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太平洋戰爭--The Pacific

太平洋战争/雷霆战海(港)/血战太平洋

8.3 / 81,971人    52分鐘 (approx.)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Ghost

2010-06-07 18:23:51

屬於全世界的V---J DAY


   在虛假消息傳了整整兩年後,由HBO投資playtone以及DreamWorks參與拍攝,史匹柏和湯姆漢克斯聯手製作的二戰史詩劇——《the Pacific》終於在2010年3月面世,影片用震撼心靈的故事和鏡頭來紀念歷史,紀念太平洋戰爭這場人類經歷過的最慘烈的戰爭之一。那些印在華盛頓的林肯紀念堂和華盛頓紀念碑之間World War II Memorial上的4000顆金星,就是一種記憶,一種責任。
  《the Pacific》主要根據《With the Old Breed》、《Helmet for My Pillow》這兩本書提供的素材及一些訪談錄改編。與當年轟動一時的HBO熱播劇集《band of brothers》不同的是,這次故事從三個不同角度,講述了三名美國海軍陸戰隊士兵--Robert Leckie、Eugene Sledge、John Basilone在太平洋戰場上的遭遇。劇組不僅將《band of brothers》的導演之一的托尼•托招致麾下,還力邀曾為電影《珍珠港》配樂的大師漢斯奇摩為本劇的配樂把關,跟當年的《band of brothers》一樣,劇組並未啟用太有名的演員,片中的演員幾乎全部來自澳洲。此外本劇2億的成本使其成為有史以來最昂貴的電視劇集,迷你劇的形式也使本片兼具了電影的畫質和電視劇的細節性。
   相比歐洲戰場,美國人在太平洋上所付出的犧牲是絕對是巨大的,因為他們的對手不僅有頑強殘暴的日軍,還有如同地獄般的自然環境。而電視劇也幾乎涵蓋了美軍在太平洋戰爭中的重要戰役,重現震撼人心的慘烈戰役。
   當片頭曲響起,那渾然的戰慄感讓你無法忘卻,定音鼓的每一個鼓點都敲在人們的內心深處,由素描和片花穿插形成的黑白動畫更是加重了那段歷史的厚重感。與《band of brothers》相同《the Pacific》並沒有急於將觀眾早早的丟到槍林彈雨之中,將第一集的片頭結束後的幾場戲全部安排在美國本土,三位主人公也依次登場,煽情是前十幾分鐘的主旋律,親情,愛情和友情穿插其中,並在三位主角的親情戲中都出現了和各自父親的對手戲,正如人們所說,戰爭是男人的遊戲,在男孩的心目中,父親始終是安全感的象徵,儘管可能是生死離別,但那些偉大的父親們卻依然給予了兒子強有力的支持,將兒女情長深埋心底。當然影片也沒有在此做過多的糾纏,很快鏡頭一轉,大兵們已經在開開赴瓜島的船上了,在船上士兵們開玩笑,吹牛逼,完全沒有戰鬥開打前那緊張到窒息的氛圍,而隨之而來的登陸戰則令人期待,以為刺激腎上腺素分泌的鏡頭開始了,但當觀眾同大兵們一樣熱血沸騰的「來到」海灘後,卻看到一片安逸,的確令人有點洩氣,抑或我們同那些戰士一樣被「軍方宣傳」所欺騙,相信殺日軍就像獵火雞那樣簡單。但現實恰恰相反,日軍不會傻到在沒有遮擋的海灘與美軍交火,而是撤到了叢林深處等著marines,不論是後來被殘殺的美軍,還是第一場發生在夜裡的交火都在提醒著大兵們他們在什麼樣的對手作戰,同時也在一點點摧毀他們的美好想像,讓每個人都知道真正的戰爭到底是怎麼樣。特別在那場短吻鱷溪的激烈戰鬥後,進人人們視野的首先是鋪滿海灘的屍體,而後便是表情木訥的大兵,曾經吹噓著要幹掉一隊日軍的約金斯被驚得說話都口吃了,顯然他還沒從昨晚的惡戰中清醒過來,隨後的那個自殺式襲擊則讓戲裡戲外的人見識到了japs是以如何強硬的態度來對付他們的敵人的。至於那個被美軍開心的日本兵和leckie發現的那張照片就完全是對戰爭的反思——戰爭本是政治家實現某種政治目的的一種方式,但殃及的總是對此並不熱衷的普通人,毀掉的也往往是他們的生活。
  瓜達爾卡納爾島戰役(1942年8月7日,參與軍隊番號:海軍陸戰隊1師和2師,25步兵師,7000名美軍陣亡)作為太平洋戰爭的分水嶺。日美雙方在六個月的時間裡進行過大小海戰三十餘次,其中較大規模的海戰就有六次,瓜島戰役也是美軍對日作戰的第一次反攻,第二集用了50分鐘的篇幅來再現了這一具有重要意義的事件,正如開篇的老兵回憶說的那樣,在很長的一段時間裡,他們都認為會無一生還,因為日軍給予了美國海軍的重創,使陸戰隊喪失了補給,難以穿越瓜島的熱帶叢林也成為了美軍的另一個敵人,大批的士兵沒戰死沙場,卻倒在了疾病面前,在如此的環境下軍人不再相信槍桿子決定一切,而是將希望寄予上帝,希望通過不斷地祈禱以求能活下來,當然全片也並非始終籠罩在這種絕望的情感中,比如在那場偷補給的戲裡,大兵們一擁而上,就像街上那些惡作劇的男孩一樣,令人為之開懷,不過細想來這也算是美軍的一種「軍隊文化」吧,軍中敢和上級這麼玩的估計也就美軍一家了吧。同第一集的架構一樣,在後半段加了一場和日軍對抗的戰爭戲,觀眾再一次看到了日本軍人的視死如歸,他們就像瘋了一樣撲向美軍的火力點,這種飛蛾撲火的舉動讓接受基督教義的大部份美國人難以理解, 但對此leckie不這麼認為,相反他肯定了日軍的勇氣,認為他們雖敗猶榮。可見本片並不偏激。如同所有的戰爭片中英雄是不可或缺的,basilone這次成為了其代言人,但他卻痛失自己的兄弟Manny,而後者正是在叢林中救過自己一命,命運就是這樣陰差陽錯,特別是在戰場上,生死聽天由命,你永遠不知道下一個遭殃的會是誰。當最後要登船離開瓜島時,從leckie的主視角我們能看到宛如天堂中灑下來的光芒,或許對於那群飽受戰爭之苦的士兵來說,登船的軟梯就像從煉獄通向天堂的捷徑。上船後的marines已然沒了幾個月前他們離船時的士氣高漲,此刻這幫衣衫襤褸的大兵們此刻最值得驕傲的應該不是殺了多少日軍,而是自己成功的活了下來。
  第三集的故事發生在澳洲,其作為二戰中美軍反攻日軍重要的後方,在整個戰爭中未遭受到打擊,所以當疲憊不堪的士兵到達這裡,發現此地一片歌舞昇平,絲毫嗅不到戰爭的氣息時,他們的感覺實在是好極了,就像身處在世外桃源一樣,但他們知道好景不會太長,嚴酷戰爭依舊在不遠的地方等著他們,而現在需要做的就是抓緊這短暫的美好時光,盡情享受,愛情自然是劑療傷的良藥,leckie邂逅了美麗的希臘姑娘Stella,儘管知道這會是段無果的愛情,但當最後兩人真的分開後,心中依然會替leckie所惋惜,相比之下Philips的愛情則喜劇化了不少。由於本集並沒有直接描寫戰鬥的畫面,故最大的噱頭就成了那幾段床戲,但這只是提高收視率的策略,並非全集的重點,大兵再一次的感受離別帶來的痛苦才是本集想要告訴我們的。雖然並未正面提及戰爭,但Stella鄰居的死卻在旁敲側引地提醒著人們戰爭依舊在繼續,所有的這一切都是曇花一現。
   無比惡劣的作戰環境造就了太平洋戰場最為艱苦的戰役之一的格魯斯特角戰役(參與軍隊番號:海軍陸戰隊1師,40步兵師1400名美軍陣亡/失蹤/受傷),這場發生在美日雙方相持期戰役的困難程度在第四集中得到最真實的還原。在登陸格魯斯特角後,沒玩沒了的雨水,深及膝蓋的淤泥以及無處不在的日軍,可想而知在這樣的環境下進行作戰簡直就是對身心的一種摧殘,無盡的失落感包圍著H連的戰士,要知道同自然的抗爭是多麼的無助,特別是在勒布里克開槍自殺後,這種失落轉而成為了絕望,讓置身之外的觀眾心情也降到了冰點。當leckie在患上排尿病後,最後一點自信也消失殆盡,於是他去了一所戰地醫院,雖然見到了久違的太陽,但他的心情並未就因此而明朗起來,相反在這個看不到硝煙的地方,卻充斥著更多戰爭帶給人們的創傷,比如那個自言自語的中尉,我們雖然不知道他到底曾經遭遇過什麼,但光是想想戰爭就這樣活生生將一個健康的軍官變成了個精神世界異常的病人,就足以讓人不寒而慄,還有那個徒手捏死日軍的吉布森,當再次出現時,已然是個終日蜷縮在牆角且雙眼充滿驚恐的病人,殘酷的戰爭讓他甚至動了偷飛機回國的想法,如此不切實際的想法的背後是戰爭的煎熬將其徹底擊垮從而產生的無限絕望,而且吉布森告訴leckie那個發生在瓜島的沒有下文的小故事和那句「我真羨慕他」,同樣讓人心碎。本集的戰鬥戲只有一場,可謂打的毫無新意可言,簡直就是瓜島的翻版,在戰鬥場面上要不是日軍瘋狂的自殺式反攻,的確有點讓人昏昏欲睡。
   格魯斯特角戰役之後,H連隨隊轉移至帕伏伏島,與格島相比而言,帕島雖然沒了那讓人打不起精神的陰雨綿綿,但遍佈全島的螃蟹和老鼠一樣讓陸戰隊苦不堪言,不過現在的大兵們學會了苦中作樂,甚至有了邊開著玩笑邊洗「天然淋浴」的閒情逸緻。值得一提的是,此前僅露了幾次臉的sledge在本集終於擔當起了主線人物,而他參戰的第一仗就是貝里琉島登陸戰,這是一場不遜色與任何搶灘登陸的作戰,鑒於此,第五集將大部份的美鈔都砸在了這場戲中,產生的效果還是不錯的,從剛開始離船的那個主視角到隨後十幾分鐘的畫面中充斥著屍體,哀號聲,炮火聲,劇烈晃動的鏡頭還有sledge驚慌失措的表情,這一切都把觀者帶回了那片血肉橫飛的海灘,讓人真真切切的感受到登陸戰的慘烈,從而很慶幸自己沒有被捲入其中。本集也不只單純渲染戰鬥的可怕,依舊用很大的篇幅描述人在經歷戰爭時的感受,以及人與人間的關係,戰爭對人性的改變也同樣是重頭戲,snafu掏日軍死屍金牙的那個橋段就是其真實的寫照,那種不以為然的表情令人震驚。除此之外,還有「教授」lecike與sledge關於上帝的那段談話,細想來確實極富哲理性,宗教的教義口口聲聲說上帝熱愛他的子民,可好戰的日軍不也來自上帝之手嗎?這或許本來就是個沒有答案的問題,對此,還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吧。
   第六集雖然從主體劇情上延續上集的貝里琉戰役(時間:1944年9月15日參與軍隊番號:海軍陸戰隊1師 81步兵10500名美軍陣亡/失蹤/受傷 - 10500名日軍陣亡),但並沒有在劇情上緊密銜接,而是回到了美國本土,加了一場回國後Sid看望sledge一家的戲,用意是不言而喻的,從短短幾分鐘裡,觀眾很容易就能從諸如眼神之類的細節讀出sledge一家的心情如同坐過山車般大起大落,但試想想全美有多少個家庭在每天默默地承受這種煎熬?如果要給每座島的極端環境做個概括的話,那「燥熱」絕對是貝里琉島的專有名詞,大兵們不僅暴露在華氏105度的高溫下,而且淡水奇缺,就像老兵所說的那樣,他一輩子都沒那麼口渴過。這純粹是對人意志力的考驗。就在這種煉獄般的環境下,新兵sledge的戰爭才剛剛開始,在經歷了海灘登陸的生死存亡後,他馬上就面臨另一場更為慘烈的戰鬥——隨部隊從空蕩蕩的機場往前推進,而他們的正對面就是日軍的機槍封堵,此刻每個人都是在和死神博弈,儘管人人都清楚自己的人生很可能在這裡走到盡頭,但目前進的命令下達,他們依然扛起武器義無反顧的向前衝。同登陸戰一樣,本戰的槍火場面依舊驚心動魄,鏡頭所達之處,飛起的殘肢,迸濺的鮮血,隨時都可能在你面前爆炸的炸彈都讓人產生髮自內心的震撼和恐懼,在這個和死亡賽跑的關頭,每每有人中彈時,也總會有人伸來援助之手,,特別leckie為了給runner找醫護兵而又橫穿剛剛死裡逃生的機場,使戰友間的兄弟情也得到了最充分的體現。總的來說這場戰鬥戲處理的還是相當成功的,有了《band of brothers》裡的那種慘烈到讓人膽寒的味道。而在漫長的白天結束,伴隨著炮聲隆隆的夜幕下,從sledge和連長那段對話的字裡行間可以聽的出,sledge對在死亡面前的無所依靠和懼怕是來自骨子裡的,顯然這與他所想像中的戰爭是完全不同的,此時此刻的他懂得在死亡面前,上帝可算是真正做到了「人人平等」,誰都會成為那個不幸的oswalt。在本集其餘的時間裡,那場有人晚上做惡夢喊叫,而其他人怕暴露行蹤最後只能拿工兵鏟將其拍死的戲令人印象深刻,其給人心靈上的觸動絕不亞於那場戰鬥。還有那個因為白天在穿越機場受到驚嚇而精神恍惚的列兵,依舊從側面烘托著戰爭給人們精神層面乃至內心世界帶來的深遠影響。
  就像貝里琉戰役的持續時間的漫長一樣,總共十集的《the Pacific》將三分之一的時間都貢獻給了這個座落在太平洋上的人間地獄。第七集開篇直接切入正題,繼續美軍穿過機場後的戰鬥,如果說之前兩場仗足以令人頭皮發麻的話,那本集無處不在的小範圍戰鬥則是將這種恐懼升到極致。由於日軍在島上構築了複雜精緻的地堡系統,使得陸戰隊的每一步推進都異乎尋常的艱難,他們幾乎是踩著戰友的屍體才進入了山區。在敘述方面,首先一段蒙太奇將開戰數天來所發生的慘象悉數展現在人們面前,隨後便出現了疲憊不堪,面部木然的大兵們,就連「尖酸刻薄的」snafu都不再有心情去開別人的玩笑了,可見這殘酷的戰爭已經把他們的精力榨乾了,但他們只得到了很短的休整,便又要開赴山區,就在進山的途中,遇到了下山的1團,鏡頭也通過給一團渾身血污的戰士們的特寫間接地提醒著人們前方絕對是形同絞肉機般的戰鬥,在這裡還見到了久違的約金斯,可那個樂天派現如今卻像個死人一樣躺在擔架上,眼睛裡沒有半點色彩,看的讓人心痛。儘管有了前面這段鋪墊,但當sledge所在的K連真正步入那塊山區,其間的血腥還是在考驗的觀眾的承受力。而描寫的較為完整的戰鬥是對一個日軍地堡的進攻,在這場戲中sledge完成了自己在戰場上殺的第一個人,不只是對一個清教徒,即使對一個普通人來說,殺人也遠沒有說起來那麼的平淡,而當那個日軍瞪著眼倒在sledge旁邊時,宗教在他心中形成的最後一道屏障也隨之被衝破,教義告訴他的生命誠可貴在日軍身上是完全不適用的,既然敵人抱著不是你死就是我亡的信念,那上帝教給他的仁慈就顯的太不合時宜了,這件事之後的sledge終於將積壓已久對日軍的仇恨釋放出來,才有了那場拔刀掏金牙的戲,甚至之前從不抽菸的他也開始依賴於菸草帶來暫時精神上的放鬆。在全集中導演不忘通過各種手法來表現貝里琉戰役的緊張慘烈程度,比如Haney在skipper死後的精神崩盤,要知道Haney可是一師的前輩,如果連這個身經百戰的老兵都承受不了的話,那這場戰役的殘酷程度估計已經到了讓所有形容詞都相形見絀的地步了。在如此緊張的環境下,適當的調劑絕對是人們急需的,Jay就適時的給觀眾帶來了笑聲,Jay狼狽不堪的樣子也應該是開播以來喜感最強的橋段了。而本集的對戰場血腥度的渲染和前幾集相比也是有過之而無不及,但同往集類似的是,鏡頭在中間遠離了會兒硝煙滾滾的貝島,「忙裡偷閒」回了趟美國,關注了下仍在兜售戰爭債券的baisilone,但此時的John已不再像剛回國時那樣享受,相反對他故去的好友Manny的懷念日益增強,而他內心深處也一直認為那枚勳章有那些曾和他浴血奮戰的戰友的份,當他在本土享受著戰鬥英雄稱號到處演講的時候,大多數的戰友卻還在前線與敵人絞殺,生死未卜,於是這份內疚成了baisilone最大的心結,重回戰場似乎成了他完成自我救贖的唯一途徑,而在高爾夫球場的戲裡,戰場和現實的穿插閃回就將baisilone強烈的內心孤獨感很好的展現出來。
  時間步入1945年,美軍距離日本本土越來越近,不像貝島戰役的鮮為人知,在戰爭末期進行的硫磺島戰役(時間:1945年2月19日,參與軍隊番號:70000餘名海軍陸戰隊員與23000名日軍士兵對戰,21000名美軍陣亡/失蹤/受傷,1/4的海陸因為硫磺島戰役而授勳)則是為世人所熟悉,作為整個二戰中唯一一場美軍傷亡超過日軍的戰役,後世亦有無數電影以之為素材,《the Pacific》當然更不會漏掉如此經典的攻堅戰,但觀眾期待中觸目驚心的戰爭戲並沒有撲面而來,取而代之的是basilone在後方的經歷,在第八集中,basilone對於自己戰鬥英雄稱號愈發厭倦,覺得自己也沒有盡到軍人的職責,於是他毅然決然的向上級提出了去新兵營,希望能為戰爭貢獻自己的力量,而那場相對來說「遲到」的新兵訓練也在這一集上演,同所有的new kids一樣,對敵軍的藐視,氣喘吁吁的士兵以及上級的大聲責罵構成了這場戲的全部,觀之就像例行程序,而且在幾集都滿是男人們衝鋒陷陣的畫面後,basilone和Lena間羅曼蒂克的愛情正好能中和這過剩的雄性激素,但這都是過眼煙雲,很快John就隨著第五師前往了著名的硫磺島。目前一個鏡頭還是basilone與愛人的纏綿悱惻,緊接著就是顆粒感極強的戰場畫面,巨大的落差讓人確實有點吃不消,而在氛圍的營造上當屬開播以來最接近史詩級別的,那被血浸染的海灘上鋪滿了屍體,整座島似乎都在炮火中顫動,而毫無障礙物的依靠讓每一寸的推進都難上加難,讓觀眾聯想到了《the band of brothers》中那留下深刻印象的諾曼第登陸戰。但美國人善於造英雄,在這場戲中basilone的勇猛殺敵絕對稱得上好萊塢級,而basilone一人扛著重機槍直搗日軍陣地也讓他之前關於日本軍人的稱讚聽起來像個笑話,這樣的動作戲看得雖然很養眼,但個人覺得對一直力求還原真實戰場的本劇來說有點過了,不出意料在有了如此驚艷的表現後,中彈就成了其必然的歸宿,雖然作為主角之一的basilone的死亡用慢鏡處理不足為奇,但隨後那個由近而遠的俯視角配以背景音樂倒有種淒涼的美感。
   發生在一個月後的沖繩島上,硫磺島的噩夢依舊在延續——沖繩戰役(時間:1945年3月26日,參與軍隊番號:海軍陸戰隊1師2師6師 7、77、96步兵師,72000 陣亡/失蹤/受傷 66000名日軍陣亡- 140000名平民陣亡)作為日本本土防禦計劃中的一部份,日軍在這最後的屏障中負隅頑抗,也正因為此使得沖繩島成了所有參戰士兵的煉獄,美軍面對誓死捍衛國土的日軍,舉步維艱,最終付出了極為慘痛的代價。除了日軍的「玉碎」行動,惱人的雨水再一次給陸戰隊帶來麻煩,在精神和肉體的雙重壓力下,士兵的內心愈發空虛,不安全感圍繞在每個人身邊,成為了snafu和sledge的爭執的導火索。第九集雖然也有幾場零星的戰鬥戲,但並沒有像硫磺島以及貝里琉島那樣集中篇幅對戰爭的慘烈血腥大肆渲染,相反將更多的精力放在了島上那些手無寸鐵的平民身上,因為在戰爭中他們才是最大的受害者,被強行的剝奪了自由生活乃至生存的權利,淪為了歷史的棄兒。片頭紀錄片中那個在風中瑟瑟發抖的小女孩只是其中的一個縮影而已,隨著故事的發展,類似的鏡頭越來越多,島民無法左右自己命運的無奈和絕望透過螢幕刺痛著觀者的神經。全集的唯一主線人物sledge的表現讓人大跌眼鏡,在這一集中,那個曾今虔誠的清教徒已然是個冷酷的殺手,對日軍的仇恨和懼怕造就了如今的sledge,他甚至於違背軍令就為射殺一個日軍,但這一切在一個房間裡被徹底扭轉,那場戲發生在美軍對一個到處殘垣斷壁的村莊的搜查中,當sledge進入一座民房中看見有個在死去母親身旁啼哭的嬰兒,他並沒有上前,而在後來有人上前時甚至下意識的向後退了下,但就在他往外走時,發現有個奄奄一息的日本女人,在這段戲的幾分鐘裡,沒有一句台詞,僅靠兩人的動作和眼神推動劇情,而當最後女人手中的緊攥的手榴彈滑落,讓人替sledge鬆一口氣的同時也被感動。人性本善,緣何要反目成仇?作為所有以該次戰役為背景的電影,原子彈投放的資料片是必加的橋段,但《the Pacific》卻僅僅用幾句閒聊就帶過了,也許本劇不想讓該集成為又一部「標準」沖繩島戰役,但更重要的是,原子彈的投放本身就很不人道,而且它帶給日本人的傷害延續了好幾代人,不亞於整個戰爭給予日本人的創傷,所以將其略去也足以可見本劇的良苦用心。
  如同之前所預料的那樣,完結篇是榮歸故里。既然講述的是戰後的生活,那麼感情的宣洩則是必要的,也將註定會是全集的關鍵詞。在片頭對老兵以及他們家人的採訪中,觀眾很容易就能感知到這場戰爭到底帶給了他們怎樣的影響,那種終其一生都生活在夢魘中的經歷我們也許是永遠無法體會的。在第十集裡,更多的戲份給了lecike和sledge,兩者同時也代表了戰後兩類人的遭遇:lecike很快走出了戰爭的陰影,不僅重操舊業幹起了編輯,還收穫了等待了三年的愛情;而sledge則成為了戰爭真正的受害者,從當年一心從軍的熱血青年到發誓不再穿軍服且對一切都失去興趣的老兵,巨大變化身後隱藏的原因是無法為外人所理解。別人的戰爭或多或少都有收穫,但sledge卻一無所獲,軍隊甚至都沒有教會他一樣能在戰後生存的技能,還有sledge對陣亡戰友的追思也成天困擾著他,失眠對他來說就是家常便飯,雖然他並沒在戰爭中丟掉性命,但他失去了一顆熱愛生活的心,就像第二集中sledge父親所說的,對於那些在戰爭中受傷的年輕人來說,治療肉體上的病不算什麼,最糟的是他們在精神上的衰竭,看著這一切發生在自己兒子身上可卻無能為力,對於其父親來說無異於一種折磨。當然還有另外一類人,就是那些那無數身埋他鄉忠烈的家人了,對於Lena拜訪basilone一家那場戲可謂拍的煽情十足,特別當年邁的父親輕撫那枚勳章時,兩位老者無法撫平的亡子之痛釋放到了最高點,感人至深。。。。。。。
   雖然燒錢無數,還有來自媒體的一致稱讚,但坐在電視機前的觀眾並不買帳,低迷的收視率甚至不及同期重播的《band of brothers》,首播的區區400萬難以企及《band of brothers》的千萬收視群。回想當年的《band of brothers》對戰鬥戲分解得非常清晰,單兵和團隊協作的拆招應對有板有眼,對槍械、戰術動作的考究更不在話下,而《the Pacific》卻似乎意不在此。雖說論慘烈程度,太平洋戰場不輸歐洲戰場,但該劇到第五集時都沒有出現完整的戰鬥。雖然總是炮聲隆隆、機槍掃射,觀眾卻不理解這一次的戰鬥到底所爭為何,更不用提日軍的面目模糊,總是成片倒在機槍下。對此漢克斯認為,個人相對環境來說總是渺小脆弱的,《the Pacific》想表現的是荒島上的惡劣天氣、內心孤寂等對士兵造成的影響,這些小細節其實就是歷史的本質,但習慣大場面的觀眾似乎沒有這份耐性深入其中體會。而在我看來,雖然《the Pacific》較之《band of brothers》在感官刺激方面並沒有超越多少,可劇集在戰爭對人性改變方面的剖析和解讀無疑是成功的,而這些才是人們對戰爭反思過程中的永恆的主題。

最後還要提醒一句,本劇的台詞充滿種族主義色彩,類似於斜眼猴,黃毛猴,黃毛鼠等帶有歧視的叫法不勝枚舉,but who cares,cause they are japs,right?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