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桃花泣血記--The Peach Girl

桃花泣血记/ThePeachGirl

6.9 / 188人    100分鐘 (18 fps) | 94分鐘 (1995 alternate version)


編劇: 劉江海 導演: 林福地
演員: 金玫 製片: 呂景松
演員: 金塗 陽明 玲玲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娜一瞬間

2010-05-02 23:04:01

一首鄉村理想家園破碎的悲歌


一首鄉村理想家園破碎的悲歌
《桃花泣血記》 「The peach girl」 1931年 導演:卜萬蒼
通過觀看天才演員阮玲玉的精彩表演,感受卜萬蒼的古典抒情式的電影風格,中國無聲電影的藝術水平也越來越高了。在敘事上,以「桃花」的花開花謝象徵著琳姑經歷「愛情」短暫、悽慘的一生,非常有感染力;電影衝突也異常集中緊湊,一對苦命情侶的掙扎和金母的阻撓,讓電影很有張力;特別是電影后半部份成兩條線索對比:琳姑重病彌留、苦苦等待戀人;金德恩終於不顧一切衝破母親的阻撓來見琳姑的最後一面。悽慘的愛情結局讓電影即使有了所謂的「大團圓」依然無法改變電影的悲劇氣氛,催人淚下。
電影開頭的那種鄉村理想的美滿家庭生活被琳姑的一次「進城」完全打破了,沒有了幸福安寧的家園,也沒有了溫柔勤勞的妻子,也沒有了正在青春芳華的女兒,只留下了孤獨的盲老人陸起;理想化的美滿家園完全破碎——不管丈夫、妻子還是女兒都是如此淳樸、良善的人,可最後的命運卻如此的冷酷,悲劇就此發生。「進城」是小小三口之家的噩夢,客觀上看,琳姑就是因為一次進城而做出了讓父親都看作是「下賤」的事情,父親去與金母理論,卻落得生活也沒了著落,似乎「城」是一個魔咒,將完美的家給毀了。而這裡的城市在影片裡成了罪惡的深淵,城鄉的矛盾激化開來,而直接的受害者就是單純、美麗的琳姑。
城市成為了罪惡的象徵,城裡人更成了討厭的人,電影一開始就把褒貶基調擺明:農村小孩子狂熱地報復、欺負「城裡人」,用泥巴侮辱、弄髒金母、金德恩;看來城鄉矛盾一開始就很尖銳,影片更是通過打敗偷牛賊的英雄——陸起一家破敗的故事,加深這一觀念。琳姑、金德恩的愛情恰恰就是所有悲劇的導火線,而金母更是所有悲劇發生的助燃氣。正因為她所堅持的固執的門第觀念,直接導致了琳姑的死。
金母的固執來源於舊社會的倫理秩序和門當戶對觀念,所以金德恩的「愛情不分財富貴賤」的現代理論根本不會對她造成任何影響,所以看得出來激進的現代平等、自由觀念並沒有對中國傳統根深蒂固的觀念造成多大的影響;這部電影更像是鄉村理想家庭的悲歌,有傳統地主階級的壓迫、有社會等級觀念的制壓,貧苦善良的農民離開農村走向城市只能走向失敗、破落。
電影中並沒有多少時髦摩登的現代化象徵,除了攝影機和旗袍,讓我們明確了那個時代轉型中的民國時期,通過金德恩和琳姑的自由戀愛,特別是金德恩的愛情觀念,證實了那個時代青年的思想解放;可占主導地位的仍然是傳統道德力量,比如金母的門當戶對理論、陸父對琳姑「羞恥下賤」的指責、周圍女孩子的嫉妒、鄙視等等,看得出所謂的「平等、自由」的思想信仰在中國除了少數進步青年,並沒有什麼人會相信。
這個悲劇源於琳姑的一次「進城」,影片中的「城」代表的是富裕的、有權勢的地主階級,直接的悲劇的行動人——金德恩急於實現愛情的理想,在瞞著金母、騙著琳姑的情況下,一味地想實現自己所謂的「愛情理想」,沒有周全地想好應對措施。其中有他自私、道德受指責的一面,也有他受西方摩登思想——自由主義、享受主義精神污染的一面。總之他的行為不僅僅只是單方面的原因,而影片所宣揚的觀念——城市是「萬惡之源」,也是很複雜地把這兩方面糾結在一起,不能很草率地全盤否定一切,也不能過於堅持任何一方,所以從這場悲劇也可以看出人們對傳統文化和西方強勢文化的反思,究竟是什麼導致了鄉村家園的破碎,不僅僅是西方強勢文化的侵蝕,也是中國自身傳統道德文化無法控制的結果。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