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隔離島--Shutter Island

禁闭岛/不赦岛(港)/隔离岛(台)

8.2 / 1,491,734人    138分鐘

導演: 馬丁史柯西斯
編劇: Laeta Kalogridis 丹尼斯勒翰
演員: 李奧納多狄卡皮歐 馬克魯法洛 班金斯利 艾蜜莉莫蒂兒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Felipe

2010-04-04 07:23:39

《禁閉島》:精神病院與人物性格




 

    精神病院題材的影片為數不多,但大都給人印象深刻,比如傑克尼克爾森的「飛越瘋人院」,高倉健的「追捕」,以及馬丁西科塞斯的最新的這部「禁閉島」。也許是這類影片題材較窄,不屬於主流範疇(如愛情,英雄救世之類),而且拍攝起來要做大量細緻入微的工作,對劇本要求也非常高,稍有不慎便吃力不討好。所以說鮮有人涉足。在稍微擴展一點,精神病題材的,比如克里斯蒂安貝爾的「機械師」,像這部片想也不用想,票房絕對差,想一想就知道,週末難道你會帶著你的女朋友去看一部艱深晦澀的陀思妥耶夫斯基式的電影嗎?不會的。但是不叫座,並不意味著不叫好,克里斯蒂安貝爾在片中的演技值得稱道,人物形象讓人印象深刻。還有純弗洛伊德的心理片「硬糖」,看此片過程中我心裡壓力非常大,正因為如此,我不得不承認,片中女主角演得非常好,就此觀點還和某人產生過激烈衝突。這就扯到這篇文章的主題,一部電影各種元素中什麼最重要?從藝術性的角度來說,人物塑造最重要,劇情是為人物性格服務的,這一點和小說有相通之處。但小說可以完全由作家發揮,人物塑造好壞完全取決於作家的筆,而電影不一樣,劇本寫出來,最終是要靠演員來演繹和詮釋的,那麼演員表演的水平佔十分大的比重。演員是角色的載體,演員演得不好,人物精神和性格是沒有辦法完全傳達出來的。

    那麼,怎麼樣才算是演得好呢?要理解一下好演技的評判標準,首先我們要了解一下演技分為幾種類型,從低到高分別是:本色演出,定位演出,隨心所欲。

    本色演出是最容易的,因為演員本身和角色之間都差不多,舉手投足,表情等,不需要刻意的去改變自己。平時是怎麼樣,在鏡頭前自然而然就好了,所以一些新演員都是先演一些和自己的本人形象相近的角色。舉個例子,要一個平時內斂不怎麼說話的演員突然出演金凱利、曾志偉那樣的大大咧咧的誇張角色,基本上不可能。演出來也非常不自然。

    所謂的定位演出就是演員只演一種類型的,或者在相近的角色之間換,為什麼經常見到一個人就知道他是奸詐角色,或者一個人一出來就有老大的派頭,不是黑社會老大就是警察老大,還有一些所謂「永遠的配角」,演配角演的爐火純青,把主角的鏡頭都搶了,可就是沒有當過主角。像這類的演出就像挖溝渠,溝渠挖好的話一直走下去很順利,演員舒服,觀眾看得也舒服,但是想跳出來另有突破就很困難了。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前007演員皮爾斯布魯斯南,他出演007很少人覺得不合適,風流倜儻英俊瀟灑,自從不當007後,嘗試變形的數部電影表現都平平,這就是演員有時候反而被電影裡的角色定性了。所以從這個角度來看,為什麼新任007丹尼爾克雷格剛上任不久,就跑去不停的接拍別的片子,什麼「黃金羅盤」之類,就是為了不讓自己深陷到被定型的尷尬狀態當中。

    最後一種演技就是最高層了,我把這一層稱為「隨心所欲」或者「爐火純青」,都可以。望文生義,演技達到這樣的演員,無論演什麼樣的角色的得心應手,不得不讓人佩服,我覺得要到達這一境界,沒有一定的天賦難以做到。當然我們說勤能補拙,刻苦固然非常重要,但是到達較高級別之後,在想往上提高,對於一般人會變得難以企及。愛因斯坦不是說過一句著名的話麼:「成功要靠99%的努力還有1%的靈感」。我還記得中學時候牆上愛因斯坦的畫像下就寫著這麼一句話,但實際情況是,這只是上半句,愛因斯坦還說了下半句:「但有時候,那1%的靈感往往比99%的努力更重要」當然當然,我承認,這下半句話是要適當的被和諧的,如果我們把這句話掛在學校的牆上,那學生們都說:「啊,那我們都不要努力了,就去找那1%的靈感好了,畢竟1%比較重要」。那不行,別忘了完整的成功是99%加1%,而不是99%,也不是1% 。大家如果練體育項目,或者彈奏樂器的話必然對這句話深有體會。就舉練鋼琴的例子來講,對於同一個初學者,每天練八個小時,和每天只練1個小時,效果是完完全全不一樣的。但是到了較高的層次,基本功甚至各種高深的技巧都已經掌握了, 能夠彈奏複雜的曲目,到了這個時候,是什麼來取決於一個人彈奏水平呢?同樣的曲目,不少人能彈下來,朗朗也能彈下來,憑什麼朗朗就能拿獎,得到國際範圍的認可,而很多中國學生彈鋼琴,每天也有練夠那麼多小時,為什麼聽起來就是差一點東西。回到電影上來,能達到這種境界的好萊塢演員比如傑克尼克爾森,西恩潘,梅麗爾斯特里普,為什麼會給他們「影帝」「影后」的稱號,不是沒有道理的。

    好了我上面講了那麼多演技的分類,讓大家有個簡單印象,那麼評判演技的標準到底是什麼呢?其實並不復雜,兩個字——自然。演員演的好不好,就看演的自不自然,他或她在鏡頭前展現的是不是影片中的角色。比如那部「阿甘正傳」,大家看的時候不會想到影片中那個人是湯姆漢克斯,而是就把他當成那個傻傻憨憨的「阿甘」,不會想成,這個人由哪個演員演的,而是覺得,好像鏡頭僅僅是客觀真實的記錄下角色本身的生活。自然就是人物看起來舒不舒服,是不是「真的」,而不是「演的」。這就要求演員變成角色,而不是僅僅是讀完劇本後模仿角色的行為。演得好的角色,是會讓人印象深刻的,印象深刻不是說非得要用誇張炫耀似的演技,而是靠真誠自然來打動人心。

    所以說我們為什麼奧斯卡的最佳演員有時會是一些以前都沒聽過的演員,往往這樣的演員就憑著一部片一下子就奪得了奧斯卡。他們的演技真的比別的提名者好嗎?不一定,但往往他們就是由於「不出名」而得獎了,正好碰到合適的角色能讓他們發揮,就這麼一個特定角色,讓他們演的非常自然十分傳神,也許換另外一個角色他們又演的不那麼好了。之前也沒有什麼「被定型」的片子讓大家對他們有個先入為主的印象,所以說,就算他們是本色演出,評委們也不會在意,因為在那部片子當中,他(她)把角色演繹得淋漓盡致。

    但是明星們則不一樣,迪卡普里奧出演泰坦尼克,一下變成世界知名的小生,可以數一數,他擺脫「花瓶」形象花了多久。有意無意的,人們總是會拿以前的東西和現在的東西做對比,這樣的對比有兩層意思,一要和以前的形象的對比,二是比以前演得好不好。但迪卡普里奧們又不能刷掉過去,當成一個新演員,讓別人對其重新認識,所以他們能做的是背著以前的包袱一步步前進,一點點得到別人的認可,磨練自己。

    迪卡普里奧的精神是值得稱讚的,不停的努力, 挑戰各種多樣角色,像著心中的奧斯卡前進。還有布拉德皮特,已經是一線巨星了,隨便接一部片片酬都高到不行,按照一般人的邏輯,接一點娛樂大片得了,不需要那麼高的演技要求,演起來輕鬆,錢賺的也快。但是他們卻不停的努力,屢次被提名,屢次失敗,但目標只有一個,奧斯卡小金人。說句實在話,比起那些「天生戲骨」而言,布拉德皮特和迪卡普里奧不是那類非常具有天賦的、天生會演的明星,年輕時都是靠帥哥形象出名。經過那麼長時間的鍛鍊,演技提高不少,但到達爐火純青的境界尚有距離。但只要他們一直努力這樣演下去,心中那股氣一直在,不說行了行了就這樣了,奧斯卡是遲早的事。

    演一個角色, 演不到位就不說了, 演過了, 也不行,觀眾就會看得彆扭。在「禁閉島」中,迪卡普里奧的水平和好幾年前的「飛行家」對比 ,有了很大 進步。以前在 「飛行家 」中,雖然可以看出,迪卡普里奧為了演出角色那種偏執的精神,的確下了一番功夫,據說拍完戲後自己的行為習慣都變了。但是那部片也沒能給他帶來一尊小金人,因為雕琢的痕跡太明顯了,演的不自然。有一個場景不知道大家記不記得,迪卡普里奧在一個洗手間獨角戲,表現他有潔癖,對著那個水龍頭下不了手 不敢去抓,心理鬥爭了很久,好不容易像經歷了生死劫一樣扭開水龍頭把手洗乾淨了,扯了無數衛生紙來插手,後來走到門口想出去,發現還要拉開那個門把手才能出去。這個時候他心理鬥爭的時候竟然把手放到髒兮兮的牆壁上,這個是屬於十分嚴重的硬傷,也不是他的失誤,而是整個劇組的失誤,我估計整個劇組沒有一個人有潔癖。這怎麼可能呢,一個稍微有點潔癖的人,都不可能可能把剛洗了的手放到廁所的牆壁上,而且這一幕還是想表現他有嚴重潔癖。

    一個角色就是一個容器,好演員像水,倒到容器里,自然而然的變成了容器的形狀。但反過來說,如果為了穿鞋子而用刀把腳削成鞋子的形狀,最後的確也伸進去了,大家也知道過程很辛苦,但這樣的效果恐怕不是觀眾希望看到的。

    估計說到這裡,還是有同學會問,演的好不好的標準是自然,可是,怎麼才算是自然呢,個人的感受都是很主觀的東西,我就覺得演員演的都差不多,分不出什麼自不自然。有沒有更直接的判斷方法,有的。

    舉個例子大家就明白了,「飛躍瘋人院」,還是說這部可以寫入教科書的經典範例。隨著劇情的延伸,是否會和片中的人物「感同身受」,自己對裡面的角色,他們的喜怒哀樂自己都有切身體會,或者對片中的角色傾注了感情。像那個女院長,如果看片子的時候你腦中閃過這樣一句話:「氣死了,這個人怎麼這樣,如果是我我就當場掐死她!!」如果你這樣想,那就要恭喜這部片了,成功的塑造了人物形象。至於能引起你憤怒的那個女演員,自然不用說,當年的最佳女配角。看到結尾,你又會對男主角產生深深悲憫,為他憤憤不平。那又要恭喜尼克爾森,當年最佳男主角。就是這麼簡單。再舉一個例子,2006年的影片「末代獨裁」,那個獨裁者,看著看著,你突然覺得,這樣的人太可怕了,我絕對不要在這種人身邊,給我當首相我也不要,你已經「害怕」了片中的這個任務,那就說這個角色是成功的,演員演得是好的。可能外國的片子大家說起來沒什麼印象,舉香港片的一個例子,同樣是令人「害怕」的角色,黃秋生早期的所謂「人肉片」,像 「人肉叉燒包」系列。大家有看過的話什麼感覺?是不是毛骨悚然,那就是了,也不要去分析黃秋生演得自不自然了,你覺得在片子裡看到黃秋生那個面無表情的臉都覺得毛骨悚然,那他就是演得好了。有些同學說還可不可以舉一個更大眾化的例子,因為上面的片都沒看過。好那我在舉一個例子「魔戒」,這個相信大家都看過了吧,下盜版你都看過了。看完魔戒,你對哪一個角色印象最深刻,可能你說我對哪一個人物都沒什麼印象(花痴尖叫看帥哥型的少女觀眾除外……),連他們那隊護送戒指的團隊有幾個人都記不得了,倒是覺得那個怪物格魯姆比較噁心,手腳細長像蜘蛛一樣,還黏糊糊的,那就是了。魔戒最出彩的角色就是那個格魯姆,不用管它是人演的還是電腦做的,那個人物是最豐滿,塑造的最好的,所以你對它有印象。

    相反的,看過一部片如果 沒什麼感覺,第二天睡一覺起來,還要仔細想想,誒呀,我昨晚看那部片是什麼來著?那只能說片子不好,演員演得也爛。

    最後還是題一下「禁閉島」這部片,剛開始30分鐘很有一點希區柯克的感覺,心中隱隱覺得這樣下去的話,2011年的奧斯卡影片都提前出爐了。後來影片結束,觀點還是有所變化,如果要拿下奧斯卡,除非沒有同級別的影片,否則最佳影片比較困難,為什麼,因為本片沒有一個確切的主題,用通俗點的話來說,本片沒有「昇華」,但這又是屬於另外一個討論範疇了。

 

 

 

                                                                                                      Zyyy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