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05-11 14:34:31
************這篇影評可能有雷************
作為一個電影工作者的人來說,無論任何時候看影視類作品,我總是提醒自己冷靜對待,不要讓情緒大起大落,學會用專業的視角來看待。演員的演技,劇本的機構,故事的視角和特效的製作,然而大多的時候,真正塑造好電影的,僅僅只是一個最真實而普通的故事。從小林看佐佐木溫柔的對待死者那一刻起,眼淚就沒有停止過,同樣是日本人,在看完《海豚灣》之後又帶給我驚奇和感嘆。
全劇貫穿了對待死者的態度--「溫柔」。雪白的和服帶,一塵不染的和服,小林和佐佐木每次都小心翼翼,全神貫注的為死者穿衣打扮,讓他們能夠安心上路。每一次這樣的過程,在他們看來都如此的神聖而靜謐。一旁的家人,有的大哭大鬧大喊大叫,有的卻只是無聲的抽泣,或者暗暗的看著死者緩緩的移入棺材。無論怎麼樣,佐佐木和小林都總是用最溫柔的方式,最善意的心,引導著死者上路。每一次儀式,都讓周圍的人感覺到那顆溫暖而細膩的心,而每一個動作,都充滿了柔和的力量,似乎死者是剛出生的易碎的娃娃,一個不小心就會傷到他。這樣的溫柔,不僅僅是對死者的哀悼,更多的,是對生命的尊重,對愛的追求。
全劇里,小林君從未掉過一滴淚水。澡堂的老闆娘形容他為「母親死了都沒有一滴眼淚的男人,什麼事情都一直自己扛著」。他也是普通人,甚至在觀眾看來是懦弱的。拉了那麼多年的大提琴,失去了工作,卻只知道逃避到鄉下,喜歡而捨不得放棄。做很多事情太自我,不為他人著想,例如第一次自顧自的貸款買了專業提琴,完全不考慮妻子的感受,第二次又自顧自的選擇了入殮師的行業。然而,確是這個男人,從一開始跌跌撞撞,看到第一具屍體的噁心得連飯都吃不下,在佐佐木的影響下,慢慢的成長到最後,對父親的原諒,對父親的溫柔,或許至此,小林君才真正的理解了溫柔的含義,才真正明白了「愛」。儘管,一切似乎有一些晚。逝去了一個生命,必將有一個新的生命到來,於是,小林把握在父親手裡的石頭拿出來。石頭滑落之時,心中的悲痛已放下,最終,他終於原諒了自己的父親。
「溫柔」不僅僅體現在佐佐木和小林身上。小林的妻子是溫柔的典型代表,她善良,體貼,理解,是非常典型的家庭主婦。這些特點也造就了她的妥協和忍耐,直至最後對小林職業不滿意之後,爆發出的對入殮師的偏見。從很大程度上來說,她代表了大多數群眾對入殮師的看法。如果不是因為澡堂老闆娘的去世,讓她親眼所見丈夫在儀式之時那般超凡的認真和溫柔,她應該永遠都不會理解丈夫的行為。很多時候,我們的偏見來自於我們的不理解,所以,我們開始排斥、排擠,甚至傷害這些原本善意對待我們的人,我們像是對待東西一樣對待同樣和自己一樣曾經有過生命痕跡的死者,於是,我們習慣了對待活人和死人一樣,粗暴,無禮,大喊大叫。現代社會的快速讓每個人都活在壓力之下,也讓我們有了足夠理由對別人和對自己都不客氣。為什麼不能溫柔一點,包容一點,人都會犯錯誤,卻很少有人會像佐佐木那樣,善意的理解小林的笨拙,相信著他那顆溫柔的心即便受了許多傷,也終究會治癒。
很多幕,在老人看不見的地方,小林已經成長起來了。老人安詳的睡在沙發上,小林輕輕的幫他蓋上衣服。當母親對著小林大喊大叫不是自己女兒的時候,小林沒有任何一句話,只是慢慢的準備卸下死者的妝,重新來過。小林笑瞇瞇的抱著大提琴坐在老人面前拉琴的時候,那個拋棄孩子的母親掉下了眼淚。許多許多的細節,最終匯成了一股溫柔暖流,是對生命的愛和捨不得。
同樣也是講日本人的故事,《海豚灣》。雖然和這部電影沒有太大可比性,我卻永遠都不能忘記,人性的最醜惡和人性的美麗都被日本這麼一個例子淋漓盡致的揮灑在這次奧斯卡上。我不知道我還需要努力多久才能成長到那樣的溫柔,然而,我卻慶幸今年同時出現在奧斯卡上的兩部電影,同樣真實,同樣同心,卻教會了我不一樣的人生。
P.S.:其實非常非常不願意用日本人來歸類《海豚灣》和《入殮師》這樣的片子,明明是講人性的故事,總覺得用一個特別的國家屬性顯得特別多餘和做作。一個是紀錄片,一個是文藝片,一個看著很心寒,一個看著很心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