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放牛班的春天--The Choir

放牛班的春天/歌声伴我心(港)/唱诗班男孩

7.8 / 67,915人    97分鐘

導演: 克里斯巴哈蒂
編劇: 克里斯巴哈蒂
演員: 法藍柯波蘭德 尚巴堤莫里耶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olivia1995

2010-06-08 09:31:06

如歌的天籟


      2005年底狂發資訊給朋友們,為的是推薦一部影片《放牛班的春天》(Les Choristes,2004,法國)。然後,收到的所有回覆都是,太棒了,我讓孩子也看了,還推薦給了誰誰誰。

   好萊塢(電影圈)不乏用音樂開啟心智,最終拯救靈魂或催發新生的勵志電影,比如《霍蘭先生的樂章》(Mr. Holland’s Opus,1995),比如 《追夢女郎》(Dreamgirls,2006),還有許多摻雜大量音樂元素,青春勵志、憧憬美好未來的電影,那得把《跳出我天地》(比利 Elliot,2000英國),《歌舞青春》(High School Musical, 2008),當然還有《媽媽咪呀》(Mama Mia, 2008),《紅磨坊》(Moulin Rouge, 2001),《芝加哥》(芝加哥, 2002)等等也算上。如果再算上經典中的經典《音樂之聲》(The Sound of Music, 1965),《窈窕淑女》(My Fair Lady, 1964),《西區故事》(West Side Story, 1961)和《雨中曲》(Singin』 in the Rain, 1951),等等,音樂片的討好之處實在難以盡述。

    這部《放牛班的春天》講述了二戰後法國的一個小鎮上,垃圾學校「池塘之底」迎來了新老師馬修,通過音樂改變垃圾學生,改變暴力+變態的「action-reaction」管理方式的故事。歐洲的電影導演,有他們自己講述故事的方式,並不像美國導演那樣追求人生意境,人性昇華,也不是一定要有多少格言警句,他們善於通過鏡頭的表現力,通過剪輯的張弛,充分展示影片的主題和力度。然後,優美的音樂加入,讓你不停地會在某些時刻顫抖,因為你的神經感受到了音樂的強烈衝擊和震撼。

    懷才不遇但深愛學生的馬修老師,其貌不揚,大禿腦瓜還常常遭到兔崽子學生的嘲笑,但卻對音樂創作有著深深的眷戀。道貌岸然的校長奴顏媚骨巴結上司,卻對學生和老師苛刻野蠻,自命為教育家卻全然不理教育的意義。憨厚淳樸的校工對孩子們的過失寬容豁達,機敏精悍的管理員對學生即嚴格又熱心。其實在大人們的心目中,怎樣調皮的孩子都始終是孩子。而在孩子們的心目中,大人們的不理解那就是一道不可逾越的鴻溝。馬修老師用音樂彌補了這道鴻溝,其他老師是用不同的方法,當然校長以其蠻橫和傲慢把自己驅逐出了孩子們的心靈。
 
   影片的開頭一直是比較灰暗的色調,音樂低沉且瘖啞。馬修老師剛來學校,面臨的是一群惡作劇、愛搗亂的刺頭。別說音樂,連說話都不正常(髒話、謊話連篇。)組個合唱隊讓他們收收心?開始挑選合唱隊員,各個音域的人員都有,看來再爛的孩子嗓音也是不受心智影響的。然後孩子們在不斷的視唱練習、新歌表演中,影片的色調逐漸趨於溫暖、明亮,然後你就看到了孩子們的變化,成長。影片的最後馬修老師離開學校時,從孩子們高高的課室窗戶中飛出的一架架紙飛機,才讓人歡然大悟,啊,這就是導演想戳中你心靈的那把劍,你顫抖吧,被畫面,被音樂打動。

    影片中精彩的歌曲有7首。
  主題歌《Vois Sur Ton Chemin》(遙望你的征途)貫穿始終,預示著孩子們的成長,從灰暗到光明。
 《Caresse sur L』Océan》(海面上的清風)像海上輕拂的微風,帶給孩子們無盡的遐想。這首歌美得讓人心醉,法語歌的優美表現得淋漓盡致。看孩子們的眼神,那是歌聲帶給他們的嚮往。
  《Lueur d'été》(夏日的微曦)歡快跳躍的旋律,配合孩子們晨起、運動、玩耍嬉戲,讓觀眾的嘴角浮起笑容。
  《La Nuit》是哈默作曲的一首古典音樂,一首清唱曲,孩子們獻給伯爵夫人的。當自以為是的Morange犯錯,馬修老師罰他禁唱。在給伯爵夫人表演的現場,當第一段合唱過後,馬修老師停頓了,轉過身,向懶散靠在立柱上的Morhange伸出手,邀請他領唱。真正感受到音樂的力量的就是這一刻。(不會唱歌的Corbin,可以做譜架,太小的Pepinot,可以做合唱團助理,這是馬修老師的安排)
  《Cerf-Volant》(風箏)是孩子們獻給馬修老師的。老師離開學校時,孩子們被困在課室裡不讓送行。馬修老師失望+絕望地走出校園,經過課室的高牆下,看到孩子們小小的手伸出高高的窗戶,一架架紙飛機飛出窗戶,上面歪歪斜斜寫滿孩子們的祝福,雖不成句,卻溫暖心懷。那時你嘴角浮起的是笑意,眼中滿含的是熱淚。肯定。
  還有一首《Compère Guilleri 》,是一首調皮的童謠,跟打獵的孩子犯傻有關。歌曲只有半分鐘,唱得跳動活潑,可愛極了。
  《In Memoriam 》是一首無字歌,只聽Morange哼唱的旋律和節奏好了。

  影評多不勝數,天籟、清純、優雅、聖潔。其實影片帶給我們的遠比音樂深刻得多。片頭冰冷、灰暗、嚴酷的「池塘之底」,教師離職、校工被襲擊、學生被打、吃不飽穿不暖、孩子叛逆倔強,一路伴著音樂,到片尾金色陽光下的樹林裡,一輛紅色的巴士要載走馬修老師,小Pepinot拎著小小的行李袋跑來求馬修老師帶走他(因為他總是幻想爸爸週六要來接他離開學校,而馬修老師就是週六離開的),那一刻,雖然馬修老師的離去很傷感,但心中蕩漾的就是溫暖、明亮。導演沒有很多勵志的教誨,只是靜靜地講述著一個平凡教師的故事,看看後來成為大音樂家的Morhange,看看Pepinot對他一生的照顧,視他為父親,成為這樣的教師,該有多幸福。所以很多學生觀眾呼籲,我啥時才能遇到馬修那樣的老師啊?!
 
 看完電影《放牛班的春天》,狂熱地喜歡上電影中獻聲的法國里昂聖馬克童聲合唱團,和扮演Morhange的小演員Jean-baptiste Maunier。原來這是一個唱詩班,多在教堂唱聖歌,一年在歐洲甚至全球巡演,出過多張CD,08年來廣州開演唱會,我還和老公去現場聽過。還下載了他們2004年初在巴黎的演唱會,這是他們最精彩的一次表演,因為這之後,台柱子Jean-baptiste就離團了。我看的廣州演唱會也大多數是新團員,比起巴黎那次稍顯遜色些。

  他們的聖歌很精彩,值得推薦的有《Pie Jesu》和《Pueri Concinite 》,中國孩子唱不出的天主教聖徒味,那是要在教堂浸淫過才有的虔誠和膜拜。

  整個演唱會孩子們極其放鬆,台上輕笑、咳嗽、摸手、摸臉,反正咱們中國少年合唱隊的整齊劃一在他們那兒不流行,孩子們在非常輕鬆的狀態下,唱盡心中對歌聲的追求,眼中充滿了想往。擔任伴奏的樂隊是保加利亞交響樂團,合作多年了。

評論