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一夜風流--It Happened One Night

一夜风流/NightBus/EsgeschahineinerNacht

8.1 / 112,736人    105分鐘 | West Germany:65分鐘 (cut TV version)

導演: 法蘭克卡普拉
編劇: Samuel Hopkins Adams Robert Riskin
演員: 克拉克蓋博 Claudette Colbert Walter Connolly Roscoe Karns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高人半等

2010-05-05 01:07:45

突然翻出我大三的作業



類型電影的產生,無非是使得電影像是流水線上的電腦或者汽車一樣,更加快速便捷的成為商品,能夠分門別類。迄今為止,還沒有出現過真正為個人自娛自樂而製作的電影,完全脫離觀眾。所有電影的創作者,都是為了讓自己內心的這點藝術理想,得到最廣泛的認同,期待著每個觀眾都變成受眾。
電影發展到今天,終究要成為商品,面向觀眾面對市場。在將個人表達變為商業利益,或者極力兼顧藝術雙贏的,《一夜風流》無疑是很好的範例,最小的投資,產生最大的效果。《一夜風流》改編自美國雜誌上的一篇愛情故事《夜半公共汽車》,用當時並不俗套的富家女愛上了窮小子的類型模式,來傳達了對社會美好的訴求,這大可算作當時美國社會下的主旋律影片,大大轉移了民眾對於社會危機的視線,通過諧趣驚險的風格化效果傳達了普世情結的同時,創造了一個螢幕神話。
在《一夜風流》之前,哥倫比亞電影公司只是一個小公司,克拉克蓋博只是一個二線演員,但是《一夜風流》之後,哥倫比亞公司捧得了第7屆奧斯卡的5個小金人:最佳影片、最佳導演、最佳改編劇本、最佳男主角、最佳女主角,克拉克蓋博就是好萊塢的一哥。《一夜風流》的突然成功,使得電影的類型劃分盡顯意義。

愛情的問題

在與愛情有關的電影中,衝突或者矛盾都可以無限的升級,設置上完全可以怎麼好看怎麼來,絲毫不用擔心所設置的問題的解決得不到合理的邏輯支持。因為無論最後的設置里,需要解決的問題有多大,在愛面前,都是小兒科。在愛情的類型片中,愛情是無敵的招數,愛或不愛才是構建衝突的力量,物質身份等等等等都不是,所有矛盾,只要有愛,就沒有不能解決的。愛情即使不能左右生死,但是愛情可以超越生死,解決一切問題。
一切忠於愛情,《一夜風流》在基調上就對愛情很負責:只對男女主角多特寫的攝影,以及男女主角面部明顯的經典好萊塢的打光,以及和比德同樣有小鬍子形象類似的金,與比德在氣質上的巨大反差,很清晰的表明了愛情的主角是誰。
同樣《一夜風流》為愛情這個主題創造了很多經典的橋段:關於默契的欺騙偵探,關於路上如何搭車,最重要的是關於耶利哥之牆。對於愛情的如何萌生,怎麼磨難,最後團圓的這個模式,《一夜風流》所作的功夫在於,使得愛情一直在以兩個人歡喜冤家似的調侃(包括最後艾莉要結婚了,兩個人還是因為賭氣而互不解釋)這樣輕鬆的心態推進,來講述一個節奏不一的愛情故事,在這些橋段之間,人物的感情有了一個明顯的變化,脈絡清晰,從討厭到愛。其實所有的類型片,無論想說的主題是什麼,中間經歷的事情,才是最吸引人的。
在這個愛情故事的一開始,富家小姐,和窮人記者就迅速將觀眾帶入情境,在這場愛情中,比德跟著艾莉的動機是想掌握新聞資料,艾莉的動機就是為了找到金,兩個心猿意馬的人,最後走到了一起,艾莉在婚禮的最後一刻反悔,比德也證明了他的真心。表面上的五天五夜的時間劃分,使得這個愛情看起來很是工整。但是唯一讓人感覺到遺憾的,就是比德華恩這個人物的設置:這究竟是怎麼樣一個人物,電影中可以很清楚的知道艾莉的前史,艾莉的動機,可是比德華恩怎麼看怎麼像是一個莫名其妙的人,他來自哪裡,有什麼動機,甚至最後找到了真愛之後,這個人物連變化都沒有。電影中可以清晰的看到艾莉由任性變得懂事,為愛付出,可是比德最後還是以前的樣子,連自己夢想的週遊的計劃都沒有變,只是身邊多了一個人而已。對於一向強調個人英雄主義的好萊塢來說,也許一直都有英雄其實就是孤身一人,不知來向的傳統。但是這個,對於愛情片也許並不是同樣的適用。
除了比德這個人物的小問題之外,《一夜風流》最大的成功,就是能在樂趣中,給人以美好的憧憬,在電影最後近乎癲狂的結尾:阻礙愛情的耶利哥之牆倒掉了,奮不顧身的愛情的號角吹響了,兩個主人公都沒有出現,但是卻讓觀眾很沸騰,這個極度浪漫的結尾,滿足了大多數觀眾的觀影慾望。

類型與偶然性

一直以來,《一夜風流》一直都被當作愛情類型片的經典,或者偶爾當作瘋癲喜劇來看待。類型電影成功的奧秘,就是在於它成功的用一個模式化的構造,滿足了大家的慾望。這是對已成功範例的不斷仿製。但是問題是,簡單的複製只會竭澤而漁,在複製的同時也就要求要在這個觀念與範式中進行創新。《一夜風流中》堅持了有情人終成眷屬這一愛情最基本的原理,以及調侃兩性關係的插科打諢的瘋癲喜劇的元素,但是已經不能單單的從這兩個類型角度來看待這部電影了。
除了愛情片和瘋癲喜劇的類型模式之外,《一夜風流》里還出現了公路片的類型元素,整個電影的過程,就好像是公路片,兩個人不斷的向著目的地前行,而做出位移同時自己接受關係的變化。這期間還有一點青春類型片的味道,因為他們所做的事情,並不是在社會中的人按照自己的社會經驗去做的,而是完全憑著自己的生活積累,這也是瘋癲喜劇的一個基調。同樣,在電影中還穿插了飛車追逐片段以及歌舞片段等等情節,其實都是為了豐富電影的類型元素。而這些類型元素在第一場戲中,就完全奠定了基礎:艾莉為愛絕食,父親讓人拿來吃的,艾莉拒絕,而父親卻坐下開始吃上了。這段父女對話精彩辯證,但是毫無溫暖可言,毫無父女之間的聯繫,針鋒相對的揭示了整部電影的瘋癲喜劇的基調。同時也就產生了一位電影史上的逃婚女郎。
但是說到底,不管電影怎麼好看,對於好萊塢來講,都是為了討好觀眾,而這期間最關鍵的,其實是電影與觀眾的交流。講究電影與觀眾的交流性,不斷的創造並交流有意義的快感的過程,來最大程度的承載大眾的慾望,藉以得到大眾廣泛的認同。在這個層面上來說,《一夜風流》最值得借鑑的,就是導演法蘭克•卡普拉的應變能力和與觀眾的交流能力。電影中最為人津津樂道的耶利哥牆的想法,出自卡普拉對科爾伯特拒絕在攝影機前脫衣服的考慮,一個制約因素產生了一個偉大的構思,通過現實與虛構之間真實的互動,卡普拉在偶然之間,留給了後世一個經典橋段。

敘事以及結構

《一夜風流》出色地運用了三一律,而之間填充滿故事的,是愛情的起承轉合和插科打諢。雖然電影的名字叫做《一夜風流》,但是電影中間明顯的時間卻是經歷了五個白天五個夜晚,卡普拉在這五晝夜裡娓娓道來,充分的鋪展了故事。而在敘事節奏上,卻出現了先慢後快的節奏:在前面一個小時的時間裡,緩緩的鋪陳了兩個人愛情的萌芽,後面的半個小時,則是迅速而緊張的講述了兩個人為愛瘋狂而排除困難的行動。
傳統的愛情片的敘事模式,是標準的三段式:秩序——失序——恢復秩序。雖然《一夜風流》中嚴格的按照三一律來進行了故事情節的編排,但是在標準的三段式敘事之外,還加入了一個建立秩序的環節。卡普拉對於這個五天是這樣的安排:
第一晝夜裡卡普拉利用艾莉拿到老太太的票走掉的場面調度,引入比利,然後又利用比利和司機吵架的場面調度,帶入艾莉,迅速先於兩個人正式認識之前,將暗示提示給觀眾。並且上演了不打不相識的一場戲,卡普拉製造了兩個人不得不相遇的嚴格的邏輯,在這個邏輯下,才能有以後的故事。
第二晝夜裡為了掩人耳目,比德和艾莉假扮夫妻,還上演了欺騙偵探的好戲。同時比德知道了艾莉的父親高額的懸賞。他們因為善良失去了自己僅有的錢,於是卡普拉安排他們的困難升級的時候,比德問艾莉為什麼離家出走的時候,而艾莉的轉變也悄悄開始。
第三晝夜介質艾莉的農莊之淚,卡普拉暗示觀眾兩個人關係走向。住在草垛里,兩個人出現了疲憊而互相埋怨,關係出現裂痕,再次整合之後,比德找到了胡蘿蔔,而艾莉不吃,當第二次說到了艾莉為什麼走的時候,艾莉的眼淚在月光下流出,這就是內心變化的開始。
第四晝夜裡接應前戲,艾莉變得懂事而吃了胡蘿蔔,開始為比德著想。卡普拉偷偷的告訴我們艾莉知道了父親的妥協,但是卻什麼都沒說。這意味著她和比德的逃亡,已經變成了享受。艾莉真心表白,比德卻不知道怎麼辦好。
第五晝夜這個晝夜並不是嚴格上的一天,但是快速的節奏,卻使得很多事情像是在一天發生一樣。也許為了避免重複別的愛情電影裡出現過的橋段,卡普拉在這裡利用人們的觀影經驗,而簡略的說交代了兩個人破鏡重圓並且昇華的過程。
《一夜風流》五晝夜的結構,按照標準的認識——建立秩序——秩序——失序——恢復秩序而建立,每個板塊都很好的完成了任務。只是在期間,卡普拉設計的追逐的元素即偵探追蹤的情節,並沒有相應的得到表現。《一夜風流》的敘事線索應該是兩條:艾莉與比德一條,艾莉父親這邊一條。在這中間只安排了一場與父親派來的偵探相遇的戲,顯然是少了一點,觀眾看起來也許就沒有那種在媽媽的監視下還早戀的處處小心而著急又興奮的緊迫感。卡普拉在其中做了嘗試,但是不能齊頭並進的進行敘述。不管怎麼樣,卡普拉用他的經典構思,彌補了一切:當電影最後的號聲響起,耶利哥之牆在鏡頭後面推到,主人公雖然沒露面,觀眾的感情還是昇華了——此時無人勝有人。

比較

與中國電影的按照主題按照題材劃分不同,好萊塢的類型片劃分詳細的近乎一個蘿蔔一個坑。《一夜風流》在好萊塢的同類的愛情類型片中,比如同時期的《卡薩布蘭卡》以及比較後來的《鐵達尼號》,《一夜風流》的前瞻性,在於它突破了視覺之外的元素,而利用演員本身以及電影劇本結構內部的元素來吸引觀眾,並嘗試與觀眾交流。
而縱向與中國的愛情片比較,1959年香港拍了一個版本的《一夜風流》,由卜萬蒼導演,李香蘭和顧文宗主演,作為跟風之作只能說可圈可點,倒是讓人對李香蘭記憶頗深。而相對於作為神經喜劇與愛情片的綜合,張愛玲的《太太萬歲》則是完全可以和《一夜風流》相媲美。平民化都市化現代化相對平等,皆可調侃,心酸眼淚一大把而最後還是生活重要。電影背後其實是對美好生活的訴求以及對觀眾慾望的滿足,關於這一點,無論是當時的卡普拉,或者張愛玲,以及今天的任何人,都是最重要的。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