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巧克力情緣--Mary and Max

玛丽和马克思/巧克力情缘/玛丽和麦克斯

8.1 / 189,036人    92分鐘

導演: 亞當艾利特
編劇: 亞當艾利特
演員: 東妮克莉蒂 菲力普西蒙霍夫曼 艾瑞克巴納 Barry Humphries Bethany Whitmore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侯曉林

2010-05-11 22:44:19

《馬莉和馬克思》:在世界深處兩個孤獨靈魂的顧影自憐


《馬莉和馬克思》:在世界深處兩個孤獨靈魂的顧影自憐

    很多年前,在我還在讀大學的那些日子裡,常常跟外地的老友通長信。那時候一寫就是三四五頁稿紙,互相推薦最近聽到的好音樂(主要是搖滾),互相講述自己最近在校的經歷。那時不怎麼明白愛情的我也還常常對於感情高談闊論,指手畫腳。

    成長的路上需要夥伴也罷,絮叨的嘴巴需要耳朵也罷,總之,那些日子裡,那些書信讓我感覺並不那麼孤單,當然了,還需要感謝一堆堆的打口碟和學校圖書館裡的書。如今,老友在偉大首都買了房子,去年辦了婚禮又去英國出差,據說還看了著名吉他手的現場。

    熟練掌握簡訊發送技巧的今天的年輕人,不會懂得在信箱裡取出郵寄給自己的信時的小興奮。就像在我上大學的年代排隊打IC卡電話時的「重視與期待」,早已經在手機遍佈的今天消失得無影無蹤。

    馬莉和馬克思,生活在比我上大學時還要落後的年代。因此我們很難體會他們的欣喜,但我們卻能明白他們內心的孤寂,因為這孤寂並不會因為時間、地點或者科技而改變。

    在我上大學時,宿舍樓下的自行車棚內開辦了租賃VCD的生意,後來趕上了DVD如火如荼的旺季,經常心中牢記著電影雜誌上推薦的名字去碟海中「淘金」,如今你幾乎可以找到任何發行過影碟的片子進行免費下載……今天很多人不會理解碟友對於塑料碟片的迷戀,但能夠明白看到自己喜歡的片子時的幸福感。

    對於馬莉和馬克思而言,那些信是屬於他們自己內心的電影,是他們心靈窺探世界時的小窗,是他們心靈傾訴悲喜時的觀眾。那些信是他們的寶貝。也許戀物癖是孤獨的後遺症。

    紅極一時的張楚唱:孤獨的人是可恥的。只有曾被孤獨灼傷過的心靈才會明白馬莉和馬克思,才會明白這兩條在深不見底、伸手不見五指的寒海中游蕩的小魚的孤獨。

    在一個打腫臉充胖子的王國中——上面是一幫巨額財產來源不明的油光滿面的頭頭們在繼續一邊花天酒地一邊上報GDP新高峰,下面是一片勒緊褲腰帶過苦日子(含一群喝不上乾淨水的,另一群正在重建家園)的皺紋縱橫的窮鬼,大家一起眺望令世界矚目的博覽大會——尚有幾個自作清高的傢伙在討論人生的孤獨,是有點些許的清高,還是有點眾多的無奈?如何讓世界變得美麗,我沒有計策,我只是對討論孤獨和電影還是愛發幾句牢騷。

    《馬莉和馬克思》從佈景和道具,到人物造型,再到故事情節充滿了人生的荒誕意味。與荒誕主義名作《等待戈多》一樣,是在叩問人生的無目的性、五意義性的本質。得到的答案顯然不是積極的「存在先於本質」的主觀能動性進取精神,也不是消極的「詩意地寄居」的避世審美生活方式,而只是被動地經歷生活而已。這個答案無疑是悲觀大師叔本華的例證,無解的無望。

    《馬莉和馬克思》的深刻之處並不僅僅侷限於此,更在於馬莉和馬克思這兩個角色的互相映襯——他們看到了彼此,也在彼此中看到了自己——在茫茫人海,這兩個格格不入的孤單靈魂並不只是在心靈知音,而是在世界的另一端找到了另一個自己。像所有的戀愛一樣,之所以能夠彼此相知,其實在於戀人的身體找到了一個異性,而心靈找到了一定是另一個與自身形同孿生的心靈!

    因此在《馬莉和馬克思》中,我們會被感動的理由只有一個,那就是我們也曾經飽受孤獨的煎熬!所以當我們看到在世界的深處有兩個孤單的靈魂在彼此顧影自憐時,才會心潮跌宕、沉默不語。


                                    有肉吃跟著你
                                       2010-5-3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