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戀戀伊斯坦堡--Crossing the Bridge: The Sound of Istanbul

跨越桥梁/仙乐飘飘欧亚桥/跨越桥梁:伊思坦布尔音乐

7.9 / 5,558人    90分鐘

導演: 法提阿金
編劇: 法提阿金
演員: Alexander Hacke Ahmed Ulug Cem Yegul Mehmed Ulug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鳥仔

2010-04-10 11:01:19

我用我的聲音記得你


我怕再過一會兒,腦海里所有繚繞著的影像跟聲音都會消失不見。所以,還是寫下來比較保險。

關於土耳其,關於伊斯坦堡,我以前所有可以稱之為深刻的印象僅侷限於Orham Pamuk的兩部小說(《白色城堡》和《雪》),08年歐錦賽上一路狂飆奔進四強,最後被德國隊絕殺止步的土耳其國家足球隊以及德國街邊最常見的三歐一個的土耳其肉夾饃Doener。今天總算可以再加上一個——這部由土耳其裔德國年輕導演Faith Akin於2005年拍攝的紀錄片《仙樂飄飄歐亞橋》。

有關一個城市的音樂記憶。

影片的線索人物為德國樂隊「倒塌的新建築」裡的貝斯手Alexander Hacke。出於錄製上部影片《勇往直前》(Gegen die Wand)原聲音樂時所激發的強烈好奇感,他帶著電腦,錄音設備和容量巨大的移動磁,穿梭於伊斯坦堡的大街小巷,尋找各式足以記錄,足以銘刻的土耳其音樂。在看影片之前,我曾慣性地以為導演所要追尋的音樂範圍僅是那些別具特色且正處於消失邊緣的民族音樂。然而,事實證明,我的思維框架還是太過狹隘。這趟音樂之旅的目的並非挽救或是警醒,卻只是為了呈現。簡單地鋪開,一路尋找,用鏡頭引導著觀者去靠近,去聆聽,用自己的感官去品嚐這龐雜而豐富的聲音中所包含的喜怒哀樂,人生百味。而影片開頭對準的是伊斯坦堡的迷幻搖滾跟嘻哈饒舌。

關於土耳其的定位一直是個比較尷尬的話題。「像一匹烈馬,從亞洲狂奔而來,一頭撞進歐洲」的地理位置,使得這個國家總是徘徊在歐亞兩個世界之間。影片開頭,伊斯坦堡路邊的一位路人就一語中的地說到,土耳其就是一個矛盾的國家,伊斯坦堡就是一個矛盾的城市。他們有屬於歐洲的一部份,也有偏向亞洲的一部份。如果說博斯普魯斯海峽是那道裂縫,土耳其就是橫跨這道裂縫的那一座橋。這裡的人總是在不斷尋找著關於身份認同這一糾結命題的答案。而這之中就有那些用土耳其語吼得聲嘶力竭的搖滾樂隊和用驚人速度把玩著土耳其饒舌的嘻哈家族。帶著全球化的標籤,搖滾跟饒舌隨著可樂漢堡一起,如同浪潮一般從所謂的西方國家鋪天蓋地地襲面而來。如何接納和調和如此生猛的外來衝擊,這是每一個身處鏈條之上的國家都會面臨的問題。而這個國家的年輕人,就在這潮來潮退的全球運動中,尋找著自我的新表達。他們的激情與歡欣連著他們的懷疑與不安,和這城市的呼吸一致,吐故納新。

隨後,影片的視線更加廣闊地發散開去,開始往更深更遠,也更為根部更為源頭的地方尋去。音樂就像血液一般在這個城市的每個旮旯里流淌,而那些歌者也如同這城市的脈搏一樣砰然跳動:和朋友一起開著車,挨家搜尋老唱片的女歌手;在博斯普魯斯海峽的落日餘暉中吟唱漂泊,嗓音渾厚而富有磁性的街頭歌手;在小酒館和小鎮婚禮上彈奏著傳統樂器Saz和Kemenche,與民同樂的鄉村四重奏;破例為這部影片不插電現場表演的影壇常青樹;雖稍顯富態,仍神情坦然,姿態從容地演唱著其80年代代表作的人氣女歌星;鬢髮灰白卻依舊健彈的先鋒領頭人;配合著蘇菲教(Sufi)僧侶旋轉舞演奏的傳統樂團;以及那位一襲紅衣的庫爾德女歌手。

這些人或是談論著老唱片上厚重的塵土,眼裡閃著如獲至寶的雀躍;或是走街串巷,時而停下來撓一下廣場上睡得四仰八叉的小狗;或是對著鏡頭剛想要示範一下土耳其音樂的傳統節奏,結果發現鍵盤沒有插電而兀自嗤嗤地笑開;或是表演得大汗淋漓卻渾然不顧;或是在一間古舊的土耳其浴室裡,唱得人心裡發冷,背脊發涼。這裡,我說的是那位一襲紅衣的庫爾德女歌手。剛一開口,她包含哀怨與悲愁的聲音就順著四週灰色的牆壁,盤旋而上,唱得我全身的雞皮疙瘩都起來了。這是一類被稱為「怨曲」的庫爾德語歌種。在土耳其,庫德人約占15%。而在1990年,被土耳其官方禁了10年之久的庫爾德語才終獲解禁。而在該片拍攝之際,庫爾德歌曲才開始被允許在公共電台中播放。庫德族的流離失所跟整個民族的傷痛與哀怨像是被全部擰在了紅衣女歌手的聲音裡,扯得人心陣陣地發疼。影片中,一個庫爾德男人回憶他逃亡時,在路邊看到「望見森林和水就是望見家鄉」的標牌時,回頭看到的卻是正在火海之中熊熊燃燒的家園。「怨曲」的翻譯極為貼切,而這歌聲里所要表達的實質,也就是在針對Pamuk小說的評論中最為常見的兩個字——「呼愁」。

其實,去北影參加這次由歌德學院承辦的Faith Akin電影展,我本是衝著那部《人生的另一邊》(Auf der andere Seite)去的(當然,這一部也十分精彩)。我萬萬沒有想到,這部本來不抱太大興趣的音樂紀錄片帶給我的震撼感倒更為強烈一些。或許,這也是為什麼,主辦方把它放在壓軸位置上的原因吧。(也或許,他們根本只是按著影片拍攝的時間順序來安排的。囧)這些音樂人的小故事構成了伊斯坦堡這個城市的大故事。音樂如同臍帶,將他們的生活起伏同伊斯坦堡的盛衰枯榮緊緊地牽在一起,動分毫,而牽全身。融入,接納,排斥,分離。離心力和向心力的相互作用始終存在於這個城市和居住在這城市之中的人群之間。然而,無論多麼矛盾,他們始終相依。

時光飛逝如白駒過隙,我用我的聲音記得你。   舉報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