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M--M

M就是凶手/可诅咒的人/凶手就在我们中间

8.3 / 168,533人    117分鐘 | 110分鐘 (2004 Criterion DVD edition) | France:118分鐘 | Germany:105分鐘 (2000 restored version)

導演: 佛瑞茲朗
編劇: Thea von Harbou 佛瑞茲朗
演員: 彼得羅瑞 Ellen Widmann Inge Landgut Otto Wernicke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axinlove

2010-04-07 02:33:03

《M[兇手M]》表現主義

************這篇影評可能有雷************

http://axinlove.com/2010/04/m/

《M[兇手M]》表現主義
by @xinl.ve 100406

傑作,推薦一看,但不能理解為什麼能位列Top 250: #56。

在藝術的表現力和電影理應具有的戲劇性與趣味性來看,《M[兇手M]》臻至極致。數十年後,Guy Ritchie的極具風格化的攝影、敘事等技法,本片導演Fritz Lang[弗里茨·朗]和拍攝《Sunrise:A Song Of Two Humans[日出:二人之歌]》的茂瑙早已為之,特別是Fritz Lang拍攝的本片,「沒有」過份玄乎的宏大主題,《M》單憑表現主義的風格登上了榮譽之巔。

借一段文字:
表現主義電影折射了當時的德國,同時也超越了當時的德國。他們思考的驅動力來自於戰敗後德國破敗的現實,工業社會的冷漠資本膨脹對人的異化塑造了他們思考的姿態——面向共同的人類精神世界發問。在表現暴力、謀殺和死亡的主題時,表現主義電影導演們無不傾向於在影片中製造出一種迷幻、扭曲和陰冷的世界。對於這樣一個世界心懷恐懼是全人類的共性,在這樣一個世界中逃亡出去尋找精神的安慰之地也是全人類的願望。當時的德國中產階級對現實不滿,帶有自由意志論的時代精神和社會反叛助長了表現主義的發展。參加表現主義運動的人,在政治信仰和哲學觀點上存在著很大的差異。其中有無政府主義者、虛無主義者,也有社會主義者。因此,表現主義運動從來不是一個完全統一協調的運動,也很少有始終如一的「純粹」的表現主義者。但他們也有一些共同的思想傾向和藝術特點,即不滿社會現狀,要求改革,要求「革命」。

按照上一段文字,《M》已經隱喻著因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失敗而陷入蕭條的德國社會有迎來納粹極權的可能,加上《Das weiße Band[白絲帶]》的推波助瀾,《M》的題旨好像真是如此。按照部份電影介紹的說法,柏林的警察歷經數月抓不住誘拐小孩子並殺害之的罪犯,無奈的普通人(電影中實際是黑幫組織乞丐、小偷和混混等違法之徒,真實世界裡少數演員還有被逮進去的情況發生)只好自己組織起來行使正義,「In the name of the law/people」。政府無能,老百姓有力,革命來改朝換代是可以的,《M》因此暗示了德國納粹的登台。並且導演Fritz Lang為了警示這種危險,在最後結局時,讓某個悲傷的母親說:「看好自己的孩子!」為什麼要看好自己的孩子?既怕被拐走(被殺),也是怕被誘騙(成為納粹)。

過份的解讀莫過於此,多少人真看出了晦澀的《Das weiße Band》背後幼年納粹的成長,抱著自己創造的幻覺可能誤讀了《M》。

忽視警察為抓捕變態兇手M付出的努力,並把抓獲罪犯的功勞歸功於黑幫代表的普通人,從而強化「人民行使正義」的電影主題,一廂情願地厲害。黑幫分子要找出兇手的動機是因為警察的掃蕩和宵禁政策極大地影響了他們的生意,並不是真要為民伸張正義。獨立於黑幫分子找尋線索的警察並非想像中無能,在嫌犯的住處搜尋到香菸、鉛筆屑,並在其家中設伏等待其回家後抓住之。在黑幫分子搶先一步帶走兇手後,兩個警察一個白臉一個紅臉地唬騙被落在辦公室的倒霉蛋,從而獲悉「普通人」一夥審判罪犯的場所。等等諸如此類,描寫政府、警察一方的情節,說明他們的效率其實還是蠻高的,並非電影的反面人物或者參照物。

召集法庭並為嫌犯指定辯護律師的最後一場是電影的高潮。「民意洶洶」的「小偷小摸們」在地下世界一本正經地採用了世俗裡的法官、辯護、控方和評審團的形式,要以師出有名的方式判處宣告嫌犯有罪。如此的安排,的確會讓人誤以為導演站在了人民的一邊,然而聯想表現主義電影中黑色、誇張、荒誕和顛覆性。正常的「形式」與風格化的電影格格不入,黑幫審判凶人的場景才是異常裡的正常。

截兩張圖,順便參考表現主義的特點:





1.影像:表現主義的導演注重具有象徵意味的造型,傾向認為電影的影像應該成為平面藝術。在構圖和佈景上下足了功夫。往往在一個構圖中用相似的形狀並列而形成相當具有表現力的鏡頭。表現主義電影經常摒棄常規的影象形態,採用傾斜、顛倒的影像,採用常規電影很少使用的特殊拍攝角度,畫面的明暗反差一般會很大。表現主義電影常用人物特寫和富有象徵意義的空鏡頭,使用特寫可以看作是在「放大」表演,增強戲劇性;而對環境的渲染可以看作是對人物行為和靈魂的「解釋」,力圖揭示人物行為背後的社會誘因。此外,主觀鏡頭也是表現主義常用的手法,表現主義藝術家輕視侷限於客觀的寫實,強調錶現「主觀的現實」。

2.表演:表現主義的表演一般比較誇張,基本放棄了寫實主義的表演方式取而代之的是展示迅速的變動、舞蹈般的動作、變形或扭曲的表情。

3.題材和類型:在表現主義的代表作品中,題材的特徵是顯而易見的,恐怖、災難、犯罪題材是最常見的,表現主義電影藝術家們往往從被扭曲的、陰暗的世界中去尋找素材,在那似乎與現實隔絕的、封閉的世界中,去挖掘人物內心深處的孤獨、殘暴、恐怖、狂亂的精神狀態。內容荒誕離奇,有時結構散亂,情節變化突兀,故事人物類型化,往往鬼魂與活人同時出現(《吸血鬼》等),生與死、夢幻與現實之間沒有明確的界線。表現主義電影導演們關注畸形社會中的心理非常態,關注那些焦慮與緊張的情緒,力圖透視那些狂亂行為背後的深層動機和原因,用主觀化的影像風格來反證社會事實,作品因此具有社會意義和社會價值。

56的排位,有了些許答案。

M.1931.720p.BluRay.x264-SiNNERS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