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隔離島--Shutter Island

禁闭岛/不赦岛(港)/隔离岛(台)

8.2 / 1,491,734人    138分鐘

導演: 馬丁史柯西斯
編劇: Laeta Kalogridis 丹尼斯勒翰
演員: 李奧納多狄卡皮歐 馬克魯法洛 班金斯利 艾蜜莉莫蒂兒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天崖亂步

2010-04-03 08:07:47

無處安放的人生:盤點影視作品中的精神病人


無處安放的人生:盤點影視作品中的精神病人



  
  日前,在《綜藝》前撰稿人拉波特所著新書《王者之人》中披露:大導演史蒂芬•史匹柏有「被害妄想症」?不但注重隱私保護,桌上吊玻璃防偷聽、文件都加密防偷看,安裝的即時視訊系統能讓他在家裡了解所發生的一切。除此之外,史匹柏要求對地震、恐怖襲擊等意外災難都要有應對預案,夢工廠的員工都發有包括防毒面具在內的逃生套裝,而一輛全新的摩托車就在史匹柏辦公室樓下隨時待命,以備災難來臨時這位大導演好用它逃生。作者走訪了夢工廠前任和現任僱員近200人,披露了不少夢工廠內部的軼聞趣事,拉波特認為,「史匹柏對警衛方面的注重讓人覺得幾近於偏執」!
  
  較之於影視作品中所呈現出的各類精神疾病,大導演史匹柏的「被害妄想症」「偏執狂」「強迫症患者」等諸多癥狀,可謂是小巫見大巫了。伴著最新大片《禁閉島》的火爆上映,聽到迪卡普里奧最後一句「像怪物一樣活著還是像好人一樣死去?」,讓我們這些所謂神智清晰的正常人,普通人不由得心生悲憫之心。上帝賜予了你非同尋常的能力和精神,必將在其他方面讓你有所缺憾。原來,上帝是公平的,做一個普通人挺好。
  
  一、《禁閉島》Shutter Island(2010)
  萊昂納多•迪卡普里奧——「被害妄想症」及「精神分裂症」
  針對措施:「腦前額葉切除手術」 「角色扮演」的群體治療法
  
  二、《美麗心靈》A Beautiful Mind(2001)
  羅素•克勞——「妄想型精神分裂症」的諾貝爾經濟學獎的數學家
  針對措施:執子之手與子偕老般不離不棄相濡以沫,主打「親情牌」
  
  三、《亞當》Adam(2009)
  休•丹西——「亞斯伯格」自閉症
  針對措施:用愛喚醒沉睡中的王子,主打「愛情牌」
  
  四、《瑪麗和馬克思》瑪莉 and Max(2009)
  片中馬克思——「亞斯伯格」自閉症
  針對措施:通信跨越了兩個大洲,相互療傷主打「友情牌」
  
  五、《反基督者》Antichrist(2009)
  夏洛特•甘斯布——文藝女青年走火入魔,心理變態精神崩潰
  針對措施:心理治療適得其反,殺是慈悲,殺是人生莊嚴
  影片靈感來自導演拉斯•馮•提爾兩年來精神分裂的所有陰鬱與暴躁
  
  六、《宿醉》The Hangover(2009)
  扎克•加利費安納基斯——肥頭小耳似瘋癲,袖裡乾坤大智慧
  針對措施:傻人傻福,任其自生自滅,偶有驚世之作
  
  七、《格蕾絲》Grace(2009)
  喬丹•萊德——懷死嬰分娩的畸形病態母愛,「臆想症」
  針對措施:母愛太偉大,有時偉的太大了(同類新片奉俊昊《母親》)
  
  八、《拆彈部隊》The Hurt Locker(2009)
  傑瑞米•雷納——「 現代戰爭後遺症」,「戰爭症候群」
  針對措施:哪裡來哪裡去,戰場就是俺的歸宿地

  九、總結的話「上帝關閉了一扇門,一定會為你打開一扇窗!」

  一、《禁閉島》Shutter Island(2010)
  萊昂納多•迪卡普里奧——「被害妄想症」及「精神分裂症」
  
  影片主角是一個二戰老兵,退伍後成為一名警官,並且有妻子和三個孩子。但是他的妻子患有重度抑鬱症,一次主角下班發現妻子發病殺死了自己的三個孩子,悲傷之餘主角殺死了自己的妻子,而且焚燒了自己的房子和屍體。後逃跑被抓,因負罪感而患有「被害妄想症」及「精神分裂症」。
  
  針對措施:「腦前額葉切除手術」 「角色扮演」的群體治療法
  
  50年代美國患有嚴重暴力傾向的精神病患,會被強制執行「腦前額葉切除手術」,後果是病患很少一部份會回復正常,小部份會死亡,很大一部份會變成「很聽話」的「白痴」。為了抵禦這種慘無人道的治療手段,精神病醫學界有一部份有識之士發明了一種叫「角色扮演」的群體治療法,為了向醫學界、社會、政府證明這種很「人道」的治療方法可以完全替代「腦前額葉切除術」,主角成為最佳的實驗品。當主角真正清醒的時候,主角認為「背負著殺妻和沒有拯救自己的孩子的罪惡感清醒的活著」不如「接受自己應該負起的責任」。
  
  二、《美麗心靈》A Beautiful Mind(2001)
  羅素•克勞——「妄想型精神分裂症」的諾貝爾經濟學獎的數學家
  
  本片是一部改編自同名傳記而獲得奧斯卡金像獎的電影。內容是關於一位患有精神分裂症但卻在博弈論和微分幾何學領域潛心研究以致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的數學家約翰•福布斯•納什。
  
  針對措施:執子之手與子偕老般不離不棄相濡以沫,主打「親情牌」
  
  納什的遭遇讓他的妻子艾麗西亞嚇壞了,她掙紮在被毀天才愛的重壓下。隨著每一天都似乎會給他們帶來新的恐怖,這對令人羨慕的伴侶已失去了當初讓人羨慕的份兒。但是艾麗西亞仍然在她愛著的男人身上發現了他的超凡魅力,這也是支撐她對他承諾的源泉所在。她挺過了丈夫被禁閉治療、孤立無援的日子,走過了惟一兒子同樣罹患精神分裂症的震驚與哀傷……受到她那堅貞不渝的愛情和忠誠的感動,納什最終決定與這場被認為是只能好轉、無法治癒的疾病作鬥爭。這層意義上來,納什的妻子就是上蒼派給他守護他解救他的天使。
  
  三、《亞當》Adam(2009)
  休•丹西——「亞斯伯格」自閉症
  
  亞當(休•丹西飾)患有「亞斯伯格」自閉症——這是一種症候群,屬於社會性行為障礙,而體現在亞當身上的癥狀就是在一種不合適的情況下過於直白且坦率地講出真相,而且缺乏對社交禮儀最起碼的認知,聽不懂別人話語中的「潛台詞」,玩不轉「潛規則」。
  
  針對措施:用愛喚醒沉睡中的王子,主打「愛情牌」
  
  對於亞當來說,生命似乎就是以「無交流」的方式在不斷地前進的,而他最常做的事情就是將自己完全地隱蔽起來,雖然他是一個既帥氣又有魅力的年輕人,可是他卻有意識地在消減自己的存在感,直到他遇到了一個剛剛搬進來的新鄰居貝絲(蘿絲•拜恩飾),一個美麗且喜歡週遊世界的女孩。亞當對貝絲產生了想要一探究竟的興趣,這也迫使著他一點點走出了那個閉塞的空間,重新進入外面的世界當中。最初的時候,貝絲同樣被亞當的外表所深深吸引,但是很快,她就意識到這個站在自己面前、模樣俊俏的男人,展現出來的卻是異常奇怪的行為舉止,並得知亞當患有「亞斯伯格」自閉症後,努力嘗試改觀改善亞當的為人處世方式,雖然結局不是大團圓的落幕,但是這看似一切都是徒勞的努力卻給亞當留下了最為美好的回憶。
  
  四、《瑪麗和馬克思》瑪莉 and Max(2009)
  片中馬克思——「亞斯伯格」自閉症
  
  影片講述了一個發生在兩位筆友之間的非常簡單的故事。瑪麗•丁克爾是一個居住在墨爾本市區的胖乎乎的有些抑鬱和孤獨的小姑娘;馬克斯•霍爾維茨是一個居住在亂糟糟的紐約的肥胖的,患有亞斯伯格症(自閉症的一種)的44歲猶太人。
  
  針對措施:通信跨越了兩個大洲,相互療傷主打「友情牌」
  
  兩個人的通信跨越了兩個大洲,持續了20年。這份筆友之間的友誼隨著一封接著一封的書信,就這麼保留了下來。影片把觀眾帶入了一場關於友情、自我和對自我的剖析之旅,向人展示了兩個人的精神世界、訴說了人類的本源。
  兩個小刺蝟在寒冬依偎在一起是為了取暖。而因為彼此身上的針刺而不能依偎在一起。但是為了取暖,他們又不得不嘗試靠近,因為彼此依偎是他們活下去的勇氣與保證。瑪麗和馬克思就是這兩隻小刺蝟,雖然他們有著共通的性格,相似的環境,但是人無完人,誰又能苛求苛責對方是十全十美合乎自己心儀的人喃。於是他們之間和諧共生的同時,戰爭與憤怒也相伴始終。這也許才是人與人之間交往最為真實的一面。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如醴。又有幾人能真正做到君子之交。相識,相伴,歡笑,吵鬧,這些都是人生旅途中最為基本的要素,關鍵在於兩條平行線終於有了交匯的那一天。
  馬克思因為瑪麗的來信,從孤寂、焦躁、神經質走向了寬容、安詳、笑容滿面。瑪麗因為馬克思的郵件,從苦悶、心灰意冷,痛苦絕望找到了希望、平和與歡樂。
  
  五、《反基督者》Antichrist(2009)
  夏洛特•甘斯布——文藝女青年走火入魔,心理變態精神崩潰
  
  序言部份:在福音唱詩班的天籟之音的背景音樂下,夫妻享受性-愛高潮的時候,兒子墜樓死了。而妻子則是背後的始作俑者。第一、從電影結尾的閃回來看,妻子是看到兒子爬上窗台,但並沒有阻止,也因此她始終經受著心理折磨,以致於最後用剪刀將陰-蒂切除,是對自己沉溺慾望的一種最極端的仇視。第二、潛在的,兒子爬上窗台並失足墜樓更多的原因是在於他腳踝的舊傷,而這舊傷則是由於他的母親在伊甸發生心理變-態而虐-待所致。
    
  妻子的心理變態根源於為了寫一篇論文,主題為黑暗的歐洲中世紀「屠殺女性」的研究。研究過程中深陷其中,不可自拔,竟然得出了「對女性的屠殺來源於女性內在的邪惡。」的結論。因了女性性-渴求性-渴望,女性內在的缺乏安全感,妻子從人性扭曲逐漸走向癲狂。
  
  針對措施:心理治療適得其反,殺是慈悲,殺是人生莊嚴
  
  妻子陷於癲狂無法自拔,作為心理醫生的丈夫希望能夠治癒妻子的心理創傷。丈夫兼醫生的"他"率先從喪子之痛中走出承擔起了疏導妻子"她"的責任,而片中帶有反感情緒的"她"認為丈夫應用心理學分析精神壓力的方式是一種自大過於自信的表現,這是對在巨大的精神打擊下仍能保持理智的一種質疑,最終演變成對丈夫權威的一種決絕性放抗,對理性的顛覆性反對。
  至此,影片變得狂亂不堪。他們突然開始互相虐待,妻子開始毆打自己的丈夫,並且一點一點開始折磨他的肉體,打斷了他的腿骨,用石頭猛擊他的生-殖-器,把勃起的男-性-生-殖-器打出血來,用改錐穿透丈夫的腳,擰上螺絲並且把扳手藏了起來。隨後,她開始自殘,用剪刀剪掉了自己的陰-蒂……這些在視覺上和敘事的內容上都堪稱是碰觸人類生理和心理接受層面的底線。
  尾聲部份:丈夫狠狠地掐死了妻子之後,走出伊甸園,走過一群一群的女性屍體,但還有數不盡的女人走進森林。
  
  影片靈感來自導演拉斯•馮•提爾兩年來精神分裂的所有陰鬱與暴躁
  
  Lars Von Tier的《反基督者》是2009年最血腥最陰暗,也是最晦澀最具有爭議的一部電影。可以想像,導演將兩年來的精神分裂的所有陰鬱與暴躁全部發洩在這部影片之中。影片裡充斥著大量「限制級」的令觀眾尖叫的鏡頭,這種內容完全來自於拉斯•馮•提爾的抑鬱的情緒。他說:「我有整整兩年的時間都非常沮喪,整天不知道在想什麼,或者我什麼都不想。這部電影就是在那段時間裡拍攝完成的,靈感來自於我自己的感受、想法和恐懼。不過這不應該成為導演和觀眾之間的溝通的橋樑,我拍電影是想表達出一種接近真正黑暗的恐懼,而不是讓他們來體會我內心的想法。我的電影是這個世界的一部份,所以,觀眾能不能理解它不是大問題。」
  
  六、《宿醉》The Hangover(2009)
  扎克•加利費安納基斯——肥頭小耳似瘋癲,袖裡乾坤大智慧
  
  看似頭腦簡單但是有驚人計算能力的胖子艾倫,其實是個牛人。扎克•加利費安納基斯在《宿醉》里扮演了最重要的一個角色,他本身雖然沒有被感情纏身,但是整個事件中,他的行為其實是居於主導地位。正是由於他渾渾噩噩,瘋瘋癲癲地去買藥,並且偷偷摸摸地給同伴下藥(這傢伙倒也比較實誠,給同伴吃一顆,他則吃三顆)才導致了整個荒唐事件的發生。此後,其他三個人的行動和整個事件幾乎都是圍繞這個胖仔的糊塗行為而進行的。其實,胖子艾倫是影片四個主人公中最幸福的一個人,因為他對人情和事物的看法很簡單,他的一切行為其實就是所謂的率性而為。
  
  針對措施:傻人傻福,任其自生自滅,偶有驚世之作
  
  艾倫很邋遢有些瘋癲,但是在賭城拉斯維加斯因為自己「神算子」「過目不忘」的本領與「傻人傻福」般的吉星高照,贏遍賭城無敵手,堪稱美洲不世出的「賭王」。篇尾,懷揣著巨額的賭資以及經歷了那一夜的徹底放縱,艾倫肥頭小耳的模樣亦變得憨態可掬起來。
  
  七、《格蕾絲》Grace(2009)
  喬丹•萊德——懷死嬰分娩的畸形病態母愛,「臆想症」
  
  生兒育女,是組建完整家庭的一個必不可少的步驟,也是一對夫妻最偉大、最美好的夢想,同理,如果他們的孩子因為這樣或那樣的原因不幸夭折的話,這一切也就直接轉變成了所有人能夠想像得到的最可怕的噩夢……瑪德琳•邁西森(喬丹•萊德飾)是一個懷孕已經8個月的准媽媽,她和家人們一起滿懷著喜悅的期待,準備好了迎接新生兒的到來。與此同時,瑪德琳還做下了一個決定,她一定要生下一個健康的孩子,所以她以一種純粹養生的生活方式調整著自己的身體狀況,決定自然分娩。即使她那向來直言不諱的婆婆薇薇安(加布麗•羅絲飾)堅持讓她在懷孕期間接受標準的醫院式的護理,可瑪德琳還是選擇了一位經驗非常豐富的接生婆來照顧自己。
  然而,一場突發的悲慘意外,卻截斷了瑪德琳身為母親的一切幸福之源:還未出生的胎兒失去了一切生命跡象,已然死在了母親的子宮當中……精神方面受到了極大摧殘的瑪德琳,深受刺激之後已經產生了恍惚的情緒,她還是堅持要生下這個孩子。隨後,她以一種不可思議的意志力,繼續在自己的身體裡孕育著那個被她起名叫「格蕾絲」的嬰兒,並在10個月之後,真的產下一名女嬰。
  在連續發生了一系列可怕的事故之後,瑪德琳似乎變得愈發地古怪,她開始有意地避開人群,與家人和朋友保持距離,越來越生疏……不過,瑪德琳很快就意識到,也許自己犯下的是一個可怕的錯誤,隨著自己臆想中活著的格蕾絲的成長,她的存在也變得讓人萬分的恐慌。現在,如果進退兩難的瑪德琳想要讓格蕾絲繼續活下去,就不得不用人類的血肉去餵養她,她開始走出家門,尋找更多、更合適的獵物。
  
  針對措施:母愛太偉大,有時偉的太大了(同類新片奉俊昊《母親》)
  
  《格蕾絲》的故事立意源於一次圍繞著醫學現象所展開的談話,主題就是——如果你的孩子還未出生就死了,你會不會堅持讓自己繼續處在孕期,直到分娩的時候?這樣的話題肯定能夠引起擁有著足夠多的潛能的恐怖情緒。總的說來,《格蕾絲》明確闡述的就是那種只存在於母親和孩子之間的過於離奇的聯繫,雖然表面上看彷彿是失去,其實核心內容所關注的卻是渴望和需求你所不曾擁有過的。
  
  八、《拆彈部隊》The Hurt Locker(2009)
  傑瑞米•雷納——「 現代戰爭後遺症」,「戰爭症候群」
  
  影片《拆彈部隊》篇首打出「The rush of battle is often a potent and lethal addiction, for war is a drug.在戰鬥中狂飆突擊往往能上癮,強烈而且致命;因為戰爭就像是毒品。」統攬全篇折射出:個人在戰爭中的無助與無奈,一旦進入了戰爭,就永遠無法回到之前的生活的尷尬,好好過日子畢竟沒有天天把腦袋繫在褲腰帶上出生入死般浴血生存刺激。
  
  針對措施:哪裡來哪裡去,戰場就是俺的歸宿地
  
  在戰爭面前,個人的兒女情長都顯得那麼的渺小,男人不應該如此碌碌無為平平凡凡的生活,而應該回到戰場去幹男人應該幹的事情。片尾處,男主角重新回到戰場,下飛機的笑容,也許並不是他對戰爭的熱愛,而是他找到了自己歸宿的一絲無奈的喜悅。
  將戰爭後遺症列於精神病行列,應該不會出現中國專家將電擊用於所謂網癮治療般的民意反彈吧。戰爭後遺症主要是心理問題以及由此產生的社會問題。比如,二戰後的世界,越戰後與當下伊拉克阿富汗戰爭背後的美國。戰爭對人的摧殘不僅僅是肉體的,更重要的是精神上的。這種刺激會長時間存在並產生負面影響,對生活和社會以及周圍的一切產生悲觀失望和仇視的扭曲心理特徵。如果這樣的情況比較廣泛的存在,那麼這個社會環境就不可能是一個健康的。憶起,二戰後嬰兒潮一代,他們活得是多麼的奔放啊。
  
  九、總結的話「上帝關閉了一扇門,一定會為你打開一扇窗!」:
  
  他們雖然是我們眼中典型的精神病人,但是他們卻有著我們常人所不可企及,不敢奢望的非凡能力。《禁閉島》里男主的高智商高能力,《美麗心靈》里諾貝爾經濟學獎的數學家在博弈論和微分幾何學的造詣,《亞當》中亞當對於天文學,天體運行研究的天賦特長,《瑪麗和馬克思》中馬克思速讀技能,雙眼同時看幾本書且過目不忘的本領,《宿醉》中艾倫的神算賭牌等均讓人側目景仰。
  他們擁有「超能力」,但是他們與世間格格不入成為異類,某種程度上說他們至少是不快樂的。不過要想幫助他們,治療他們,方式手法一定要慎重。用無邊深沉的愛,用血濃於水的親情,用藍顏知己般的友情是最為恰當積極的方式。消極的對待諸如任其自生自滅,痛下殺手,讓其癲狂至死等,有時也是迫不得已的最後一招。科學的方法就是運用流行的佛洛依德學說,哲學思維對患者進行解構實驗,粗暴血腥把人當畜生如「腦前額葉切除手術」 ,溫暖體貼人文關懷如「角色扮演」的群體治療法,也有懷了好心沒得好報的心理醫生,《瑪麗和馬克思》中瑪麗將馬克思作為精神病患者為研究對象出版了一本暢銷書,本希望以此慰藉馬克思,不想馬克思勃然大怒,當即翻臉。《反基督者》中作為丈夫的心理學醫生面對妻子的不可理喻,更是做到大義滅親,讓你早死早超生。
  大千世界,波譎雲詭,世間百態,五花八門。面對殘酷的現實,浮躁的人生,也許我們每一個人都應該捫心自問:「心靈,在何處安放……」
  
  2010-4-2
  
配圖分頁完整版請點擊:http://www.mtime.com/my/luanbu/blog/3903781/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