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伊凡的少年時代--Ivan's Childhood (Ivanovo detstvo)

伊万的童年/伊凡的少年时代/伊凡的童年

8.1 / 29,659人    95分鐘 | USA:84分鐘

導演: 安德烈塔可夫斯基 Eduard Abalov
原著: Vladimir Bogomolov
編劇: Vladimir Bogomolov Mikhail Papava
演員: Nikolay Burlyaev Valentin Zubkov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高人半等

2010-05-14 08:04:59

一萬個童年


二戰是特別殘忍的過去,於是在其中的所有事情也便成了悲劇。電影的名字叫做《伊萬的童年》,其實伊萬比我們幸運。他只有童年,因為他還沒有到青少年,就掛了。他可以純粹的以兒童的身份,,兒童的思想去想每一件事情。而不用像卡達非中尉,何里上尉一樣要顧及很多方面的問題:我小孩怎麼樣,我瞅你不爽就砸你家玻璃,我開心了就行,至於道歉,至於賠錢,都是我爸你們大人之間的事兒。
伊萬的童年有過快樂,但是他一心想著復仇。一點都不像一個祖國的花朵。成熟冷酷到你想像不到。電影裡,一半是伊萬生活的現實,一半是他夢境中的想像。伊萬比所有人都小,但是他比任何人都藐視希望。上尉要送他去後方的學校,但是伊萬不相信自己的生活可以有全新的狀態,離開戰爭,他便丟失了生活的意義。他一心想著的過去,是再也回不去的,他一直處在夢境與現實的對立中,無法自拔。這種對立,是戰爭與和平的對立,也是伊萬出現神經質表現的原因。後人說這是塔可夫斯基的「彈簧張力」,一件事一旦被上升為理論高度,那麼這件事也就變的只能意會不能言傳了。
塔可夫斯基原來是干詩人那行的,詩化是《伊萬的童年》的一個特點,在戰爭中,在生活中,伊萬是個英雄。但是在電影裡他沒有被讚美,一不是一,二不是二,被扭曲的東西在塔可夫斯基的眼中,是不美的。伊萬最後被德軍絞死了。戰爭結束了,中尉在戰犯名單里發現他們日夜牽掛的伊萬,這個時候伊萬所留下的就是那樣一個冰冷的名字。在重走刑場回憶伊萬被絞的情形,過去的聲音,現在的畫面。伊萬以堅強的形式走向死亡。他走向戰爭的路上,死是他必然的歸宿,他留給所有人的,是一個凌厲的眼神,這個眼神本不屬於童年。
最後的最後,伊萬又見到了媽媽。回到第一個夢境中喝桶里水的那個歲月。夢中他中醫找到了自己的童年。找到了可以玩耍的朋友,最後與最愛的妹妹跑向海邊。《四百下》裡的安托奧最後也是跑向了大海,但是他面前的是無盡的過去與無知的未來。伊萬卻在大海里找到了幸福。塔可夫斯基沒有給他讚美,但是卻給了他最美麗的夢。
《伊萬的童年》里,最讓人觸動的,不是卡達非中尉何里上尉與女衛生員之間在戰火中不明朗的愛情,不是歷經苦難童年不像童年的伊萬,而是在廢墟中,抱著一隻雞不斷走來走去的老人。他對伊萬說他在找一枚釘子,伊萬找到一隻,他又立刻說不是。他比伊萬還要可憐。他在自己的過去中一直走不出來。他守著他的雞,鎖上沒有牆的木門。等待他家人的歸來,總是要有守護希望的人。然而問題是我們首先要弄清楚希望在哪裡。此類人。我們該稱他們為虔誠,還是愚蠢。
伊萬的心裡只有復仇,即使他手無縛雞之力,也會一心琢磨著去砸德國鬼子家的玻璃。這樣的人相當的純粹,現在的許多人(當然包括我)想要這個,想要那個,最後不知道會得到哪個。人們越來越容易迷失。如此說來,還是抗日戰爭時期的紅軍爺爺目標明確,生活充實。因為他們所有人的心中只有一個信念,幹掉小日本。純粹到你想像不到。今天大聲嚷嚷抗日的人,無法成功的原因只是因為他們空有愛國的思想,抗日不是他們生活的一切。

回想自己的童年,便會給它帶來無限美化。以致自己將給它無限的理由讓自己老了都懷念。變形金剛,冰棍,打沙包,所有你懷念的東西無從紀念,這便是童年。你喜歡過的對門的小女孩沒準墮胎墮了好幾次,你上學天天走的路上已經起了一片高樓。物是人非不可怕,可怕的是物不是人也非,你根本無從紀念,無處尋找到過去的影子。童貞與純潔像水土流失一般,流失的厲害。
大街上的每個人,耳洞裡都插著「癌木屁三」,一副救國救民的神情,匆匆忙忙。儘管他們未必救的了自己。他們永遠大義凜然。他們(以後沒準是我們)要很多的票子車子房子,嚮往更多的妻子,從來沒有時間問一下生命的意義是什麼。社會為什麼這樣,我們為什麼那樣,為什麼那樣的社會中我們是這個樣子。我們生活在常識里,常識中生命可貴,於是便不能花時間來探討這些虛無的問題,知之如何,不知如何,常識不會變。
第六代不是懷念青春。他們沒完沒了的紀念,只是太怕忘記。我無比思念我的童年,嚮往砸我老師家玻璃的衝動。那是年輕人的幹勁,像夢想一樣,只存在一個時期,這個歲月過了,便也罷了。
伊萬最讓人羨慕的,是在人類最殘酷的時代中,永遠存在於人生最美好的時期,定格不變。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