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放牛班的春天--The Choir

放牛班的春天/歌声伴我心(港)/唱诗班男孩

7.8 / 67,915人    97分鐘

導演: 克里斯巴哈蒂
編劇: 克里斯巴哈蒂
演員: 法藍柯波蘭德 尚巴堤莫里耶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十八點兒八四

2010-05-11 04:38:59

有關放牛班的春天結局

************這篇影評可能有雷************

       一看到關於老師的片子第一個便想到了春風化雨,也是自己相當喜歡的一部電影,又譯為死亡詩社,覺得初看這種片名理解會有當成一部驚悚片的偏差,所以還是覺得前者翻譯更貼切。像這樣教化學生的類型片立意自是相當重要的,就此來談覺得春風化雨更勝一籌,其中自始至終貫穿的解放與自由精神比放牛班的春天顯得大氣不少。但就最終感受上卻覺得放牛班更為舒服,一也許是因為其繞樑三日的音樂,二就是其片尾的設計。
       兩部片子的結局用感動來形容沒任何問題,不過卻覺得放牛班中這種感受的綿延更為深遠,如好茶一般予人更久的回味。春風化雨的收尾畫面卡在一位學生的中景,鏡頭通過另一學生兩腿間構成的三角形空隙攝過去,顯得人像是置於一盞聚光燈下——這樣的設計是很有意思,但作為一個片子的收尾總覺得欠些什麼,像是心懸在空中找不到一個著陸的位置,也許會覺得所有人物少了更多的交代,也許是卡得太死的鏡頭反而讓人的情緒難以往更遠的地方延伸。學剪輯時說一些情況下故意去省略某些內容可引發觀眾思考,但我想如果一個結尾能結得好,那麼觀眾的回味、反思是必然事件,何必要選個次之的方式呢?
       感覺放牛班結局的「抒情位置」選在了孩子們扔紙飛機挽留教師的鏡頭,這裡要批評一下攝影,搖移的煽情度輸給音樂太多,雖然這種空中的機位拍起來會很費事但是受益應是極為明顯的,想想阿甘裡的羽毛吧!而真正的收尾,也是安排得最巧妙的地方莫過於每週六在校門口盼爸爸的皮佩諾,初次見到這個孩子是在一個冰冷、被鐵柵欄包圍的雪景之中,此後便作為一條隱藏的線索貫穿全篇,直到在那金色陽光和煦地灑在林蔭道的午後馬修老師將他接走,形成反差完成呼應,更何況孩子長得也是一副極討人喜歡的樣子,此時雖然之後的情節都能猜到但眾望所歸仍是一種舒暢的感受。攝影這會兒賣點兒力了,鏡頭隨著林蔭間往坡上走的車慢慢升起,平時避之不及的字幕在這時打在樹上也顯得更加親民。除非感動得哭得太厲害,此刻哪個觀眾走出影院時會不帶著微笑呢?之前在豆瓣兒上一句話評論各種看過的電影,詬病最多的便是各種設計不夠精巧的結局使這些影片顯得不夠「整」,收尾能否達到抒情或是讓人反思的功效?達到了又有沒有與之前的內容形成一定呼應?我不敢說這便真是一部影片優秀結局的定義,但放牛班做到了這兩點,而個人對於這種結局的滿意度是高於其它顯得不夠「整」的影片的。像最近也看了幾部大衛芬奇的片子,覺得他有個致命傷便是影片結局的經營,尤其是能把之前各種段落拍得如此極致的他。
       放牛班的開頭也想提兩句,相比結尾來講質量差了太多,情節重心放在了長大的皮埃爾身上,可像母親下葬這樣的橋段和影片整體的交融又不夠多,感覺這之前的一系列拍攝只起到音樂會上演奏施特勞斯《藝術家的生活圓舞曲》將觀眾帶入狀態和之後交代後事的功效,要說亮點還是在皮佩諾上,但整片力度確實又往皮埃爾身上傾,不交代一下不合適,正是魚與熊掌的關係呀!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