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夏日之戀 Jules and Jim

祖与占/夏日之恋(台)/朱尔与吉姆

7.8 / 40,021人    105分鐘

導演: 法蘭索瓦楚浮
演員: 珍妮摩露 奧斯卡華納 亨瑞瑟瑞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艾什

2010-05-21 14:50:27

《朱爾與吉姆》:浪潮退去的傳世之作


當埃里克•侯麥的一生在2010年1月11日劃下休止符,人們在為新浪潮的又一個旗幟式人物的消隕而扼腕神傷的同時,又無比懷念特呂弗、戈達爾、侯麥、夏布羅爾等人為首所掀起的那場「法國新浪潮」。隨著時間的流逝,曾經神聖的影像資料上面也漸漸布上了些許灰塵。如果說戈達爾的《筋疲力盡》和特呂弗的《四百擊》是「新浪潮」中不可忽視的洶湧浪濤,那麼,特呂弗的《朱爾與吉姆》更是把自己的風格在其中展露無遺的浪尖之作。
當新浪潮的喧譁漸漸隱退,《朱爾與吉姆》就像遺留在聖潔的影像海灘上的一枚五彩繽紛的貝殼,它在漫長時光的洗滌之後依舊發散著不可磨滅的光芒。第一次看特呂弗的作品是在學校劇場觀看他的《日以繼夜》,當時便被他細膩動人的筆觸所折服,在極度寫實的敘事方式下暗湧的是不可估量的力量。

愛比死更冷酷
看過法斯賓德的1969年的故事片處女作《愛比死更冷》之後,再來看特呂弗1962年的《朱爾與吉姆》又會明白「愛比死更冷酷」在另一種意境下的特殊含義。
《朱爾與吉姆》可以分為兩個部份,影片中的「戰爭」場面則成為截然相反的兩個部份的分水嶺。
影片伊始,特呂弗便以快速的畫面剪輯和歡快的電影音樂帶觀眾進入到了一個歡樂的聖殿,形影不離的朱爾與吉姆猶如堂吉訶德主僕親密的關係。朱爾與吉姆兩個人親如手足,一起探討文學、哲學、藝術,以及對那座神鵰瘋狂的渴望使他們愈發親密無間。凱薩琳最初的出現並沒有為朱爾與吉姆的關係帶來威脅,然而她就像一把可以割斷兩人關係的利刃。
戰爭結束以後,當吉姆去探望已經結婚並生有一女的朱爾,故事便急轉直下,朱爾、吉姆以及凱薩琳三人便陷入了糾纏不清的關係之中。可以說,影片的前半部份給人的感覺就像是一幅風和日麗的黑白素描,而後半部份則是一幅讓人倍感壓抑的天空佈滿烏雲的灰色塗鴉。
婚姻生活與愛情自由的輕與重,靈與肉的輕與重,以及女性與男性的輕與重在特呂弗如剝繭抽絲般的解讀下向觀眾漸漸呈現出幾乎接近人物原始慾望的樣貌。與《日以繼夜》中積極的消除現實的困頓不同,特呂弗在《朱爾與吉姆》中以最初風平浪靜的生活和美好的時光片段切入,被深藏在影片骨子之中的悲傷與絕望一點點牽引出來。
片頭未見其人先聞其聲的凱薩琳的獨白--「你說:我愛你。我說:留下來。我差點說:佔有我。你卻說:走吧。」似乎就暗示這部電影註定是一部悲劇。在凱薩琳與吉姆有違倫理而又糾結的愛情之中,生命對於凱薩琳似乎是微不足道的。然而,影片所傳遞給人們的資訊又不僅僅止步於愛情。

三人的烏托邦
特呂弗在自己後來的作品《最後一班地鐵》中對三角戀情也有所提及,然而《朱爾與吉姆》的三角關係又不像《最後一班地鐵》中瑪里恩、斯達奈與格朗熱的三者關係那般積極與陽光,更多的是陰鬱和悲涼。影片中的三個主人公都分別代表著人身上的某個側面,就如朱爾代表單純,吉姆代表虛偽,而凱薩琳代表的是人類最初的慾望。在這部影片中,朱爾在影片中曾對吉姆說凱薩琳是女皇,就如男人代表渴望的石雕一般。
朱爾在影片中的角色是溫和包容的脆弱,他一直對凱薩琳忍受和付出,而朱爾又是迷茫的,就如在影片中他對逢場作戲的泰凱絲所流露出的絲絲不捨。吉姆的角色則是多疑和嫉妒的無情,就如他對嬌蓓的付出的受之無愧,以及後來因冒險心態對於凱薩琳的迷戀。凱薩琳代表的則是變幻無常的直接而原始的慾望,正如朱爾所說,她的可怕與可愛只在一瞬之間,會在瞬間從一個極端走向另一個極端,這種隨意也是朱爾對其深深迷戀的原因之一。
在《朱爾與吉姆》之中,特呂弗以接近現實的方式通過三個迥然不同的角色探討形上學的觀念。這種觀念在表面看來是錯綜複雜的愛情,也包含了似是而非的友情。如朱爾與吉姆之間的友情,朱爾與凱薩琳之間的愛情,吉姆與凱薩琳的愛情,以及後來朱爾自願作為一個旁觀者和傾聽者的對凱薩琳的友情。三個人錯綜複雜的關係交織在一起,折射出不同角色的內心世界。
除了影片的三個主人公之外,其他角色也分別是不同人物的折射和重疊。就如阿撥,他是凱薩琳的原始慾望得以依附的實體人物。當朱爾與凱薩琳不諳世事的女兒為阿撥拿去吉他時,她身上有著的是與朱爾相似的單純。
朱爾、吉姆與凱薩琳的關係隨著故事的發展就像從零點煮到沸點,隱秘的暗流從安寧變為躁動。三個人以各自的姿態和選擇引領故事一步步走向絕望,就如影片最後孤單的朱爾一個人走在空闊的街道上,那些曾經的遍佈在高架橋上和鄉間小路的歡聲笑語都被拋在身後。特呂弗的《朱爾與吉姆》也成為了一部描述三角關係的傳承後世的經典教科書之作。

永存的地平線
作為「法國新浪潮」運動的兩大旗幟式人物,特呂弗與戈達爾在電影表現上又有著各自的風格。如果說戈達爾是在電影之外尋找電影,那麼特呂弗則是在現實之中尋找電影。
特呂弗把巴贊作為自己一生的精神之父,這在他向巴贊致敬的影片《四百擊》之中便可看出。在特呂弗的影片之中,他把諸多元素雜糅到自己的影片之中,在使紀實美學得到傳承的同時,也讓影片不至於晦澀難懂。在《朱爾與吉姆》中,他使用旁白以還原原著的文學色彩。包括影片中無比寫實的某些片段,都顯得無比隨意和輕鬆。特呂弗以恣意的筆觸給電影以最大的自由。
影片之中,凱薩琳喬裝為男子在高架橋上奔跑的長鏡頭,與《四百擊》後面的安東尼逃出少管所的長鏡頭如出一轍。而在表現影片質感的方面,《朱爾與吉姆》中的最後一個鏡頭與《四百擊》最後一個鏡頭有著異曲同工之妙。不同的是《四百擊》中最後的畫面表現的是崇尚自由的安東尼因逃出少管所而使內心暫時的舒暢,而《朱爾與吉姆》則是體現朱爾在一個纏綿悱惻的悲劇之後的落寞。
在探討男性和女性的問題上,特呂弗也藉由角色之口表明白己觀念。就像影片中的角色所引用的布德萊「女人是自然體,故可怕。」吉姆後來對凱薩琳的畏懼則體現了這一觀點。凱薩琳在三人看完喜劇後跳入塞納河以及後來駕車與吉姆墜入河底都是對自然原始姿態的選擇。
特呂弗的電影彷彿現實一般,用一些瑣碎的片段所組成,但卻需要細細嘴嚼才能品出其中的韻味。在我看來,觀賞特呂弗的影片就像在望著遙遠的地平線,看似平常卻又無法抵達。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