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空氣人形--Air Doll

空气人偶/空气人形(台)/援胶女郎(港)

6.9 / 7,540人    125分鐘 | Canada:116分鐘 (Toronto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 | Hong Kong:117分鐘

導演: 是枝裕和
演員: 裴斗娜 ARATA 小田切讓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whysta

2010-05-17 22:58:37

當靈魂消散如空氣——評[空氣人偶]

************這篇影評可能有雷************

    影片的最開始,讓我想到了松本零士筆下的《銀河鐵道999》,想到裡面的星野鐵郎和那個叫美特爾的女孩。茫茫的宇宙,深深的孤獨和寂寥。當然在這部[空氣人偶]中,畫面色彩是斑斕的,光線是溫暖的,很多人擦肩而過,摩天大樓鱗次櫛比,映襯下的小屋平房也錯落有致。更多了一份喧囂,但我還是感覺到孤獨和寂寥,甚至從柔緩的鋼琴伴奏中也可以品味出一絲落寞的味道。
    看之前會根據片名去猜測這大概會是個什麼樣的故事。空氣人偶,沒有靈魂,所以她大概應該是和人類的世界格格不入的吧,所以她大概應該會是孤獨的寂寥的。這是我腦中的先驗主義思想在作怪,之前的直覺或許只是潛意識裡反覆理性推敲的結果?空氣人偶害怕孤獨,所以她要融人人類的社會;而要融人人類社會,就必然要擁有靈魂。難道這會是另一個版本的[我,機器人]或者[攻殼機動隊]?可惜日本電影不是迪士尼,尤其這類帶著淡淡文藝氣息的作品,你往往很難期待一個振奮的過程和一個完滿的結局——這或許是大和民族骨子裡的悲觀主義和憂患意識在作祟吧。總之,基於現實主義的思想核心,人偶是不能真正擁有靈魂的,所以她要嘛始終孤獨寂寥,要嘛就只能最終走向毀滅。所以我直覺這會是一個悲劇。
    這是一個童話,卻更像是安徒生筆下《賣火柴的小女孩》,有溫馨暖人但更多殘酷虐心,它更像是講給大人們聽的,看似童話其實卻是在描摹現實反思現實。我一直試圖在片中尋找而且似乎也感覺到了幾處暖暖與希望——
    但後來我發現,每一段最終卻都以相同的一句話作結:我只是一個空氣人偶。故事情節似乎在向前推進,其實每一環到頭來不過是個無窮迴圈,在結尾處又重回起點,我還是原來的我;而主人公這種原地踏步的命運,越來越滲透出一種濃濃的悲哀。
    我猜到了故事的開頭,卻猜不到它的結局。
    就像前面所說的,我一直以為這會是一個空氣人偶追尋並完善自己靈魂的故事,因為她要融人人類社會,破除孤獨感獲得存在感。但情節的設定卻很簡單,就是突然有一天,主人公不知怎麼,有了心(也就是我所認為的靈魂)。我以為這會是一個忤逆的開始,因為人偶是人類的造物,如果有一天她們有了感情有了靈魂,那人類自己不就成了上帝?這太大逆不道,所以我猜想編劇接下來必然會要想辦法折磨她直至毀滅她。可後來我發現,恰恰相反,不是因為人偶跟人一樣有了靈魂,而是現代都市日益疏離生遠的人際關係下,很多人反而像人偶一樣失去了靈魂,人偶和人之間的界限居然是因著這個原因而在逐漸模糊。所以空氣人偶感覺自己找到了許多同類,這樣她才有了對感情的希望和憧憬。可故事的發展卻是,她發現很多人不過希望自己和自己愛的人能像人偶那樣簡單,能拋開俗世一切煩惱和責任,沒心沒肺地生活,於是後來她反而更迷茫更難以理解。
    人偶終究不過是替代品。是人與人之間的愛無能,導致了很多人茫茫然急匆匆,卻只是尋找各種的替代品來慰藉心靈——這替代品也可能是另一個相類似的人,片中的空氣人偶最終不過是個表徵意象罷了。
    這種思路符合日本人一貫以來在文藝作品中表達出的悲憫和哲思。很消極很悲觀,只有把「哲思」換一種更正面的表達方式「反思」,才能勉強賦予故事主旨些許積極的意義。因此影片的基調是殘酷的血腥的,最後人偶因為人而擁有了靈魂,但那個人卻反而失去了自己的靈魂再也無法找回,於是人被人偶毀滅,人偶接下來再走向自我毀滅——多麼諷刺又多麼虐心。它讓我聯想到北野武的[玩偶],後者探討人的命運如何像提線木偶一樣被無形的手牽扯而身不由己,只是這次在[空氣人偶]中,主角以一種魔幻的方式真正變成了一個人偶,差別僅此而已。
    故事的結局像極了《賣火柴的小女孩》,在想像中,浪漫的燈光下,主人公變成了真正的人,無數和她生命產生交集甚至只是擦肩而過的路人,都圍攏過來一起為她慶生,氣氛溫馨而歡樂,她喜極而泣;而現實中,她被棄置在垃圾堆里,體內的空氣慢慢流逝乾淨,她的身體漸漸癟平,意識也漸漸模糊,而另一個和她相似的小女孩,在陽台上俯瞰下面時發現了她,說了句,真美。   舉報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