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血世紀--Daybreakers

嗜血破晓/猎血都市(港)/黎明时分

6.4 / 135,090人    98分鐘

導演: 麥可斯派瑞格 彼得斯派瑞格
編劇: 麥可斯派瑞格 彼得斯派瑞格
演員: 伊莎貝拉盧卡斯 威廉達佛 伊森霍克 山姆尼爾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小鳥一一

2010-05-20 11:55:05

一個大隱喻——顛倒的世界帶來的思考


          看完這部電影,我抱著很期待的心情來到豆瓣,結果看到的僅是6.2的低分,細一看影評,原來這些不高的分數多是在說這部電影的外在。而我想說,這部電影就思想深度而言,絕對是一部經典之作。
     
       一、我們病了?
      這是一個顛倒的世界,當吸血鬼統治了世界,人類成為了另一種生物手中的玩物……這不是一個類似「豬來圈養人」的幻想,這是一種隱喻。
      不死的吸血鬼是人類在科學給予的力量下狂妄膨脹的極致狀態——永生。我們自以為無所不能,我們凌駕於其他所有生物之上。正如吸血鬼在影片中尋找人血的替代品一樣,起初,我們要吃豬、雞就捕食它們,但是很快,我們發現這些」低級生物」存在的數量遠遠跟不上自己的需求,於是我們開始圈養它們,我們把動物養大,讓它們繁殖。人類自己靠著科學的力量、「生產力的發展」不斷在創造奇蹟,可這一切是應然的嗎?
      答案就是影片裡吸血鬼boss的一句話「人血里有著永遠不可能被替代的東西——恐懼。」這句話不失被看做一個反諷。我們可以大批量養殖雞,吃雞肉,可我們吃不到「雞的天性」,所以我們才會追捧「土雞」,野雞,覺得那樣的雞肉才是真正的香。
      影片裡,男主角愛德華和第一個意外變回人類的吸血鬼Elvis相見在植物下,那是一棵千年古樹。Elvis說,樹活到四千年,都會有死亡的一天,人和吸血鬼也總有死亡的一天。這死亡的一天就是當食物斷盡、資源枯竭的一天。人血,又是現實生活中的資源,如水,如石油,如礦產,這是地球的血液。我們用則取之,就如電影中被farm(種植在公司里)的人類一樣,地球也在被等待抽乾血液,而無任何反抗。人類顯然早就意識到這點,所以一直從未停止開發新能源的腳步,但找到又如何,新能源也總有枯竭的一天,人類就別想逃脫滅亡的命運。
      
      二、我們如何治癒自己?
      這是一部美國與澳洲合拍的影片,所以不難理解基督教的救世精神貫穿始終。影片中男主角通過接受陽光的灼燒重新變回了人類,在他看來,這是解決吸血鬼世界的人血危機的唯一辦法。那變回人類的男主角就像受難過後復活的耶穌,帶給整個世界光明和希望。男主角的弟弟Frankie,在影片的最後用自己的身體散播了能夠治癒吸血鬼的血液,用自己的信仰和苦難去拯救這個吸血鬼的世界,當曙光來臨的一刻,象徵重生的陽光照耀在了他的臉上。
      科學與宗教的博弈從來都未停止,只是我們中華文化從來都不具備明顯的宗教性質,所以這個問題對我們來說並不是問題,也許有更多人的甚至不知道這個問題的存在。但在西方,即使是在哈佛大學,神學院的學生在今天仍舊會在教授進化論的生物系樓前抗議。
      
       我不知道吸血鬼類電影的歷史,也不知道這部電影導演的名字,我僅有的關於此類電影的回憶是《黑夜傳說》和《暮光之城》系列,這兩系列電影皆系商業大片,賣座是借吸血鬼之名的電影色調和故事情節。敢問,這兩系列電影除了那100多分鐘外的視覺刺激和暫時的精神愉悅外,您收穫了什麼?就我個人而言,我已經完全不記得它們的情節,印象唯一深刻的只是其主演的美貌和帥氣。必須承認,作為電影,它們的娛樂功能很出色。
       可《嗜血破曉》是這樣一部影片,它的主演,它的情節都是電影主旨的修飾。電影有了這個精神核心,它是什麼就成為了次要,此時,電影和文學一樣,成為了思想的載體來敲擊我們的心靈。我也不能否認,這部電影在視覺上的呈現確不是精品,有模仿惡靈古堡的末世,又有吸血鬼的陰鬱,但這一切在其內主旨的照耀下,都已無關緊要。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