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可頌可頌

2010-06-02 20:08:20

Good Lines, Not So Good Story

************這篇影評可能有雷************

       伊桑霍克是我看此片的主要動因,誰忍錯過一朵盛花最青澀青春的時光呢。至終他的角色是我最喜歡的。雖然表面上壓抑而怯懦,可是頭腦裡的想像力卻也能火光四濺,在基廷老師的誘導下噴薄而出。不願在眾人面前說話,欲說還休的緊張表情讓內傾的觀者充滿共鳴和同情。往往沉默者感情更深,更有自己的一套原則。影片的最後是他在校長的強勢壓力下第一個站到桌子上表達對基廷老師的敬意。至於之後的跟從者,雖然也是真誠的,有助於削弱校長的淫威,卻不禁過於服務觀眾了。
       一部好片的成功在於溫柔地推銷美麗的事物。《死亡詩社》的台詞讓我開始感受到詩歌的美,把艾略特,惠特曼,梭羅這些冷冰冰的無臉男(只知道是大名鼎鼎的詩人)融化得親切了,甚至給我去找詩集來回味的衝動。
       然而劇情卻過於戲劇化了。在平淡的設定中故事的衝突顯得有些突兀。簡單說來,就是一所嚴謹傳統的教會高中里來了一個信仰思想自由的老師。有很多類似主題的影片了吧,《蒙娜麗莎的微笑》《放牛班的春天》輕鬆一點如《搖滾學校》。然而他推行自由思考的手段也是武斷的,比如讓大家撕書的情節,很有煽動性,細細想來卻不免矛盾:他想告訴大家不要輕信權威,但是在撕毀「前言作者」的觀點的同時統一灌輸了「基廷老師」的觀點。校長的話說的在理:「十七歲的小孩怎麼能有絕對自由獨立的思想呢。」青春的特點之一即是容易崇拜,崇拜新鮮的觀念和酷酷的人格。在思想如何自由獨立還沒有弄清楚之前,對自由獨立的追求-比如深夜突破門禁去山洞辦詩社,尼爾的自殺,都只是服務戲劇衝突而已。
       Tom挨打戲讓人分外親切,和《霸王別姬》里段小樓邊挨大刀片子邊喊"打得好!"如出一轍。看來美國的學校那會兒也是私塾先生的理念咯。
       基廷老師還是失敗的。他激起了學生們的反抗精神,卻沒有徹底地激勵。尼爾最終不敢對父親說出自己的真實想法。我很不理解。他屈服於父親的主要原因是「我們為了你未來的道路作了如此多的努力」,他不敢因此挑明父母期望和自我認同的矛盾,卻可以輕易自殺。也許我在這個時代生活了太久,體會不到他那時的絕望吧。
       最受觸動的是片中引用的梭羅的一句話:The mass of men lead lives of quiet desperation. 說的正是我的生活啊……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