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M--M

M就是凶手/可诅咒的人/凶手就在我们中间

8.3 / 168,533人    117分鐘 | 110分鐘 (2004 Criterion DVD edition) | France:118分鐘 | Germany:105分鐘 (2000 restored version)

導演: 佛瑞茲朗
編劇: Thea von Harbou 佛瑞茲朗
演員: 彼得羅瑞 Ellen Widmann Inge Landgut Otto Wernicke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鬼腳七

2010-04-10 04:56:03

技術和表現,對於[M]的聲音筆記



  這部片子的名聲實在不小,當然了,它頭頂上的便簽個個都是閃閃發光:表現主義大師弗里茨·朗加上「世界上最好的演員」彼得·洛,再加上真實事件改編,加上第一部連環殺手電影,加上IMDB TOP排在#56,最後再加上弗里茨·朗的第一部有聲片,沒有理由不相信這是一部值得好好玩味的電影。
  但是我錯了,以上的所有頭銜都不足以概述[M]的根本核心,在最後一場戲到來之前,我一直以為這就是一部講述30年代變態殺人魔的有聲片而已,但是一場來自黑幫的審判生生地把這部110分鐘的黑白電影提升到一個絕非任何一部當代電影可以小看的地步,從[大都會]到[M],弗里茨·朗越發走向人的內心。
   但是首先,不可迴避的是,這的的確確是弗里茨·朗的第一部有聲電影,技術的革新往往是最基礎和決定性的。不過嚴格一點說,很多聲音元素還是缺乏的,甚至到大部份情況下,聲音只單純作為畫面的解釋而存在,弗里茨·朗似乎相當不放心聲音的表達作用,在好幾處都給聲音加上畫面來表達,比如警長在看關於搶劫案的口供時,對於現場的再現其實是聲畫重複的表達。其次,所謂「有聲」,更大程度上只是「有對白」,早期有聲片最直觀地意識到了語言可以直接參與影片,但是還沒有加入音效,除了對白,汽車,街道,道具,很難聽到環境的音效,當然更不用說表現性的音效和音樂了。再次,音畫同步看起來還是一個恪守的原則,一個聲音對應一個畫面,所有的聲音都是當下的寫實的,於今看起來還真是難得的感覺。
  當然說回來,這幾點僅能作為對今昔電影的聲音運用作比較而言,在有聲電影僅僅出現4年之後,弗里茨·朗就給出了這樣一部音畫結合的佳作,已然難以想像,況且[M]中還有一個重要的聲音元素,那就是兇手所哼唱的那首[皮爾金特],再次提出,那是在1931年,弗里茨·朗讓一個殺手哼著歌去殺人,並且讓這個關鍵性的元素——在情節上和聽覺上都同樣關鍵——重復出現,要知道,用哼著歌殺人而給人留下深刻印象的辦法來塑造變態殺人魔形象,至今還是屢試不爽的經典。(例子就不用舉了吧)
   除去聲音之外,最後5分鐘的審判,黑幫對於殺人犯的審判,以及那個辯護人所說的,「沒有人可以殺了人不負責,一個國家也不能」,這之中所表達的政治司法觀念,甚至對於人權的思考,只消聯繫1931年的德國現實,也不難略知一二。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