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yberKnight電子騎士
2010-05-23 04:13:26
風雨太平洋 VS 兄弟連
在《兄弟連》結尾的第十集,我們曾經看到一段有關沖繩戰役的內容,溫特斯少校和E連曾準備過殺到亞洲戰場,繼續他們的征戰。幸運的是,他們還沒有啟程,戰爭就結束了。當駐紮德國、奧地利的美軍士兵已經在陽光下玩著橄欖球的時候,亞洲戰場仍然在進行著艱苦卓絕的島嶼戰,那裡的美軍仍然在和拼死抵抗的日軍、火山灰、蚊子、雨水打交道。從《兄弟連》的結尾,我們就看到了史匹柏和湯姆•漢克斯打算拍太平洋戰場的心思,只是沒想到這部劇到來得如此之晚。差不多十年之後,我們終於看到了這部二戰大劇。
《風雨太平洋》的制播班底與《兄弟連》幾乎一樣:有線台HBO播映,史匹柏的夢工廠和湯姆•漢克斯的玩石公司聯合製作。而其路線風格也無法不讓人覺得這就是《兄弟連》的姊妹篇——根據真人真事改編的故事線、劇集開始時的老兵自述甚至片頭字體都非常相似。因為給《兄弟連》的配樂麥可•卡門已經作古,史匹柏請來了老朋友漢斯•季默,他打造的片頭曲氣象宏大悲壯,極具感染力。事實上,《風雨太平洋》的片頭製作差不多可以說是超越了《兄弟連》的:那種炭條揮灑的風格既點出了描繪歷史的紀實風格,其粉末飛濺的慢鏡又好似戰場上紛飛的子彈石塊,一幅幅素描將人物定格,彷彿抓住了歷史的瞬間……再加上每集開始時的紀錄片片段,《風雨太平洋》從片頭已經透露出了「還原歷史」這個目標。
那麼,本劇真的就是《兄弟連》的姊妹篇了嗎?幾集播出之後,很多觀眾(包括美國觀眾)都抱怨劇集的戰爭場面太少,不夠緊張刺激;情節發展也不像《兄弟連》那樣緊湊清晰。看來,一番比較總是不能避免的了。
首先,從長度來看,雖然同為十集(最初本劇的編劇撰寫了13集劇本,因為預算等原因還是砍到了十集),但《兄弟連》為70分鐘一集,《風雨太平洋》每集只有50分鐘。十集下來,整整少了200分鐘!幾乎相當於少了一部史詩電影的長度。也就是說,《兄弟連》每集都像一部電影,十部電影把整個故事串起來;而本劇則更像把一部大電影拆成了十個部份,單獨看有些集確實不夠豐滿,給人蜻蜓點水的感覺。戰鬥場面遠沒有想像中的多,也沒有想像中的宏大場景——著名的「東京特快」(日軍艦隊炮轟瓜島)僅僅給了一個小畫面,鐵底灣基本沒有涉及。一場轟轟烈烈的瓜島之戰居然僅僅用了一場戰鬥就打發了過去,重大的硫磺島戰役只給了半集的內容。不了解背景的觀眾多半都會看得糊里糊塗。畢竟歐洲戰場大家都比較熟悉,因此感覺到BOB(《兄弟連》)整個線索非常清晰。前幾集《風雨太平洋》,可能會讓人覺得仗打得亂七八糟,大半時間都是大兵在跟環境做鬥爭,然後美軍莫名其妙就勝利了。當然,客觀上也是因為海軍陸戰隊並非太平洋戰場的主角。雖然他們奪島有功,但實際這場戰爭最大的功臣還是美國海軍和空軍。而且整個太平洋戰場不像歐洲戰場那樣波譎雲詭,即便有麥克阿瑟的蛙跳戰術,總體上仍然是老老實實地一點一點啃下來。
我個人認為,打造了BOB的老斯和漢克斯等人在本劇中想有所改變,他們都不希望把《風雨太平洋》僅僅變成BOB的複製品——太平洋戰爭本來就很零碎,從素材和BOB就很不同。如果說《兄弟連》是敘事性的劇集,那麼《風雨太平洋》則是寫意性的,描繪的是一幅戰爭與士兵的剪影。如果說《兄弟連》側重的是展現歷史風雲,那麼《風雨太平洋》則把重心放在了士兵心理的層面上。所以看上去,這個劇頗有些向《細細的紅線》靠攏的文藝片味道——有人說第四集簡直就是戰場版的《飛越瘋人院》,戰爭帶來的心理創傷這個角度貫穿全集,這和BOB就很不一樣,雖然BOB中也有一集是完全在說集中營的。此外,《兄弟連》以一個連隊為情節核心,故事很集中很完整,圍繞溫特斯來組織結構,偶爾有穿插也都線索清楚,全劇則始終著重於戰爭中的兄弟情誼;《風雨太平洋》則是在不同連隊的三個人物中跳躍,視角不統一,有點國畫中散點透視的味道。更比BOB多了些感情戲和家庭戲的成份。這種種的不同從拍攝手法上也能感覺出來:《兄弟連》更接近史匹柏的《拯救大兵瑞恩》,多用手提拍攝,用DV風格的晃動鏡頭來表現真實感和臨場感;《風雨太平洋》則回歸到定鏡拍攝的傳統風格上來。
從前幾集看,《風雨太平洋》帶來的感受顯然不如BOB強烈、過癮,總體水平上與這種神作有些差距,但這絕對不意味著本劇水準不高。後面描寫佩里琉島戰役的幾集將有非常精彩的戰鬥場面,而更重要的是,因為太平洋戰爭始終是在環境惡劣的熱帶雨林中進行,其對人的精神影響比歐洲戰場要可怕得多,劇集正是在這方面做出了很多努力和嘗試。如果把它看作是電視劇版的《細細的紅線》,我覺得還是很出色值得品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