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真愛初體驗--CHERI

谢利/真爱初体验(台)/情不自禁爱上你

6.2 / 9,684人    USA:86分鐘 | Germany:100分鐘 (Berlin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 | USA:92分鐘 | Argentina:92分鐘

導演: 史蒂芬佛瑞爾斯
編劇: 克里斯多夫漢普頓
演員: 蜜雪兒菲佛 凱西貝茲 魯柏佛蘭德 費莉絲蒂瓊斯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小小農

2010-05-31 01:46:54

《謝利》「謝利」遠沒有「小蘿莉」幸運


無數名家、大家,他們的文字之所以擁有長久的生命力,除透視了真實的生存環境,滿懷責任感地為歷史留下了一個用文藝建立的生活座標系外,其更大的魅力或許在於作者用專屬的思想,修葺的永無枯竭的靈慾甘泉,即便被時光截流、掩埋,它依然存在,只待有心人鑿地汲取。

查看法國著名女作家茜多妮.加布麗埃爾.柯萊特的生平及履歷表,會收穫一部異常前衛、瑰麗、耀眼的情景劇。有關她自己的故事絕不遜色於她筆下曲徑通幽、纏綿悱惻的愛情小說。

對柯萊特文字的喜愛,緣自《琪琪》,對她筆耕不輟的藝術才華,及其在法國文壇的魅力更是心懷敬意。但對我而言,熱衷八卦,不能免俗,甚至在閱讀柯萊特文字時,對她私生活的浮想聯翩全然超越了文字的馨香。

三段婚姻,及一場任由輿論紛飛依然維持了四年的同性愛,成就了她四次充滿神秘的蛻變。從平凡漸入偉大,使一個受世俗教化的小女孩,成長為自主、叛逆、獨立的新女性代表,頭頂耀眼的光環,任何人得此厚愛,想必都會感激生命賦予她的智慧。

19歲嫁給年長自己15歲的丈夫維利,在當時此廝有名有勢,但人不厚道。柯萊特隨筆塗鴉所著的《克洛迪娜》四部曲都被維利竊去,私自發表,蓋上了自己的大名,據說他還曾逼迫柯萊特「快樂」地做他的文字槍手。這個故事一開始就不是喜劇,兩人關係惡化,最終分道揚鑣。

之後柯萊特開始了獨立創作的道路。在遇到第二任丈夫之前,柯萊特遊走在同志圈玩了一段同性愛,在劇場的舞台上與一位女演員接吻,引發騷亂,自此她的這部劇也被禁演。柯萊特40歲時與《晨報》總編輯亨利男爵結婚,育有一女,不久她的婚姻再次解體。在有關她與女兒的關係上,她把自己描述成了一個糟糕冷漠的母親,這是事實,她對女兒的虧欠,成了她在彌留之際最不能釋懷的遺憾。

在柯萊特63歲那年遇到了小自己16歲的莫里斯.古德凱特,兩人結婚,年輕的中年小伙莫里斯陪伴柯萊特到生命的終點。最後一段婚姻顯然是幸福的,這時期也是她不斷突破自己,不斷呈現佳作的黃金期。

我個人認為,簡單介紹柯萊特的私生活,對於觀賞改編自柯萊特同名小說《謝利》(1920)的影片《謝利》(2009)有諸多益處。柯萊特的小說總是帶有直率的自傳印記,哪怕蜻蜓點水,都表露出毫無扭捏之態,這種文字風格是無法讓讀者擺脫作者,忘記作者的。

並非刻意比較,是自然而然地想到了巴爾扎克的《交際花盛衰記》,同為講述青樓女子的故事,意境完全不同。《謝利》顯然避開了悽慘悲涼的氛圍,取截然相反的視野,推出了與上流階層左右互動的小資情調。就如電影開片時,所羅列出的花名冊。19世紀末開始,直到一戰前,這段時間在歐洲被稱作「美好時期」,那是推崇聲色犬馬的時代。真是長見識,坎城卡爾頓洲際酒店的圓頂原來是按照西班牙舞妓La belle otero的胸部設計的,這位「了不起」的歡場女王至少做過歐洲六位君主的情人,還引發了男人為她自殺的「風潮」,最後97歲高齡的Otero於1965年因心臟病在法國去世。如此華麗奢靡的開場,給電影《謝利》注入了有聲有色的廣告,這是部無暇顧及其他,只講世緣情愛的視聽小品。

年齡似乎是個巧合,或許是個已安排好的巧合。謝利決定終結紙醉金迷的生活,這一年19歲。作為一代名妓的掌上龍珠,富裕的家境,及耳濡目染的生活方式,讓他過早地踏入了荒淫渾噩的舞台。這段被概括的生活是塑造謝利人格的重要過程,但不是本片的重點,關鍵在他見到「努努」後的一切變化與成長。

「努努」又叫萊亞,謝利的教母,曾經與謝利母親鬥豔爭芳的同行姐妹。如今,脖頸上的橫紋,鬆弛的皮膚,都洩漏了她芳華不在的悲哀。但她依然美麗,在公眾場合,依然像朵怒放的鮮花,不可方物。她風光無限的過往並未在膠片上留下痕跡,為合併兩個人的人生,攢一個美麗的故事,電影始於愛情滋生的地方。

謝利愛上了像母親一樣的努努,努努真心真意地做了小謝利六年的情人,直到謝利被迫迎娶富豪家的千金,以壯大家族的名譽、財富。生活由甜蜜變成痛苦與折磨,愛情也從陽光下躲進了陰暗裡。不知道要不要怪罪謝利的母親?我的問題太幼稚,以出賣身體營生的女人多半是不會懂得愛情的。即便老妓女成全了自己的兒子與老姐妹,這愛情或許會在更加殘酷的決裂中消失,那還不如留下完美的遺憾。

 其實劇情並不復雜,三言兩語就可說明,但情很重,我希望用兩種方式解讀。
從謝利的角度看這段「無疾而終」的愛情,可看到一顆生命隕落的痕跡。對謝利來說,生命比愛情輕薄,確切地講,他的人格中缺失了承擔生命的其他力量。這在很長的某一時期,被作為陰柔的美德存在著,它滋長在男人體內顯然是不合情理的,於是在戲劇中演變成了悲劇。相反存在於女人的身體裡,那就是天性,要逆來順受,要放棄自我,寄生在強悍的物種下,是悲劇也要像喜劇那樣演下去。柯萊特換位塑造的性格特徵,非常狡黠地反映了她對女性權益自由自主的主張。

努努因無法忍受謝利結婚的現實,在謝利蜜月期逃離傷心地,之後得知謝利為她搬離了新婚的家,欣喜回歸。這在謝利毫無規劃的人生旅途中,被迫獨自冥想,雖然是現實的,但絕對是殘酷的。似乎是一段不可避免的自我迷失過程。看似可怕,卻十分可貴,結局並未給他成熟長大的機會,可能早就錯失了成長的機會,他從此迷失方向,選擇死亡,選擇徹底消失,就有了很深的寓意。

接下來從努努的立場給這段不倫戀寫悼詞。記得莫言先生曾在《白棉花》里寫到,「小青年最初的戀人多半都是比自己大的女人,孩子半大不小,青杏半熟,有酸有甜,既需要母愛又需要性愛,大女人正好一身二任。」當然這是為《白棉花》的故事鋪陳,但多少都採擷自生活。電影中,努努最後自我檢討,極力還原自己偉大形象,她犯了最自私的錯,但這錯又是唯一可通的路。幾乎可以認定是她把謝利引入了絕境,在謝利找尋「母愛」影子的時候,努努以此為誘餌設計了年輕的孩子,結果可能她自己都沒有想到,謝利是完完全全的「孩子」,他從沒長大,也沒能力長大。

絕沒有怪罪努努的意思,這女人也是一個悲劇符號。不倫戀,忘年戀,不管是什麼,努努把它當做真愛,當做讓生命綻放意義的土壤。土壤消失了,生命的意義自然不復存在。這裡沒有大標語、大口號可喊,就是愛情鬧的。幸虧現實待柯萊特不薄,她的姐弟戀修成了正果。

 影片結尾略顯倉促,或許是後續的旁白打破了唯美的意境,想想謝利猶豫不絕的背影,也就看到了他那浮萍般飄忽不定的未來了。而努努直視鏡中的自己,臉蒼老了,眼睛蒼老了,心也蒼老了,她的前路也蒼老了,我看到了這些。

喜歡柯萊特的文字就在此,儘可指責你不待見的一切,也儘可喜歡別人所不齒的一切,這紛紛擾擾的紅塵中,一陣風就可帶走前塵往事,愛情中的錯與對,分不分,都沒有了任何意義。

最後讚一讚米歇爾.菲佛,精美的古典華服穿在她身上,一點沒瞎。不僅演繹出了半老徐娘獨有的風韻,不減一絲一毫高貴優雅的氣質。加上純熟的演技,輕鬆地把魯伯特.弗蘭德帶入戲中,兩人的配合看不到縫隙。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