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涅瓦的貓頭鷹
2010-05-15 01:27:28
不要真理,只要和諧
「They are very different. The Chinese, of course, are more ancient. But also, the Japanese have this myth of virility. They are more macho.The Chinese are the opposite, more feminine. A bit passive. Butpassive, as I say, in the way of people when they are so intelligent and so sophisticated they don't need machismo.」
這是導演貝托魯奇採訪中說的話,是不是因為這樣,中國是陰性的,所以他選擇了ED的溥儀?一個大半生都被當作傀儡的皇帝?一個對自己的生命毫無抗爭能力的「人」?
在周蕾的《婦女與現代性》里,就曾對貝托魯奇的立場做過探討。他與很多外國人一樣,是站在文化霸主的高度來凝視我們的文化,把我們當作「他者」當作奇觀來觀看的。
也許,也是因為如此,他將莊士頓提升到這樣高的地位,他是溥儀的老師,他是給了溥儀睜開眼睛看世界的道具——眼睛,校正了溥儀從小到大受到的「封建、封閉、無知」的傳統文化的方向,使他西化、現代化。他跟他說:「……或許只是措詞問題,但措詞非常重要。」「如果你不能說出你的本意,那你就不能說話算數了。」莊士頓甚至用他的同情為溥儀寫了《紫禁城的黃昏》,這也是貝托魯奇拍攝這部片的資料來源之一。其實,外國人看中國,從來都是有兩種態度:一是用欣賞獵奇的眼光,二是緊張害怕。可是無一是站高處往下面看。即使是明朝的傳教士,面對如此高度發達的文明,他們也並不是艷羨,而更多的是怎麼為他們所用。他們過份宣揚中國的好,其背後也不過是想告訴西方:沒有宗教的東方國家,也能憑藉自己的一套倫理道德將國家治理得井井有條,他們是利用這點來做西方的內省。而那以後,中國開始走向衰落以後,他們更是將中國視為與西方文明截然不同、落後的未開化的「他者」景觀。
儘管如此,通過西方的眼睛,我們也可以關照自己的問題。比如,在影片的後段,當紅衛兵們抬著毛主席的相片在路上激情四射的高喊「毛主席萬歲!」的時候,老年的溥儀發出這樣的感慨「他們那麼年輕」,旁邊有人回應「那很危險。」這,何嘗不是西方人對我們敲響的警鐘,旁觀者清。
他們用他們的眼睛,清醒地看到,我們的皇帝從神變成人,我們的神剛剛被拉下神台,可是,還沒晃過神來,又有人被抬上了神台,這是一個多麼危險的信號?導演,別有用心地在這裡用了顛倒的交通信號燈(綠燈停,紅燈走),這不正是那個年代寫照?
我們的文明,從來都是容不下個人的,但凡想表達個人的都以悲劇告終。歷史上有太多血淋淋的例子了。即使是高高在上的皇帝,他也沒有表達自我的權力,他是被抬上神台的神,但他也是最沒有自由的神,因為他擔負著江山社稷,千千萬萬人民的幸福。
所以,我們的歷史,是以地緣和血緣相連接的家族和國家,是一張一張沒有靈魂的臉譜。我們不需要真理,我們要的是和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