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愛在波蘭戰火時--Katyn

卡廷惨案/爱在波兰战火时(台)/卡廷森林大屠杀

7 / 17,529人    122分鐘 | Germany:118分鐘 (Berlin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 | Argentina:118分鐘 (Mar del Plata Film Fe

導演: 安德烈華依達
編劇: Andrzej Mularczyk Przemyslaw Nowakowski
演員: Artur Zmijewski 瑪雅奧斯塔夏絲嘉 安德烈切拉 妲努塔史丹卡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小柏最愛老友粉

2010-04-17 23:57:49

看不見的機器都是有主的


《卡廷慘案》是波蘭第一部也是惟一一部描寫「卡廷慘案」的電影,2007年在波蘭首映時,輿論曾批評總統候選人萊赫·卡欽斯基利用影片給自己拉票,批評者包括導演瓦依達,他說:「這是一部哀悼的電影。不允許政治立場來操弄。」

又變成了德國人的罪行

4月2日,俄羅斯國家電視台文化頻道在黃金時段首映了波蘭導演安傑依·瓦依達的《卡廷慘案》。據估計有1億俄羅斯人觀看了這部影片。波蘭總統專機失事後,4月11日,俄羅斯國家電視台1頻道臨時改變播出計劃,再次於黃金時段重播《卡廷慘案》。

完成於2007年的《卡廷慘案》是波蘭第一部描寫這一歷史懸案的電影。2000年,瓦依達獲得奧斯卡終身成就獎之後,很多人以為這位大導演可以就此安享晚年,未料在81歲高齡,他又拿出了這部重量級的話題之作,而後第四次獲得奧斯卡提名。

這也是他個人色彩最重的一部電影。「卡廷慘案」發生時瓦依達14歲,和電影裡的小女孩妮卡一樣,他和母親空盼著父親能活著從戰場上回來。父親是騎兵上尉,他的名字一直沒有出現在陣亡名單上。幾年後他們才得知真相:蘇聯秘密警察組織「內務人民委員會」在蘇聯西部的一座監獄裡槍決了瓦依達上尉。1940年,由史達林元帥下令,蘇軍在蘇聯西部的卡廷森林槍殺了兩萬多名波蘭人,包括軍官、學者、教授、畫家,都是波蘭菁英階層。

「我記得很清楚,1943年德國的消息說那是蘇聯乾的,波蘭人和各國記者一起到了卡廷,挖開了萬人坑,所有的文件、遺物都支持最初的論點。德國人從卡廷把物證帶回波蘭,把遺物給了死者的家人,所以他們有了確鑿的證據。然後到1945年,蘇聯人突然回來了,這又變成了『德國人的罪行』。」2007年9月,《卡廷慘案》在波蘭首映後瓦依達接受採訪,有這樣的回憶。三百多萬觀眾使影片成為波蘭全國性的新聞事件。

在戰後波蘭整個冷戰時期,「卡廷慘案」一直是不能說的話題,直到1990年,戈巴契夫承認史達林政權的秘密警察對這一罪行負有責任。1992年,俄羅斯總統葉爾欽公開了有關此案的部份機密檔案,但2004年,由於相關執行人去世,對「卡廷慘案」的歷史調查又告暫停,至今真相尚未大白。

「最大的難題就在於,這是第一部講「卡廷慘案」的電影,你必須交代一些背景知識。」瓦依達說。

二戰當中波蘭受到德國和蘇聯雙重入侵,整個國家就是一個悲劇。影片開頭就極具象徵性,這也是瓦依達最擅用的手法。不知從何而來的一陣煙霧過後,一座鐵橋的一頭擠滿了人,正要逃離納粹的進逼;而橋的另一頭也有人往這邊跑來,大喊著:「蘇聯人打過來了!」

波蘭的命運就這樣糾結在若干參戰強國之間。瓦依達在影片中引用了1943年納粹德國宣傳部長戈培爾發行的挖開卡廷萬人坑的紀錄片素材。德國發行這些紀錄片,是為了轉移視線,搪塞自己的各種戰爭罪行,而英美對此又有自己的算盤。「德國人的指控也許是真的。」邱吉爾對當時流亡倫敦的波蘭總理、軍事領導人希科爾斯基將軍說:「布爾什維克可是非常殘忍的。」但羅斯福和邱吉爾也沒有公開流露任何反對蘇聯的言論,因為史達林眼下正是對付希特勒的重要盟友。於是關於卡廷的一切,大家都裝作看不見。

瓦依達希望以後還能有人拍「卡廷慘案」的電影:「那麼他們就可以不去管那些背景交代,拍出很好的心理片,表現罹難者的內心困境。或者也可以拍一部純粹的政治電影,講講西方如何對罪行視而不見閉口不談,也是個好題材。」

2008年2月,《卡廷慘案》參加柏林電影節,德國總理默克爾出席了影片首映。瓦依達再次強調這不是一部政治影片,「這是一曲輓歌,一部哀悼的電影。它太悲劇,不允許政治立場來擺弄。」上一次是影片在波蘭首映,公眾輿論曾批評總統候選人萊赫·卡欽斯基利用影片和這個歷史事件給自己拉票,瓦依達也站在批判一方。

在電影節上,影片得到的評價並不是很高。評論通常認為它的情節劇色彩過重,筆法老套。比如蘇聯士兵撕開紅白兩色的波蘭國旗,把紅色的布條掛回旗杆,意味政權的更替,白色的則拿來裹腳。這樣的煽動對影評人而言的確過於直接。但幾乎沒人否認影片結尾的份量。牢房裡每殺一人,蘇聯士兵便用水桶衝去地上血流,森林中冷酷而又熟練如同機械的槍決和掩埋,把每一個觀眾按進徹骨的寒冷。

瓦依達電影真正的「危險」

《卡廷慘案》在俄羅斯國家電視台播放後,短短幾天已有兩千多篇部落格文章討論該片。最為常見的是猜測探討這場屠殺的緣由。這類討論的主流看法認為卡廷慘案是報復行為,因為1920年蘇聯波蘭戰爭當中,有16000至20000名蘇軍士兵死在了波蘭的戰俘營。

也有觀點認為這是看不見的殺人機器——極權的嗜血本性。「別掩飾了,什麼看不見的機器,那是有主的。」一個反對意見說:「波蘭將軍被送到執刑室之前,成功的領導人(俄羅斯新教材中對史達林的定義)正從牆上看著他呢。」

俄羅斯一位知名網路影評人指出了影片的人道主義意味:「瓦依達電影真正的『危險』在於,從人性的維度審視這個政治慘劇,這讓現在俄羅斯謹小慎微的政客心驚肉跳。我們曾慣於崇拜虛假的偶像、虛假的理想,最重要的是,習慣於愛紅場上領袖的靈柩勝過自己父親的墳塋。這也是為什麼我們懷念以往的崇高,那是誇大了的崇高,因為它建在流血和暴力之上。」

但最明顯的意義,則是讓很多根本不知道:「卡廷慘案」的人看到這段歷史。「我很高興,雖然是在公映了3年之後,雖然是在不怎麼大眾的頻道(指首播的文化頻道),這個電影畢竟是在公共電視台放了。」一位第一次知道了「卡廷慘案」的網友說:「這一步雖然邁得不大,但值得重視。能夠用自己的肉眼,從新的角度去看二戰當中的許多事,我覺得對我、對我們國家的很多人都非常重要。」

這恐怕是最令瓦依達欣慰的反應,他一直說這部電影尤其是要讓年輕人看。「隨著時間推移,我們能看到的歷史記憶越來越少了。對年輕一代尤其如此,他們有完全不同的生活,面對完全不同的問題。但我想了解我們自己的歷史是至關重要的,因為那是教訓。如果有的問題我們不談論、藏起來,始終當作秘密或者禁忌,那非常危險。」   舉報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