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迷魂記--Vertigo

迷魂记/眩晕/AlfredHitchcock'sVertigo

8.3 / 427,362人    128分鐘 | USA:129分鐘 (1996 restored version)

導演: 亞佛烈德希區考克
編劇: Pierre Boileau Thomas Narcejac
演員: 詹姆斯史都華 金露華 Barbara Bel Geddes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奧利維

2010-04-13 05:32:22

電影《迷魂記》——規則就是用來打破的

************這篇影評可能有雷************

    霍華德蘇伯曾斷言,偉大的好萊塢影片絕不能以一場意外來收場。

        范達因二十則也規定了大凡正統懸疑小說必須在最後揭露答案。

        誠然,范達因那二十條規則早就被後來者破的差不多了,但是如此赤裸裸的用一場突如其來的意外結束影片一切糾纏與矛盾,並且馬上硬切the end的行為即使在今天看來也不禁讓人有種「啊?這就完了?」的被欺騙感……

        如果一個本格派懸疑迷(比如良辰同學)以一顆期盼「結構精巧,出人意表」的遊戲懸疑的心——看完這部電影的話,必然會有種失落感,無怪乎在本格派大興其道的50年代,本片上映後與希區柯克的其他影片相比反響只能算是平平。當然,它也沒有入選伯的那本《電影的力量》中提及的偉大電影的行列……不過,有趣的是,經過近二十年的發酵,一群代表新浪潮的新一代年輕影人挖掘出了深埋在這部影片詭異情節下的價值。

        在這裡我們且放下新浪潮電影人們的立論,只說說我的直觀感覺受到的刺激。

        先引用一下阿恩海姆提出的「張力」這一原則:觀眾的視知覺總是在通過簡化與張力來追求內在的動態平衡。本片的上半段缺失,失常的氛圍營造如果是一種失衡,那麼中段的高潮獨白就起到了一種復衡的作用,這自然而然會讓觀眾產生一種快感,大凡以懸念為賣點的電影就是如此,也大凡便到此為止了。不過這裡的重點是,本片還遺留了近一半的時間在那段千鈞繫於一髮的感情戲上,而最鬼的就是,正是這一段完全可以獨立構成另一部影片的情節,隱喻著一些東西——男主角的恐高症源於高度與同伴墜樓自責的重疊(失衡);對於女主角的愛,則是真人與陰謀蘇創造的幻影的分離(失衡),而最後高塔上的那段戲,重疊的分離克服了恐高與抑鬱(復衡),那個嘎然而止的意外(強失衡)則讓深扎於男主角內心的分離得到了重合(復衡),也正是這段情節,讓觀眾(我)在短短十分鐘由中段復衡的釋然中伴隨著男主角的內心同時受到失衡與復衡的雙重衝擊,並最後以一個失衡重音結束。……從某種意義上說對於張力的如此「玩弄」是一種折磨,我在影片的結尾也跟著一塊倒下了。

        雖然站在傳統的影評價值觀上,我們可以簡單的把影片前半段的陰謀故事(造成主角精神上的錯亂),和後半段的愛情故事(女主角的死)作為一種道德上的贖罪,一種宿命之類的宗教情結,不過到了希區柯克手裡就是這麼不得勁。我提醒自己別上這胖子的當,(雖然也許這些想法正中了導演的圈套,不過這不重要了,因為影片上映後就不再屬於創作者的了。)但任何左的評判在此都顯得微不足道,因為所有片後的思考都隨著那一下子給一併摔得支離破碎了。除了「你害怕的是否就是你害怕的,你所愛的是否就是你所愛的,你的動作是否就是你的動作……」這樣的唏噓。以及更重要的如同坐過山車般的心理體驗。

        一切只因為那胖子在關鍵的地方打破了幾個規則。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