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key
2010-04-02 02:02:50
平淡的才是有料的
倘若這部片子單是為了講述卡波特追蹤滅門慘案和寫作《冷血》的幕後花絮,那它無疑顯得過於樸素。甚至對於很多人來說,卡波特形象的塑造過於平薄和簡單,以致於它更像是一個符號,而非以往傳記片中的人物般立體。
飾演卡波特的Philip S Hoffman甫一出場,頗為講究的裝扮、濃重的南方口音和娘里娘氣的做派便讓久遠年代的卡波特回到了世人面前。Hoffman不是在演卡波特,因為此時他就是卡波特。那些誇張而做作的神情和姿態,那些卡波特的外在特質,在此衍成與生俱來,而非演技。
因為太真實,所以太平淡,可能一部份人會對此感到不滿。畢竟以往傳記片裡總是通過衝突和矛盾豐滿一個人物,而Hoffman的卡波特似乎永遠都是一個喋喋不休、口齒不清、尖酸刻薄、裝腔拿調、自以為是的文化人。他在不明真相的群眾面前始終是焦點和中心,他只有在發小和男友面前才會敞開他的自私,而他在Perry面前卻永遠是一面高尚並值得信賴的鏡子——自卑、懦弱並嚴重缺乏安全感。卡波特始終在戴著面具扮演他的社會角色,除了Perry重重墜下的那一幕讓他打了一個真實的哆嗦之外,在長達幾年的追蹤和寫作的過程里,他自己恐怕都搞不清自己到底在想什麼。
不知道自己到底在想什麼,也許,這才是一個真實的卡波特。
已經不必反覆強調他的童年陰影了。很顯然,當他面對Perry的時候,他遇見了另一個自己。所以,他知道對方最渴望的東西。同時,他也知道如何利用這種渴望。我相信,在牢獄裡與Perry面對面的卡波特是抱有真實的同理心的;我也相信,在向發小坦白「he's a gold mine」時,卡波特同樣是發自肺腑的。
現實就是這樣。每個人隨時都可能有善或惡的念想。不過可惜的是,卡波特在處理Perry的問題上,私心最終佔據了上風:Perry必須接受懲罰——Perry不死,他的書就沒有一個恰當的結局;Perry不死,他就會受到代表社會正義的威脅——而這個結果最終也導致了他在餘下的歲月裡將永遠走不出自己設下的樊籬。
在處決Perry前,卡波特哭了;在餘下的歲月裡,他會全心全意為自己掉更多的眼淚。
More tears are shed over answered prayers than unanswered ones.
《卡波特》沒有很強烈的戲劇衝突,甚至我們可以說它只有流水帳式的平鋪直敘,波瀾不驚;導演自始至終也不肯讓我們接觸到卡波特的真實想法,他最多只會告訴我們,那些卡波特也許會注意到的細節,比如Clutter家中門框上用來標記兩個孩子身高變化的刻痕,比如Marilyn家本為附庸風雅、實際上卻被倒置的兩幅Martiss的作品。不過即使如此,我們依然無法確定,自己是否真的可以精準抓住卡波特彼時的想法。
卡波特認為自己寫作《冷血》時,採用的是一種新式寫作方法——nonfiction novel。我們是否可以據此理解《卡波特》——沒有虛構卡波特本人的想法和矛盾,而僅僅是把卡波特在當時的個體行為進行客觀的重現。這樣一來,卡波特的形象迥異於其他傳記片中的角色,平穩得讓人有些困惑。但也許這就是為什麼Hoffman成為了那一年的影帝——他演得太穩了,藏得太深了,就像當年的卡波特一樣。
現實生活遠比藝術來得殘酷。當藝術無限接近現實,而人們對此反應淡漠甚至習以為常的時候,那才是真正的恐怖。
你說它平淡是吧?平淡的才有料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