力運抵瓜島,並決定對瓜島美軍展開絕地反擊,奪回機場。當時日軍的計劃是將兵力分為兩部份,一部份為牽制兵力部署在美軍陣地西面的馬塔尼考河一帶,一部份主攻部隊前往美軍陣地南面的血嶺一帶。為了達成這個計劃,以三個聯隊為主力的南線攻擊部隊約7000名日軍從馬塔尼考河附近開始長途跋涉至美軍陣地南面,其中不少日軍還被要求每人攜帶一枚炮彈。這次跋涉從10月16日開始,途中穿越了無數河流、山谷和叢林,等 10月23日好不容易抵達目的地,這支日軍早就筋疲力盡,絕大部份火炮和炮彈都被扔在了沿途,以致於發起進攻時南線日軍竟然只有1門75毫米山炮和20發炮彈,加上日軍登陸時候普遍只攜帶7天左右的口糧(因為日軍只有夜間登陸,白天會遭遇美軍飛機的轟炸,且搬上岸的物資也常在海灘被美軍炸毀,因此日軍的補給十分稀缺),等進攻當日大多數日軍其實早就餓得半死了。
本來日軍的從南面發起進攻的戰略還是非常隱蔽的,美軍對此毫無察覺;加上馬塔尼考河一線的牽制兵力於10月22日、10月23日還發起了多次小規模攻擊,更使美軍堅信日軍的主攻方向應該是陣地西線的馬塔尼考河,甚至將原部署在陣地南面的陸戰 7團2營調往陣地西面加強防禦。但日軍在很多細節上還是沒有做好:
首先是通信不到位,西線的日軍打得火熱,轉移了美軍的注意力,尤其是吸引了大量的美軍炮兵,但此時南線日軍卻遲遲不發起攻擊,等10月24日終於發起攻擊時,美軍炮兵的槍口早就調回來了,後來究其原因,是由於日軍的無線電在夜間會產生亮光,日軍為隱蔽,在夜間通常處於靜默,等白天再通訊,這不就等於失去了先機嘛!如果與西線的牽制兵力配合不到家還能容忍的話,日軍南線進攻部隊自己內部都沒協調好就更不能原諒了。攻擊當日,日軍南線部隊分為左右兩個分支,結果開打了,左邊那支殺得天昏地暗,死傷慘重,右邊那支卻又按兵不動遲遲停滯不前,說是預防美軍包抄,結果麼就是被美軍一一擊潰。
其次,日軍的隱蔽工作還是不到家,本來美軍對南線日軍的集結毫不知情,但在10月24日當日,日軍連續有三處暴露了自己的行蹤,一是有日軍軍官大搖大擺地在美軍戰線前用望遠鏡查看美軍陣地,讓美軍哨兵發現;二是有少數日軍當天在樹林裡用明火燒煮食品,讓美軍發現了炊煙;三是在向美軍防線推進時竟然沒有發現隱蔽在密林中的美軍觀察哨(就是前面提到的那個46人觀察哨),讓美軍提前知曉了日軍的動向。更要命的是當天晚上還下了場大雨(影片中有體現),將日軍的進攻推遲了好幾個小時,卻反而給美軍充足的準備時間,其中最重要的是美軍及時將炮兵部署到位。
其三,日軍的補給和火力太過欠缺。日軍南線攻擊部隊從馬塔尼考河前往美軍陣地南面,這條路雖然只有24公里,但極其難走,以作風頑強著稱的日軍竟然走了整整一個星期才總算抵達目的地,沿途拋棄了大量武器裝備不說,最後走到目的地的人都早就餓得半死,連走路的氣力都差不多沒了,加上攻擊前又被一場大雨打亂了編製,真正進攻時日軍可謂是強弩之末。
至於有人問為什麼日軍還是搞這種「自殺」攻擊,個人認為主要是日軍還沒有認清局勢。先前的一木支隊全滅,日軍認為是兵力太少;第二次川口支隊雖然失敗,但是差一點就得手了,讓日軍認為還是兵力因素;因此這第三次,日軍還是沒有真正認清局勢,還是按部就班就上了,而且還是餓得半死、沒有重武器支援的餓殍!怎能不敗?
9,影片中主要塑造了榮譽勳章獲得者約翰-巴斯隆的英雄事蹟,他也是二戰中第一位獲得榮譽勳章的陸戰隊步兵(有趣的是巴斯隆是一名義大利後裔,他的戰鬥力和戰鬥意志可比他的義大利同胞們強太多了)。不過歷史上扛住7000名日軍進攻的可絕非是靠巴斯隆一個人或者他所在的陸戰7團1營。事實上10月24日當晚陸戰1師的炮兵給予了極大的支持,一晚上僅75毫米和105毫米炮彈就發射了約8000枚之多!很多日軍還沒見美軍陣地是啥樣子就被炸翻,甚至有整個中隊的日軍被美軍炮彈覆蓋而幾乎全滅的情況發生。而除了炮兵支持,美軍的工事也修築得相當嚴密,地雷、鐵絲網、金屬箔在美軍陣地前密佈,陣地前數十米內的雜草樹木全部夷平,空地外都用機槍、迫擊炮、37毫米炮校準,再遠些75毫米、105毫米炮伺候,到了白天再用飛機對日軍集結地轟炸掃射,這都是美軍針對先前東南亞作戰的教訓而總結出來對付日軍的滲透和衝鋒的對策,你日軍就是有上天的本事,也難突破如此防守的美軍陣線。而且當晚除了陸戰7團1營的守軍外,2號防區的美軍164步兵團也對陸戰隊員提供了火力支援。於是乎,幾乎沒有重武器的7000名餓得半死的日軍輕步兵,還能怎麼打?躲在後面,美軍各式火炮打過來;衝到前面,一片光禿禿的空地,機槍步槍伺候,那只有硬著頭皮往前衝爭取能進入美軍陣地與美軍展開近戰;但真有機會和美軍肉搏了,已經餓得半死筋疲力盡的日軍餓殍又能打得過以逸待勞的美軍嗎?於是乎機場爭奪戰的結果也就這麼註定了,日軍猛攻三日無果,損失約3000,而美軍傷亡只有300人。
10,影片結尾陸戰1師開始撤出瓜島,片中萊基的戰友戴著頂聖誕帽,這是對的,因為萊基所在的陸戰1團是1942年12月22日聖誕節前夕撤出瓜島的;而已斯隆所在的陸戰7團則於1943年1月5日撤出瓜島。他們將前往澳洲墨爾本做休整,以迎戰下一場戰役。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