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最後一封情書--Dear John

分手信/分手的情书(港)/最后一封情书(台)

6.3 / 157,692人    108分鐘

導演: 萊思霍斯壯
編劇: 傑米林頓 尼可拉斯.史派克
演員: 查寧泰坦 亞曼達塞佛瑞 亨利湯瑪斯 理察詹金斯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小小農

2010-04-20 04:43:59

《分手信》兩個人的身影很美


   《分手信》,查寧.塔圖姆攜手阿曼達.塞弗里德,就像當年的《舞出我人生》,俊男配靚女,看著真夠養眼的。只是甭想聽到戲裡戲外同唱一首歌,兩人再怎麼賣力表演,珍娜.迪萬(《舞出我人生》女主角)才是真正的主角。

   看來是說遠了,其實我想說,在《分手信》里約翰與莎文娜在一起你儂我儂的橋段,屬電影中最靚的風景,而且在這段有情有意的互動中,倆人成熟的演技是能騙過觀眾的眼睛的。

   看片時,雖然察覺到了美好中存在的小小落差感,查寧依舊有型,而且成熟、野味十足;阿曼達卻稍顯憔悴,個別特寫鏡頭又放大了精緻下的瑕疵,但始終感動於「老鷹捉小雞」式的純美愛情。嬌俏動人的小丫頭跳到像城牆般敦實的男朋友懷裡,平平常常地談情說愛,這甜蜜的含糖量卻足有四個加號。

   我沒有看過原著小說,但能理解看書人在看到影片後,心底里落下的遺憾與不悅。這種矛盾通常發生在改編自浪漫文藝小說的電影中,影像無法準確表達出作者自話自語的精神世界,往往會直接降低影片的水準,可看性自然遜色於鉛字里包容的可臆想的斑斕世界。

   就像當年徐靜蕾改編斯.茨威格的《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一樣,史蒂芬.茨威格的小說文字是偏重意識流的,精神、思想是最強大的敘述力量,比施托姆的詩意小說還孤傲、自戀,這本身是轉化成影像的障礙,若要跨越它,只能從其他的角度儘量彌補。事實證明當年的《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是說得過去的影片,它除了把配樂《琵琶語》推進了流行浪潮里,不管怎樣還是講完了一個只在一頭燃燒的悲慘愛情故事。所以撇開這些客觀的形式差異,比較各式各樣的偶像劇,用一個簡單的愛情主題,微微顫動了你的心房,《分手信》做到這個程度,也就不好意思給滿心事只管戀愛的故事潑冷水了。

   原著作者尼古拉斯.斯帕克斯的兒子有輕度自閉症,據說在原小說中小男孩艾倫與約翰的父親都是自閉症患者,影片的確忠實於小說內容,但卻用了一種溫馨的方式巧妙地定義了人物的特徵,一生與銀幣為伴的偉大父親,和一個能與馬駒架起友誼橋樑的希望少年。而在影片中,看到理查.詹金斯的身影,這個時常用沉默、冷峻演繹角色的性格演員,自然而然地為他生動的演技加了分。

   機場上,從老爹送兒子回部隊,父子倆尷尬相對的畫面,到最後中風的老爹被放到醫院的走廊里,兒子為他念自己寫給父親的信,看到此時,真有淚在眼眶中打轉了,為從此孤身一人的約翰,更為那個不是「主角」的父親。其實約翰念的信內容,及長長的催淚情緒都沒能感動我,也不知為什麼眼睛就那麼濕潤了。

   悲傷的氛圍可以說是本片的基調,約翰與莎文娜幸福的日子不過是兩個星期,餘下三分之二的劇情就在鴻雁傳書的「意境」中展現相思苦,恨離別,別亦難。直到最後,約翰的父親去世,可憐的第三者也離開人世,約翰與莎文娜再續情緣。就這麼簡單,製造點糾結,然後皆大歡喜。

   唯一受人詬病的是一大段有關約翰軍旅生活的做作鏡頭,內容繁複,卻有失重感。還有就是一處讓人不知所措的「變心」,約翰找莎文娜要一個分手理由時,講述的一系列與蒂姆父子有關的救贖大義,真有點像故意找彆扭。至於組合後的全劇,整個就像教科書里分出來的、內容鮮明的三個段落,一定是少了連接彼此間的細節,所以有了骨質疏鬆的癥狀。總之,對於我而言,能享受電影前三十分鐘的輕鬆愉快,也滿足了。愛美之心人皆有之,看高大威猛的帥哥含蓄地愛著小巧玲瓏的美女,這景很好看。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