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隔離島--Shutter Island

禁闭岛/不赦岛(港)/隔离岛(台)

8.2 / 1,468,867人    138分鐘

導演: 馬丁史柯西斯
編劇: Laeta Kalogridis 丹尼斯勒翰
演員: 李奧納多狄卡皮歐 馬克魯法洛 班金斯利 艾蜜莉莫蒂兒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已註銷]

2010-04-30 19:56:53

老頑童的惡趣味。

************這篇影評可能有雷************

       

       作為好萊塢第一代科班出身的電影導演,在很多影迷的印象中,馬丁•西科塞斯是令人崇拜的宗師級人物,一部份影評人冠之以「電影社會學家」的頭銜,以此概括他一生的電影理念。個人認為這有些扯淡。因為老馬本人在現實中遠不如其作品背後的形像那般宏大肅穆——他既不甘於當一名傳統意義上的造夢工匠,也不喜歡臉譜化、模式化的英雄主義,他的性格與對作品風格的追求,其實是非常活潑的。對於《孤島》,有人說這是一部希區柯克式的嚴肅劇情片,更有人說這是一則偵探版蘭波式的精神病敘事片。老馬的玩性大發,有條不紊地把警匪模式、哥德式驚悚和社會學一股腦的塞進你的腦袋裡,讓這通大雜燴比其他人的竭盡全力來得更有意思。


    站在《孤島》背後的老馬將「這塊不起眼的三角形」塑造成那個世紀僅剩的一座「與世隔絕」的「孤」島。孤是島的核心,孤立——十一英里內沒有陸地,如果朝北面游,要一直到紐芬蘭才能上岸;孤寂——幽閉空間。島中,67具靈魂的重量,被馬丁以「走廊、隧道、天花板,以及幽閉空間恐懼症」困頓在了螢幕之中。從前,站在馬丁城市中央的,與城市一同吶喊的「人」如今轉移至孤島,人類的愚蠢和無力,已無法駕馭它的深邃。因此,島理所應當地成為了《孤島》絕對的主角,它誘發了整起案件、見證了一切變遷、最後再以一個旁觀者的姿態陳述,從始至終泰然自若。它已不再是某座精神病院或某所監獄,而是精神病院和監獄的代名詞,兼容著兩個社會裁決機構的優缺點,全部的正與邪。正如島上的天氣,一會驕陽似火,一會顫慄如冰。可以說,影片的暗色背景、冷峻基調,讓觀眾覺得老馬一開始純粹就是在撒著歡兒地玩表現手法。由於大眾對懸疑驚悚片整體構架的思維定勢,才會讓其以為老馬只是在嚴肅認真地講故事,因而才會上當,從而在感官上同時產生兩種效果,一種是「不知結果」的茫然,一種是「不知過程「的期待。即便《孤島》在形式上,做足了希區柯克一流片子的緊張與懸疑范兒,目的也絕不是讓觀眾在電影院裡尖叫或捂臉,而是要順著主人公日臻完善的冥想,去探求一個被生活逼瘋者的心理變異全貌。


    當年羅曼•波蘭斯基婉拒《辛德勒的名單》,理由是單純的不願重啟童年夢魘;老馬拒絕的理由則很牛逼,他說:「辛德勒是個太規整的好人」。所以,由李奧納多扮演的《孤島》里苦大仇深的泰迪,不僅不規整,還帶夾層,在成為執法官之前,其身份是曾在歐洲戰場作戰的美國大兵,親眼目睹了納粹湮滅前最黑暗的一幕。像所有從大動盪中走來的人一樣,他根本沒有做好抹去舊夢,迎接新生活的思想準備,就在以親弒親的家庭悲劇中,被輕易擊垮了。背景夠複雜,行為夠極端,一個皮實又擰巴的主人公,一場虛妄的自我構劃,老馬好的一直是這一口。從小在紐約皇后區的煙塵里長大的馬丁,鏡頭裡這些小人物,始終像滴在水杯裡的油,上下浮沉,既無力取代,亦無法融入,他們的孤獨感,放在時代的洪流里,都是無足輕重的。因此,從泰迪出現在精神病院重度區的那一刻起,就註定了,他根本已經毫無用處,也無去處了。在一個迷失的局中,一粒阿司匹林的幻覺,讓泰迪放任在假像的世界裡,與心魔纏鬥,把那些在現實中無法再企及的東西,變成盡在掌握,且有聲有色。影片過半時,那位全片都在失蹤的女病人拉出了電影一半尊榮,「這就相當於卡夫卡式的荒誕不經,精神病患者都否認自己神經錯亂。」電影最關鍵的線索就是這句看似無心、其實有意的暗指——極力否認精神錯亂的人,正是瘋子自己。《孤島》在這化虛為實的步驟里,變得驚心動魄起來。


    遵照精神主旨,馬丁傾向於把《孤島》打磨成一部恐怖片,玩得就是心理戰術,能把演員逼近爆發的臨近點才是王道。有了精神病人的身份,李奧納多身上那股孤注一擲的瘋狂勁再添抹上一層歇斯底裡的悲壯味道,對觀眾來說,這就相當於在IMAX的基礎上再加個3D,效果翻倍。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泰迪的悲劇在於他把自己置身於所作的事情之外,以為是在全心全意造福他人。而事實上,孤島上的所有人都在陪他玩一場RPG遊戲,泰迪對妻子唸唸不忘的愛才是誘發「孤島」誕生的根源,想要結束噩夢,只有面對自己的心。老馬為李奧納多版的偵探波蘭添加了「暴力」的新武器,雖說性格的完全陰暗並不是李奧納多的Style,但將這種形而上的暴力落實到表演上來,並能標本林立,信手拈來,的確是一件很費功夫的事情。從年輕時的收放自如到如今幾年的吹鬍子瞪眼跳大神,李奧納多顯然對這樣的表演模式輕車熟路起來。


   《孤島》給人的最大驚喜,是它非常直接告訴觀眾:故事並不簡單,肯定有不少貓膩,您了就等著好戲吧!放棄了開篇的故弄玄虛,而是一開始就大張旗鼓的嚷嚷——我就是要嚇你一跳,然後藉助光影的運用、場景的調控、機位以及視角的變化、色調的心理暗示、乃至視覺特效的運用,將影片緊張感營造得滴水不漏。讓人驚呼老馬對於電影的掌控力是無懈可擊的同時,執迷於「從心所欲不逾規」的境界中。


    回頭再看影片,從細節到結構的過渡與變化,不僅僅是老馬功力深厚,而是有了種萬花筒般效果的趣味性。你會覺得以老馬如今的地位,還能擁有如此新鮮的活力,實在是影迷們的幸運。老頑童在玩弄惡趣味的同時,把電影最本質的關注點設在了人物身上。在所有技巧手法的背後,實實在在的講述一個感人的故事,所有主體情節的演變,都只是為了解釋主人公內心的糾結,而這種糾結所包含的情感力量,相信看過電影的人都會難忘。






AtoZ
2010/04/17

【轉載請註明】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