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靈魂冷凍庫--Cold Souls

冷冻灵魂/冰冷的灵魂/冷酷灵魂

6.5 / 9,077人    101分鐘

導演: 蘇菲巴瑟斯
編劇: 蘇菲巴瑟斯
演員: 保羅賈麥提 蒂娜科祖 艾蜜莉華森 大衛史崔森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尼克o

2010-05-09 07:40:41

轉 《然而,這就是人生》-王怡


世上最大的冒險,是觀念的冒險。

小時候聽罵人,說你不是抽了脊髓吧?這部荒誕派的、考夫曼式的和歐化的美國喜劇,則問,今天你抽了靈魂嗎?

如果電影要追問靈魂,是不是一定要具象化,或用哲學語言說,要質料化?儘管托馬斯·阿奎那在《神學大全》中,追隨亞里斯多德的觀念,很肯定地說,靈魂是一種形式,靈魂沒有質料。但在西恩·潘主演的《21克》中,導演以阿基米德的方式推算出靈魂的重量。人在宣佈死亡後,體重減輕了21克。

12年前,有個充滿硫磺味的夜晚,許多邪情私慾,在我心裡轉念。我提筆,絕望地寫下一首詩,《今天晚上有大火和掠奪》。我說:「我是夜晚的浪人、王子、強盜和僧侶/我在想像中犯下罪孽/而將因此萬劫不復」。那時,我有個猜想,如果男人閃過情慾的念頭,然後去稱重,會不會因此胖了一克?如是,我的體形,就透露了我罪孽的秘密。

但人會狡辯,說那些念頭,只在記憶體中,不在硬上。就像電梯超載,有人問,誰帶電腦了,拜託先刪兩個G。資訊之多,壓得人喘不過氣來。但靈魂不能承受之輕,如披薩店外,稍縱即逝的麥香。還不如錢扔在水裡,煙花燃在夜空。

片頭,導演引用笛卡爾1649年《論靈魂的激情》中的話,「靈魂位於大腦中部一個微小的腺體上」——不過,我沒查到此話當真的出處。

演員保羅·吉亞馬提,演他自己。片中,正在排演契柯夫的《萬尼亞舅舅》。劇中那個失喪理想的知識分子角色,也拖累了吉亞馬提。他不在狀態,內心乾旱疲乏。一天翻看《紐約客》,看到「靈魂寄存公司」的報導,說他們發明了一種抽取靈魂的技術。

老闆用一個比喻,打動了吉亞馬提。他說,馬戲團的大象,從小被拴在木墩上。等它長大了,以為自己一上木墩就是被拴住的,所以老老實實配合表演。「靈魂就是那根拴住我們的、看不見的繩子」,老闆說,你可以抽出來,寄存在這裡。為了避稅,也可以運到馬里蘭州的倉庫。

吉亞馬提抽出了95%的靈魂,看起來像一顆鷹嘴豆。他仍然有思想、有記憶,有意識。但日漸失去的,是一種又真又活、深入骨髓與骨節的情感。年前,一位老朋友突發腦血栓,半身癱瘓。他在病房中恐懼憂傷,於冥冥中聽見呼喚。就像帕斯卡爾的「火之夜」,楊老師摸索著在一張明信片上,寫下認信的句子。他說,最感恩的,是意志、思維和語言,這最珍貴的「三大件」完整無損,被保存下來了。當時,我五腑震動,以為楊老師所言,正是指向靈魂。但看這部電影,吉亞馬提抽取靈魂後,表面仍擁有這「三大件」,卻又似乎若常若斷,儼如贗品。可知靈魂的真義,更隱藏在意志、思維和語言的背後。

按道教說法,人是「形、氣、神」之融合。吉亞馬提的例子,可稱為有氣而無「神」。葛洪在《抱朴子》中,將修身之道,延伸到治國之途。他說:「神猶君也,血猶臣也」。吉亞馬提失去靈魂,猶如一國無君。「民散則國亡,氣竭則身死」。他的生活和他的表演,從此有氣無力,如喪考妣。

佛教的基石,則在「無我(NO SOUL)。雖然「中陰」之說,通常被視為靈魂,但「靈魂不滅」的觀念,其實是希臘形上學的特產。中陰並不永久存在,更非超越於身體之外、並引導、統攝肉身生命之行為的絕對精神。所以聖嚴法師在《正信的佛教》中,開宗明義的宣告,「佛教不相信一個永恆不變的靈魂,如果相信了靈魂的存在,就不是正信的佛教徒」。

很簡單,靈魂的實體性與永久性,與「緣起」、「無常」的宇宙觀,無法兼容。靈魂若是一種實在,超凡入聖的涅槃就不可能。佛教事實上是無神的宗教,既然人的肉體,沒有可以引領、指揮其活動的不滅靈魂;那麼整個宇宙,也沒有能創造它、引領它、愛它及審判它的造物主。因此,除了個人的修行自渡,也不可能有救贖眾人靈魂的位格者(救主)。按聖嚴法師之說,一切皆無常,包括了物質界,也包括精神界。

緣起的宇宙觀,與認為「萬物在盲目與偶在中尋找物種突變的代理人」的進化論,其實很類似。這是離吉亞馬提的痛苦很遙遠的一種信念。沒有可以被抽取的靈魂,也沒有可以被充滿的空虛。如果契科夫也這樣想,他就不會寫出《萬尼亞舅舅》。

事實上,在寫這部劇作5年前,契科夫在一封給友人的信中,口氣淒涼,比我那個有大火和掠奪的夜晚更甚。他說,

「我們既沒有切近的目的,也沒有遙遠的目的。我們的靈魂是獅子大張口的空洞。我們不相信革命,我們沒有上帝。我們不怕鬼魂。拿我個人來說,我甚至不怕死亡和盲瞎。一個沒有慾望、沒有希望、無所恐懼的人,當不成藝術家。必須承認,我們的情形沒有一點可以叫人羨慕的地方。」

這是對吉亞馬提的角色最好的解讀。劇中,這家公司從俄羅斯走私靈魂,吉亞馬提的靈魂,被偷到了俄羅斯一個女演員身上。他也租用了一個俄羅斯詩人的靈魂。結果那是奸商用一個窮困的俄羅斯女工的靈魂假冒的。吉亞馬提在海邊,感受到內心的強大。他說,這是很美的靈魂,她不該捐贈出來。等他來到俄羅斯,女工已經自殺。

柏拉圖的靈魂觀,有兩個要義,一是靈魂不朽,二是靈魂與肉體的二元對立,就如房客在房子裡,又如水手在船上划槳。或像伊特魯利亞的強盜,將倖存者與死人的屍體,面對面緊緊地捆綁在一起。亞里士多德曾用這個比喻,來描述不朽的靈魂如何被囚禁在必死的身體中。但他後來的《論靈魂》一書,改變了看法,認為靈魂是肉體的形式。他說:「靈魂是潛在具有生命的自然物體的第一現實性」。這看法影響到奧古斯丁和阿奎那。奧古斯丁說:「人是由靈魂和肉體構成的理性實在」。人不僅僅是靈魂,也不僅僅是肉體,而是同時擁有這二者。阿奎那進一步解釋說:「靈魂就是使肉體成為人的肉體的那種東西」。就像鹽同時有氯和鈉的成份,但只要鹽存在,就看不到氯,也看不到鈉;只要氯和鈉個別存在,就沒有鹽。

幾年前,邵燕翔先生寫過一本懺悔錄,叫《找靈魂》。奧古斯丁說:「精神如何和肉體結合成一個生命體,這是極其神秘的,也是人不能理解的;然而,這就是人生」。影片最後,靈魂被資本化,裝在玻璃瓶里,看好巨大的投資前景。

這是似曾相識的一幕。最近,趙啟正先生在新聞發佈會上宣稱,「從來只有物種適應環境,沒有環境適應物種的」。但他忘了解釋,他指的是抽取了靈魂之前的物種,還是抽取了靈魂之後的?   舉報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