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聖誕夜怪譚--A Christmas Carol

圣诞颂歌/奇幻圣诞颂/圣诞夜怪谭

6.8 / 129,452人    96分鐘

導演: 羅勃辛密克斯
編劇: 查爾斯狄更斯 羅勃辛密克斯
演員: 金凱瑞 蓋瑞歐德曼 柯林佛斯 羅蘋萊特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Luc

2010-04-04 19:37:27

《聖誕頌歌》:守財奴的一夜癲狂


   運用最新的3D視效和「表演捕捉」技術,羅伯特•澤米吉斯再一次帶來了熱鬧的聖誕節奇觀。《聖誕頌歌》就像是《極地特快》的續集,絢爛的CG場景,奇幻的穿越題材,具有教育意義的古老主題,都與澤米吉斯的舊作一脈相承。影片雖然改編自狄更斯的原作,但在商業製作的框架下,已然更加娛樂化。過山車般的運動鏡頭充斥螢幕,鬼魂們才是真正的主角。
  
  表演捕捉「徵用」凱利
  
   雖說金•凱利在影片中一人分飾四角,但觀眾也只是在努力尋找人物眉眼中的跡象。在強大的電腦模擬面前,凱利的表演被數據化,加工化,乃至於二次開發。影片中第二個精靈-類似於上帝般高大的聖誕仙人,相貌和性格與凱利最為相似,而其他的兩個精靈乃及懺悔前的斯科魯奇本人,只能算是摘取了凱利的一點點口音和背影。畢竟角色間相貌差異不小,動作又時而卡通時而寫實,金•凱利在《聖誕頌歌》里充當的,更像是個提供數據的「人肉木偶」。其實,以凱利為原型的3D動畫片,以前有個還算成功的《霍頓奇遇記》。大像當然不能用來捕捉表情,可即便不去聽凱利的配音,也能從舉止上發現他那無厘頭的勁兒,比起《聖誕頌歌》裡的亦步亦趨,反而更加輕鬆有趣些。不過,在《聖誕頌歌》的結尾處,懺悔後得到心理救贖的斯科魯奇,身上的「凱利」味道激增,總算有了些撥雲見日的快感。
  
   而且這個「人肉木偶」的工作量說來也不小,換做他人可能就不樂意了。一來對演員的要求很高,需要關在小白屋裡,對著攝影機自說自話;二來雖是表演,但還要被電腦再度加工,萬一精妙的神情沒有複製出來,豈不白忙活一場。再者說,這獨角戲表演起來也不輕鬆:全身上下要套定特殊的纖維緊身制服,遍佈350個LED感應光球,臉上被點滿了「麻子」,頭上扣著接受表情信號的頭盔,在60英尺見方的小房間裡上躥下跳,被無情的紅外射線來回掃瞄…難怪另一位只當配角的科林•費斯已經大叫受不了了。這種活兒,說來也就金•凱利能夠做的出,堅持得下來,敢於嘗科技的新鮮,是他從《變相怪傑》中一路走來的勇氣,也是《格林偷走聖誕節》帶給他和片方的信心。在技術上,澤米吉斯的此片比《極地特快》和《貝奧武夫》當然精進了一步。這功勞,一半屬於更加敏銳的傳感和掃瞄技術,連視網膜都不放過,細微之處塑造真實;另一半,也要歸功於凱利異常豐富的面部表情。他獨一無二的鬼馬臉龐,比之湯姆•漢克斯更適合「徵用」來做「捕捉實驗」。澤米基斯為了試驗自己這個法寶,已經到了有些偏執的地步。他在拍攝《極地特快》時,特意創立了ImageMovers 數位工作室,每一次拍片中升級技術,在感應器的數量和位置上下功夫,並專門設立了動畫師預先設定攝影機的角度,捕捉下演員的最佳空間座標。這樣做,既有利於提高畫面的真實性,也方便了後期的剪輯。
  
  影片既然決定用全盤動畫來替代真人表演,可又不能完全擺脫演員,表情捕捉是個折衷的方案,但僅限於幾位主要角色身上。斯科魯奇那些飛翔、穿越、逃跑的特效,可算是今年動畫片中不錯的運動鏡頭,如「蜘蛛人」一般,讓觀眾有了過山車式的臨場感。但具體到一場現實中的舞會,影片裡的男女都可以擺脫地心引力,在空中擺出真人所不可能的造型和舉止,就讓本來屬於現實批判題材的影片,變得娛樂惡搞化。彷彿跳舞的一對胖男女,不是百年前的倫敦百姓,而是綠皮膚的「史萊剋夫婦」。相對於幾位主角的精巧細打,刻意修飾,那些配角和群眾演員顯然被導演忽略了,他們和其他3D電影裡的人物沒啥兩樣,都還是粗糙的純CG作品。眼中無神,只有誇張的造型和動作,沒有使用動作及表情捕捉的他們,必定與主角們形成差距,澤米吉斯也只好拜託觀眾們去主動忽視。反過來,這更襯托出某些特定的情感場景上,表情上確實有了進步。譬如年輕的斯科魯奇與女友分手的一幕,雖然人物不多,卻刻畫出了二人的心理活動。分手時眼神的交流,傷心與沮喪溢於言表,不單年老的斯科魯奇懊悔萬分,就連觀眾都可能被真情所感動。與其說影片的虛擬的表演耗費了金•凱利大量心血,不如說是特效師重塑了斯科魯奇這個經典的守財奴形象。或許將來有一天,凱利、加利•古德曼們都可以不再需要,因為他們的表情,已經存在据里了。
  
  「解剖」狄更斯原著
  
   當年狄更斯撰寫《聖誕頌歌》時,他正陷入生活的低谷,因為前一篇小說的銷路不佳,加上新生的孩子又增加了家庭的開銷,迫於生計,他寫了這篇不長的寓言式小說。可沒想到,無心插柳的《聖誕頌歌》一出版就受到了倫敦人的歡迎,一時間風靡整個英國乃至於影響到大洋彼岸的美國。當時是1843年,狄更斯正處於創作的承接階段,5年前,他完成了自己的代表作《霧都孤兒》,獲得了空前的成功。對底層貧民、兒童的關懷和世間黑暗的控訴讓英國人對狄更斯肅然起敬。此後的《尼古拉斯•尼克爾貝》也繼續對資本主義的貪婪和虛偽,學校教育的愚昧進行了有力的批判。所以,在《聖誕頌歌》里,讀者和觀眾繼續看到了狄更斯憤懣的筆觸,那些無助的貧困孩子,長大後就會變成罪犯和妓女,而資本主義大都是守財奴,聽任這個世界道德和良心淪喪。也可以說,篇幅較短的《聖誕頌歌》,是狄更斯從著眼於苦難人群的中期,向更廣闊、更深入揭露資本主義全貌的晚期過度的作品。在之後的創作高峰里,他寫下了傳世之作《雙城記》《遠大前程》以及半自傳體的代表作《大衛•科波菲爾》。
  
  相比狄更斯那些切服入骨的大篇幅作品,《聖誕頌歌》在於塑造了一個經典人物,也賦予故事直白的寓意。勸人向善的主題,光明溫暖的結局,更適合聖誕節的家庭氣氛。早期電影改編這樣的小說,比長篇累牘的複製巨著相對容易,狄更斯的三篇聖誕小品,從默片誕生起就被青睞。因為「Merry Christmas」的太具有節日意義,就是狄更斯讓這句短語成為聖誕雪花中的熱情問候,配上「平安夜」的旋律,讓孩子大人都身感溫馨,也讓讀者想起了那個在夜裡被突然感化的老守財奴。《聖誕頌歌》和守財奴「斯科魯奇的故事「,曾經二十餘次被搬上螢幕,十餘次改編成連續劇和動畫片,最早的版本可追溯到1913年。其中最著名的電影版,還是1951年布萊恩•戴斯蒙德•赫斯特執導,阿拉斯泰爾•西姆主演的《斯科魯奇》。這是公認的最符合狄更斯原著精神的版本,著重刻畫了斯科魯奇本人的成長過程,他如何從難產中倖存,如何在拜金的資本主義社會裡原始積累,性格演變成極端的自私與頑固。因為西姆的表演太過經典,其他版本難以超越,所以之後的創作者們都另闢蹊徑,對原著做了不小的改動。譬如1970年就拍出了音樂版,簡化了劇情,插入了歌舞,阿爾伯特•芬尼的表演同樣精彩。同樣,老戲骨如比利•莫瑞和麥可•凱恩,都對守財奴的故事做了鬧劇式的再次演繹,置換了背景和時代,給讀者們帶來新意。而最具有普及意義的兒童版本,當屬迪斯尼在1983年的動畫片《米奇的聖誕頌歌》。頭戴高帽,手拄枴杖,坐擁上億資產卻對唐老鴨和三個小侄子一毛不拔的斯科魯奇•麥克唐納叔叔,成了迪斯尼最經典的動畫形象之一,甚至登上了《福布斯》的虛擬富豪榜首,讓孩子們體會到什麼叫世間「最吝嗇的叔叔」。
  
  無法擺脫「黑暗」的聖誕旋律
  
   作為一部主打聖誕檔的影片,《聖誕頌歌》少見的在影片中加入了現實的陰暗元素。雖然結局依然光明,但這並不符合迪斯尼一貫的主旋律,沒有從一而終的「閤家歡,大團圓」,只因狄更斯在原著中的批判性無法略去。導演澤米基斯喜歡這部作品,認為其「具有很強的畫面感,適合改編成動畫電影;而奇幻式的穿越情節,又必須得用到大量的電腦特效」。的確,在鬼魂出沒的場景里,特效渲染了影片的詭秘和恐怖氣氛。身著睡衣的斯科魯奇,躲在床上,眼睜睜看著房門把手被擰開,馬利的幽靈衝了進來,一如心理分析中每個孩子都會有的兒時噩夢。尤其是第二個段落的轉折里,本來是個笑嘻嘻,可愛陽光的聖誕仙人,突然變得消瘦陰冷,腳下還佝僂著兩個如「戈倫姆(《魔戒》)」般的窮孩子。更是對於上世紀資本主義的殘酷性所進行的揭露,雖然真實,但猛得出現在影片中,還是有些恐怖的涼意。孩子們是否會被骷髏和死神嚇到,他們能否理解這層社會涵義,可能一些父母會持與導演不同的觀點。
  
   還有一個問題,也是造成本部《聖誕頌歌》上座後票房不盡理想的原因,那就是動作場面與說教劇情的脫節。對於現代的觀眾來說,大都能接受關於斯科魯奇的諷刺、喜劇版本,對於打著娛樂旗號,卻一本正經的道德譴責卻可能並不賣帳。觀影經歷則一會兒高到興奮,一會兒悶到老套。每當斯科魯奇隨著精靈在夜空飛翔,被馬匹追逐逃竄,於冰凌雪花間滑翔於屋頂時,大人小孩都有飄飄然的速度感;可一旦回到了陰暗的室內場景時,卻又得忍受殘酷的自責和懲戒。在十九世紀時,這是狄更斯的現實筆力,可到了今天,特效的重新繪製和渲染,觀眾們卻少了設身處地的動情。技術狂人如澤米基斯必須面對此類的問題,如何讓絢爛華麗的CG服務於古老的主題情感,而不僅僅是模擬演員的表演。在炫技之外帶來深層次的感觸,在如今的經濟危機下,重新喚起觀眾對良心的珍惜,這才能真正對得起狄更斯,對得起斯科魯奇這個老牌反面教員。
  
  Luc,2009年11月29日於巴黎
  發表於《看電影 午夜場》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